三七讀書會,一年拆書300本,今天第281本,《加速式.子彈學習法則》。
本拆書稿正文5600字,閱讀預估用時12分鐘。
關於作者、關於本書
彼得·霍林斯,暢銷作家、人類心理學研究者、人類境況研究學者。
具有心理學學士及碩士學位,曾與數十位各界人士合作。喜歡與家人健行、喝啤酒及嘗試畫畫,現居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著有《幸運,你可以學會的能力》、《關於幸運的科學》(萬維鋼老師著書《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舉例引用過彼得·霍林斯的實驗)。
本書目前市面上只有臺灣繁體字版本。
1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怎麼這麼強?
如果你看過《貓鼠遊戲》這部電影,就知道萊昂納多飾演的這個騙子,讓你大跌眼鏡:不滿18歲的小弗蘭克(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飾),因父母離異而深受打擊,孤獨而傷心地開始了偽造支票騙取現金的行當。
他的騙術一次一次得逞,在美國50州與全球28個國家,開出總金額高達600萬美元的空頭支票,成為美國曆年通緝名單上最年輕的罪犯。不久後,他又假冒飛行員,藉此乘坐高級飛機和入住高級酒店。
此後,他又利用一張偽造的哈佛醫學學位證書,在喬治亞洲一所醫院當起急診大夫。在那裡,他很快和一個叫布蘭達的護理員墜入了愛河,然後弗蘭克跟著他的這位女朋友,來到了她的家鄉紐奧良。
身為檢察官的布雷達的父親,聽說弗蘭克在加州伯克利大學法律系畢業,非常高興自己的女兒找到這樣一位男朋友,於是把他安排做了檢查官助理。
為什麼他能頻繁更換職業,那麼不著痕跡的完成了偽裝,完成了別人根本無法想像的逆轉?這本書中或許給你答案。
2
花更少時間,比別人更多成就
長期從事心理學研究、同時也是本書作者的彼得.霍林斯,在進入職場後,意外發現一名學歷造假、對工作內容一無所知的員工,居然在幾個月內,快速學會工作上所需技能,甚至達到「精通熟練」等級!
他仔細觀察這位同事,不僅桌上貼滿便利貼,記事本上也寫滿筆記,甚至還有一組組「三步驟」指令來幫助自我練習,儘管一開始表現蠻差天差地別,但最後卻和其他同事不分上下——他才意識到,贏在起跑點不代表什麼,能夠「掌握學習技巧」,才是駕馭人生、邁向成功的重要關鍵。
首先我們要注意幾個學習原則:
2.1.概念先於事實,理解先於記憶
瑞典教育心理學家羅傑.薩爾久於1979年發現,人們往往會透過幾種方式,來看待學習行為,通常可概略分成兩大類: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
淺層學習,關乎獲得的知識與事實,以及熟記;深度學習,則涉及將意義抽象化,以及真正理解真實世界。
「淺層」與「深度」從字面上或許就暗示了:在所有情況下,後者都優於前者。然而,這可不一定。有些事物,透過熟記來學習的效果最好,而非額外花時間找出某種「意義」來為這些事物建立脈絡。
概念學習法,就是可透過學習獲得的事物,幾乎都能找出某種規則,隱性或顯性的皆有。
一般來說,這些規則就是你最在乎的學習重點。若沒有這些規則,老實說,你學到的東西就毫無用處可言。
規則讓概念變得有用。沒有規則,概念的實用性就會大打折扣,或者只是暫時性存在,也不會是你優先學習的重點了。
2.2.學習時間區塊化,注意力更集中
研究顯示,健康成年人的注意力平均可維持十五分鐘。微軟公司所做的研究則聲稱:人類的「立即注意力」,指以單一事物為單位的專注力)平均只有8.25秒,比金魚還短。
經研究證實,金魚一生的專注持續時間幾乎都維持在九秒。人們只能儘量學習如何維持注意力,故而有許多關於學習與記憶力的研究都以「時間型態」為主題。這就是為什麼著名的TED演講設置在18分鐘左右,能有效地在注意力渙散前,完整進行知識與觀點的輸入。
2.3.將大腦調成」成長模式」
當我們堅信自己擁有成功所需的一切能力,形同落入了這個圈套:只要事情不盡人意,就馬上灰心喪志。
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認定自身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如果發揮我們現有的知識或能力卻失敗的話,就永遠不可能成功了。
一旦你建立了成長性認知,你就要對自己的學習,有個長期制定計劃的打算,只有日拱一卒,堅定不移地執行你的計劃,才能看見自己的收穫,才能笑到最後,因為你已經養成了學習的習慣。
當然這期間你還要準備好心理承受能力。我們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倒,如果失敗,如果不盡人意,我們還要經常復盤,學會做筆記,把自己的失誤、當時的情景、分析得出結論,以便於指導我們的行動。
