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法國科學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左)和美國科學家Jennifer A.Doudna。
二人的獲獎理由為「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即,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未來,人類利用這些技術,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人類的DNA。將對生命科學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這將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成果!但興奮之餘不禁有些疑惑:怎麼一個化學獎卻充滿了醫學獎的味道?這究竟是化學更象是醫學?還是醫學更象是化學?
通常來講,化學所研究的對象是化學元素,服務的對象是產業,或者說是「物」;而醫學所研究的對象是醫學細胞,服務的對象是肌體,或者說是「人」。
眾所周知,世界雖然是由人與物共同構成的,但人與物之間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此次化學獎侵犯到了醫學獎領地,這不僅超越了人類與動物的局限,而且跨越了碳基與矽基的界限。
近年來,隨著生物醫學的快速發展,跨界成為各個學科共同探索的目標。尤其是信息、網絡、人工智慧、量子糾纏等新興學科的出現,給人類醫學的創新開闢了很多新的方向,或許此次諾獎的跨界就是很現實的一例。
從此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明顯的生物醫學領域看,未來諾獎的選題以及科學發展的趨勢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一、科學的界限開始模糊,單純的醫學獎、物理獎、化學獎,已經很難代表這一領域最先進的水平,這些單項獎未來如何評價?能否繼續存在下去?可能已經成了一個問題;
二、所有符合最高科學領域成果的研究,最終都離不開「生物醫學工程」的人體和「網絡信息工程」的物體結合,我把它稱之為「智慧科學」,如果所有的科學都趨向於這兩大主題,那麼,評獎的標準將如何適應?
三、未來科學探索的領域將以「人」的生命為主旋律。也就是說,隨著數學、物理學、化學,甚至包括經濟學、世界學等,其發展趨勢都匯聚成了「複雜性科學」,其終極目標都是探索生命的未來。那麼,基於人的科學的探索方向是什麼?未來人的標準又是什麼?例如,用基因工程編制出人來算不算是一種科學研究等;
四、無論「複雜性科學」如何演變,都將淪為網絡化背景下的超級Ai,而超級Ai所面臨的對象就是人。所以,未來無論是人控制Ai,還是Ai控制人,都將給科學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也是每一個科學研究者所必須承擔的責任。那麼,未來Ai與醫學、物理學、化學、經濟學之間的關係如何確定?佔比應該是多少才算合理?
五、諾獎只是一種推動科學創新的催化劑,但當科學的發展方向發生改變時,諾獎是否還會「刻舟求劍」式的進行下去呢?一個簡單的現實是,生物醫學、物理學、化學們正在融為一體,而Ai、量子通信、區塊鏈等新興「虛學」,不僅擺脫了科學的束縛,而且正以全新的面貌影響世界。那麼,過去基於科學所設立的舊學科是否應該調整?而現在基於虛學所興起的新學科是否應該加入?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當「科學終結」的鑼聲敲響,當「虛學崛起」的戰鼓擂鳴,諾獎的明天會走向那裡?十年後的諾獎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將拭目以待……
(末完待續,《智慧科學的虛學原理》-編著 胡寶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