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鋼:2020年的化學諾獎為啥變成了醫學諾獎?

2020-10-08 定慧堂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左)和美國科學家Jennifer A.Doudna。

二人的獲獎理由為「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即,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未來,人類利用這些技術,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人類的DNA。將對生命科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這將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成果!但興奮之餘不禁有些疑惑:怎麼一個化學獎卻充滿了醫學獎的味道?這究竟是化學更象是醫學?還是醫學更象是化學?

通常來講,化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化學元素,服務的對象是產業,或者說是「物」;而醫學所研究的對象是醫學細胞,服務的對象是肌體,或者說是「人」。

眾所周知,世界雖然是由人與物共同構成的,但人與物之間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此次化學獎侵犯到了醫學獎領地,這不僅超越了人類與動物的局限,而且跨越了碳基與矽基的界限。

近年來,隨著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跨界成為各個學科共同探索的目標。尤其是信息、網絡、人工智慧、量子糾纏等新興學科的出現,給人類醫學的創新開闢了很多新的方向,或許此次諾獎的跨界就是很現實的一例。

從此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明顯的生物醫學領域看,未來諾獎的選題以及科學發展的趨勢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一、科學的界限開始模糊,單純的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已經很難代表這一領域最先進的水平,這些單項獎未來如何評價?能否繼續存在下去?可能已經成了一個問題;

二、所有符合最高科學領域成果的研究,最終都離不開「生物醫學工程」的人體和「網絡信息工程」的物體結合,我把它稱之為「智慧科學」,如果所有的科學都趨向於這兩大主題,那麼,評獎的標準將如何適應?

三、未來科學探索的領域將以「人」的生命為主旋律。也就是說,隨著數學、物理學、化學,甚至包括經濟學、世界學等,其發展趨勢都匯聚成了「複雜性科學」,其終極目標都是探索生命的未來。那麼,基於人的科學的探索方向是什麼?未來人的標準又是什麼?例如,用基因工程編制出人來算不算是一種科學研究等;

四、無論「複雜性科學」如何演變,都將淪為網絡化背景下的超級Ai,而超級Ai所面臨的對象就是人。所以,未來無論是人控制Ai,還是Ai控制人,都將給科學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也是每一個科學研究者所必須承擔的責任。那麼,未來Ai與醫學、物理學、化學、經濟學之間的關係如何確定?佔比應該是多少才算合理?

五、諾獎只是一種推動科學創新的催化劑,但當科學的發展方向發生改變時,諾獎是否還會「刻舟求劍」式的進行下去呢?一個簡單的現實是,生物醫學、物理學、化學們正在融為一體,而Ai、量子通信、區塊鏈等新興「虛學」,不僅擺脫了科學的束縛,而且正以全新的面貌影響世界。那麼,過去基於科學所設立的舊學科是否應該調整?而現在基於虛學所興起的新學科是否應該加入?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科學終結」的鑼聲敲響,當「虛學崛起」的戰鼓擂鳴,諾獎的明天會走向那裡?十年後的諾獎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將拭目以待……

(末完待續,《智慧科學的虛學原理》-編著 胡寶鋼)

