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研究世界的一門學問,遺憾的是,之前的科學誕生於牛頓的「宏觀力學」以及由此而掌控的「現實世界」。
但隨著信息熵學與量子力學的形成和發展,熵變原理和量子糾纏似乎讓人們看到了世界的另外一面,即,現實世界背後的虛擬世界,這也許是科學之後(metascicnce)人類對於世界的最大發現。
重疊結構世界其實就是虛實世界,即,科學的現實世界和智慧的虛擬世界所共同構成的全域世界!但這個全域世界是從科學世界中映射出來的,而非簡單意義上的陰陽世界。
所謂的科學精神和方法,就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其中,人有人的「人智慧」,物有物的「物科學」。所以,世界是一個由「人與物」所組成的虛實重疊共同體。
眾所周知,智慧是無限的,而科學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習以為常的「人智慧」始終與「物科學」之間存在著某種鴻溝,正所謂兩個平行的世界,你有你的上帝,我有我的凱撒。
另外,雖然智慧是無限的,但人的智慧又是有限的。這主要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即,「人智慧」由於受到時間係數的制約,而只能表現為一種「弱智慧」。
千百年來,人們試圖改變「人智慧」的所有想法似乎都是徒勞的,而對「物科學」的改變則讓人類樂此不疲。
由於「物科學」處於一種有限的狀態中,故具有不斷自身演化的能力,即「蟬變」。
那麼,人類是否能將「物科學」升級到「物智慧」,從而實現「人智慧」與「物智慧」之間的無縫連結呢?
這個世界也許真的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和區塊鏈等數智科技的發展,「物」果然也開始有智慧了……。
而且這種「物智慧」的增長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不僅成為「人智慧」的伴侶,還會成為「人智慧」的勁敵。
可見,賦能的本質是一種人對物的恩賜,正如人對人的恩典是「物理學之後」(Metaphysics)的哲學一樣,人對物的恩賜正是「科學之後」(metasciences)的智慧嗎?而且這種恩賜的回報正在推動一門新的「智慧科學」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