善於學習的人,一定是活在未來的人;
當下,僅僅是我們的墊腳石。
那對於學習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接下來咱們分享書中學習方法。
3
摘要與劃重點
2013年,美國肯特州立大學教授約翰.鄧洛斯基與同事,徹底檢視了學習的相關技術與模型,並審視十種不同的學習法。這十種方法出線的原因在於「相對簡單好用,受許多學生青睞」。待會看到這些方法時,你或許會發現自己曾經用過,只是效果各異。
3.1.摘要法
這種學習模型,會要求學生匯整從書本上學到的內容、寫出摘要。
摘要的重點在於:
「找出正文的重點,抓到要領,排除不重要或重複的信息」。
鄧洛斯基團隊主張,摘要法只在一種情況下有用,亦即使用者必須受過訓練,也知道怎麼做好摘要。
對於絕大多數沒學過摘要的學生,非但做不來,就算做了也沒效果。
換言之,摘要法理論上有效,但不能小看做錯或摘錯重點的可能性。
3.2畫重點
此法歷史悠久、廣受全球歡迎。作法很簡單,只要用螢光筆,把恰當的內容畫線或標記起來即可。
研究團隊發現,在艱澀內容上畫重點的效果最差,就整體而言,他們認為畫重點會導致分心,也無助於學生從教材中找出更多意義,或進行更深入的推論。
4
關鍵詞法記憶術
關鍵詞法記憶術,實際上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練習,透過輔助記憶的方法(包括圖像、歌曲、詞組或首字母縮寫)在大腦中喚回記憶或速記,用以回想事實或所學信息。
5
圖像輔助學習與重讀
5.1.圖像輔助學習
這是比記憶術更加抽象的念想用法,此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圖像(在心裡想或畫在紙上都行)來聯想學過的課文段落或區塊。
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圖像來學習很有「前景」,即使需要針對主題做更多功課。整體來說,用圖像來輔助學習的好處,僅限於記憶力測驗,或者適合圖像化來回憶的文字。
5.2.重讀
鄧洛斯基團隊發現,儘管重讀與複習課文簡單好上手又極為普遍,但基本上必須在每次重讀相隔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某種程度的效果。他們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重讀對於增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深入解讀主題等方面有任何效用。
6
習題測驗與分散練習
6.1.習題測驗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學習就是吸收,亦即吸收外在事物進入大腦:由師長或教科書輸出事實、數據、方程式與字句,我們只要坐著輸入吸收、單純累積信息即可──這是非常被動的行為。
存在記憶中的知識被我們喚起時,連帶也活化了起來。提取練習促進了記憶的活化,讓學習與記憶新知變得更簡單了。
將概念從腦中「提取出來」,比起不斷「死記硬塞」,更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所謂學習,就是收下新增的知識,並在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
6.2.分散練習
分散練習:拖到考前才苦讀,想必無法紮實地做好間隔重複學習法,但有個小訣竅跟此法很像,能儘量幫你發揮最大功效。
那就是別在晚上連念三小時甲科目,而是改成一次念一小時,一天分三次進行,每次間隔數小時即可。
還記得記憶需要時間來編碼並留在大腦裡吧!既然決定要臨時抱佛腳了,就儘可能在能力範圍內,仿效間隔重複學習的作法,將有限的讀書時間做最有效的利用。
譬如,早上一醒來先讀一次,然後中午十二點複習一次,下午四點複習第二次,最後一次念書是晚上九點。執行重點在於一整天都反覆複習,而且次數越多越好。
切記,頻率比時間長短更重要。
這裡無須多做解釋,只要記住一點:縮寫詞是最普遍的記憶術,可以自創詞彙來當成記憶術的一種。關鍵在於必須為你的記憶術賦予特殊的意義,方便留下記憶之餘,也能自成一格。
7
精緻化詢問
問題就像明鏡,一照就能發現自己哪裡懂,哪裡不懂。透過問題,能比較自己與他人在看法上的差異。
不過有個例外,亦即你的看法有誤,而別人的看法正確。因此,這種提問方式也能當成自我修正的方法。
我們可以基於某種教學立場,提出這七大問題,從而找出學習路上的絆腳石,知道怎麼除之而後快,同時也有能力對他人解釋如何剷除──
問題一:你心裡在想什麼?