相關焦點

  • 醫學諾獎三人花30年研究生物鐘,武漢專家來解讀
    資料圖片長江日報融媒體10月2日訊 (記者 李佳)「作為一項研究,跨越30年獲諾獎,是很正常的事」,北京時間10月2日近6點,2017年諾獎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第一個發布,長江日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武大生科院李曉東教授時,他介紹,儘管「生物鐘」眾人皆知,但生物鐘分子機制,卻一直存在於科學前沿,長達數十年才為人類真正知曉。
  • 中國醫學「諾獎」-第七屆樹蘭醫學獎:上交醫、首醫成為最大贏家
    一提到諾獎,咱們中國人就激動了,前一段時間,清華大學雙一流評估結果:清華大學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結果引起了國內外一頓嘲笑:你諾獎為0,你培養的諾獎為0,你畢業生諾獎為0(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基因剪刀」
    作者:時代財經 石恩澤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中被譽為「理科綜合獎」的化學獎正式揭曉!10月7日,諾貝爾委員會官方網站公布,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因「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史上第一次諾貝爾化學獎由兩位女性科學家獲得。
  • 榮獲2019化學諾獎的「Goodenough」老爺子所在學校UT是什麼樣的?
    【本篇作者Lucy Peng是畢業於UT Austin 文學院的經濟學碩士】美國時間10月9日一早,我的社交媒體圈子沸騰了,因為我的母校UT Austin著名的「足夠好」老爺子,終於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10-02 17:37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電機學院陳國初教授榮獲2020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獎」
    近日,2020年度寶鋼教育獎評審結果揭曉,上海電機學院電氣學院陳國初教授獲評本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獎」。寶鋼教育基金會始於1990年寶鋼出資設立的寶鋼獎學金,是寶鋼集團出資設立,政府支持指導,專家諮詢策劃,高校積極參與的教育公益事業的基金會。寶鋼教育基金會所設立的寶鋼教育獎是全國最具知名度的教育獎項之一,以「獎掖優秀人才,力行尊師重教,推動產學合作,支持教育發展」為宗旨,每年評選表彰一次。
  • 胡寶鋼:【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為什麼會獨鍾於黑洞理論?】
    其實,早在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讓人驚嘆的是,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恰恰又頒發給了德國人和美國人。那麼,百年前的「黑洞視界」為什麼會在今年被重新提起呢?由此可見,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獨鍾於黑洞理論,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一是,人類正在探索進入火星,太空空間站的建設正在進入到一個激烈的競爭與共享時代
  • 對話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量子力學或助力製藥行業發展
    對話化學諾獎得主萊維特:量子力學或助力製藥行業發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張靜 2019-10-28 21:42 來源:
  •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 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原標題: 化學諾獎花落鋰離子電池,3名美英日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ohn B. 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 and 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盤點百年化學諾獎有趣的地方
    #2020諾貝爾獎#當地時間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諾貝爾化學獎的數量自1901年以來,共頒發了111份諾貝爾化學獎。該獎項在18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八次獲獎。
  • 2019寶鋼教育獎名單公布:270名教師、495名學生獲獎,你的大學?
    日前,寶鋼教育獎評審工作委員會發布了2019年寶鋼教育獎的相關名單,具體如下:關於表彰王凱甬等495名學生、李滿春等270名教師的決定各評審學校、評審單位:按照《寶鋼教育基金會章程》和《寶鋼教育獎評頒實施細則》,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根據寶鋼教育獎75所評審學校和2家評審單位的評選和推薦,並經2019年度寶鋼教育獎評審工作會議審議和確認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為啥又是天體物理?
    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7日訊(孔辰)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揭曉,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為啥又是天體物理?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0月7日訊(孔辰)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昨天揭曉,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雷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760萬元)。
  • CRISPR 斬獲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北京時間 2020 年 10 月 7 日下午 5 點 45分,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理綜獎」)重磅公布,頒給法國微生物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化學結構是另一個有 8 個獎項的大領域,包括方法發展獎以及確定大型生物分子或分子複合物的結構獎。工業化學在 1931 年首次被認可(Bergius, Bosch),但最近的許多基礎貢獻獎都與工業應用相近,例如聚合物化學。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剛剛揭曉 盤點這些年和平獎得主的那些事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剛剛揭曉,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以表彰該組織消除飢餓,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所做的貢獻。1917年,因其竭盡全力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方戰俘的權利,包括讓戰俘與家人建立聯繫的權利等而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1944年,為表彰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量人道主義工作,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再次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1963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第三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該組織100年來在保障人權上所做的努力。
  • 中科院10人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 2020年,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位。中國科學院此次共有10位科學家獲獎(詳見名單)。
  • 杭高特級教師解讀化學諾獎 上過中學的你肯定能看懂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這是科學界的一次盛宴,但對於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諾獎離他們還是太遙遠了。一位中學生對記者說,他已經關注諾獎多年,獲得諾獎的那些科學研究,他基本上看不懂。「我身邊很多同學,大多數不再關注諾獎了,主要原因也是看不懂,還不如刷幾道數學題。」
  • SUFE·小百科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為啥頒給這對師生?
    Wilson)既是師徒又是同事,此次能夠一起分享諾獎,堪稱佳話。請輸入標題 bcdef威爾遜,人稱鮑勃,生於1937年,1963年從哈佛大學博士畢業後,曾短暫地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作過一段時間。自1964年起,威爾遜一直在史丹福大學任教,2004年榮休之後也依然活躍在斯坦福的課堂和研討會上。
  • 饒毅成功預言化學諾獎
    10月10日下午,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巧的是,北京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饒毅半年前做出了準確的預言——今年4月15日的《北大校刊》上,饒毅發表了《一個可能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好的就是萊夫科維茨與科比爾卡的研究。 「科比爾卡的工作屬於結構生物學,跟清華的施一公教授類似。」
  • 諾獎得主獲獎第一反應:感覺似「靈魂出竅」
    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從左至右)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和蘭迪.謝克曼、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8日報導,10月7日,2013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揭曉,獲獎者為三人,他們分別是: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斯曼和蘭迪·舒克曼、德國科學家託馬斯-C·蘇德霍夫因,他們的研究成果是細胞運輸系統的膜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