這個問題能啟動好的「開端」,等於發給學生邀請函,鼓勵他們正視事實:有某種問題、情況或疑問尚待他們去解決。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也要一併安排好行動計劃,這麼做可讓學生覺得自己握有某種程度的話語權。同時也代表賦予學生能力,提供他們一個安心開始的起點。任何突出重大的問題,都會在此現形。
問題二:還有呢?
針對問題一的答覆幾無例外,都概述了學生關注重點的架構,而問題二能直指更深入的問題,或說真正想討論的部分。
學生可能會針對問題一答覆的細部多加著墨,或體悟到對別的地方感到憂心。試想有人問候你今天過得好嗎?你會怎麼回答?首先,你一定會脫口而出過得很好──言外之意就是一切如常,然後才會說出心裡話。
問題三:對你來說,真正的挑戰是什麼?
這個提問將討論重新導向學生相信自己面對挑戰時的影響力,以及實際發揮影響時的作為。「對你」二字是此問題最重要的核心,讓學生評估自身能力、關心的重點以及自我詮釋,而非周遭人的意見或解讀。
因此,這種循序漸進的提問,有助於讓學生了解到自己是能有所作為的。不過他們認知中的「真正挑戰」,未必正確無誤。
問題四:你想要什麼?
對方聽到問題四可能會一陣沉默。許多人都認為,想獲得允許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很困難。不過,只要提出這個問題,就能迅速將對話導向最為重要的領域。
問題四結合了問題三提到的「挑戰」,目的是問到學生的心坎裡,提問者能更加了解他們在學習與專長方面真正的需求,以對症下藥。
問題五:我能怎麼幫你?
這是「懶人問題」。因為老師提出這個問題,就是要學生自行擘畫所需的解決方案,老師本身完全無須插手。在問題四的階段,老師還不用提供自己的解方給學生。
而此提問的目的不是為了壓迫學生,而是鼓勵學生拿出作為,也有助於維持雙方關係的平衡:老師並非救世主,學生也不是無助的小羊。在問題五的階段,老師也能得知學生認為重要的事物,以及內心尋求的目標。
問題六:如果你「答應」這件事,就等於「拒絕」了什麼?
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策略性」問題。有時,執行決策表示必須選出要做的事。我們確定好要執行的方案後,實際上等於拒絕了其他方案,通常會導致機會成本產生。因此讓學生認知到這點很重要──同時也是為了你好,尤其是當你發現自己「答應」了學生太多事的話。
問題七:對你來說,什麼地方最有幫助?
最後一個問題讓學生有機會回顧方才溝通過的內容,正視這些問題釋放出哪些情緒,讓他們做出了哪些宣告。這也是此次溝通的核心關鍵,或稱為「孺子可教時刻」最為清楚明了的時候。最後建立了這次對話的價值,亦即真正有幫助的地方。
8
自我解釋
自我解釋就是「放聲思考」,涉及個人在尋找與建立抉擇的理由時,用來解釋並記錄如何解決或理解問題的過程。
如同精緻化詢問,自我解釋也採取了詢問一連串問題的方法。但是這些問題關乎的是你在解決問題時如何擬訂計劃,而不是你從研究數據或記憶中獲知的信息。
以下舉一位婚禮DJ的自我解釋範例,來說明──
問題是什麼?我要準備在婚禮現場播放的歌曲清單。好,我通常會在婚禮播放哪些歌曲?大多數是我自己愛聽的歌,但新人也選了幾首。那我得問問新人。我和他們談過婚禮歌曲了沒?我沒直接問,但新人聊過他們喜歡的音樂種類,卻沒提到任何一首特定歌曲。有些歌我或許得用猜的。新人喜歡哪種音樂?他們喜歡現代鄉村音樂。我以前在婚禮播過現代鄉村歌曲嗎?有播過幾首。但我個人不喜歡鄉村樂,所以不確定要播哪些歌才好。我要如何找出可以播的現代鄉村歌曲?可以上網查最新的排行榜,看看近幾年流行哪些鄉村歌曲。要去哪裡找在線排行榜?《告示牌》(Billboard)是很好的來源。維基百科上也查得到正確的歷年榜單。問到這裡就該打住了,因為老實說這已大幅超出一個婚禮DJ的職責範圍了。
不過,上述問題可以呈現出自我解釋的框架:口頭點出問題本身、認清衍生問題、想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分析方案的效果。然後,從中發展出最後拍板定案的解答、結果或行動計劃。
9
交叉練習
我們一般的練習方式叫阻斷練習,意指一次性地學習或練習某種技巧後,再學下一個。換言之,在完全學會一個技巧的基礎之前不學別的,這就好比先學好A技巧,再學B技巧,學完B之後才開始學C技巧。這種練習會以字母來表示學習時間單位,建立出一種「AAABBBCCC」的學習模式。
交叉練習與之不同,則會打斷學習程序,在學習階段內同時學習數種相關技巧,因此學習模式就像「ABCABCABC」。
例如,老師或許會要求初級代數班的學生弄懂指數、函數圖形與根數。有別於一次學一個,學生可以先從指數開始學,練習分析與畫出函數圖形,然後練習開根號,再回頭學指數。
交叉練習有雙重好處。
首先,促進大腦分辨不同的概念。
就阻斷練習來說,一旦知道答案,代表最難的部分已經過去了。但是交叉練習的每一次實踐與嘗試都與上一次不同,所以機械化的制式響應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你的大腦必須不斷專注於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才有助於加強學習技巧與掌握概念的關鍵特色,進而讓你選擇正確的反應並實踐。
其次,交叉練習也能加強聯想記憶。
以阻斷練習來說,一次只需要使用短期記憶中的一個策略。至於交叉練習,隨時都在變換使用策略,因為解決方案會隨著一次又一次嘗試而改變。大腦會不斷忙於叫出不同的回應,並把這些響應儲存在短期記憶之中。
再次重申,這種方式更為主動且具挑戰性,但面對各種任務與響應時,卻能誘發神經元連結活化,提高並改善學習效果。
總結:本書通過十大學習方法的描述,給出了簡單的操作步驟,通過以上內容,也是成為【領域專家】的必備策略。要想完成學習的進階,沒有捷徑,必須小心求證,大膽假設。
彩蛋:
本書作者推薦大家使用比喻的腦力激蕩法,若你願意,不妨從應用模擬推論的開放式問題開始──
「這個點子讓我想到……」 「我在現實生活中看過此觀念的例子,像是……」「有個現象可以模擬這個觀念……」 「如果要我用故事來說明此觀念,大概就是……」一般而言,習慣常被認為是有害的,而不是好的象徵。
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無藥可救的上癮症狀,有時還會造成危險。
但是有效的學習,就很歡迎可以加強自我約束力的好習慣,而且還有空間容納新觀念與新思維。習慣也支持我們做自己,無須抹滅我們的自我意識。
培養好習慣,永遠都不晚。
十大學習方法,實用性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