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信息已發到成都等待專家鑑定
近日,市民劉先生和朋友到膠州灣大橋附近海域釣魚時,忽然看見海面上有一條蛇在不停地遊動,出於好奇劉先生和朋友把蛇弄到抄網裡面,從漁民口中得知這可能是一條海蛇,並且還有劇毒。劉先生趕緊聯繫了相關方面的專家,讓他們給鑑定一下。昨天,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標本館,見到了這條已經被做成標本的蛇,不過專家表示到底是不是海蛇還需要進一步鑑定。
特別靈活 逮它很費勁
「當時純粹是為了好奇才把它逮回來的,聽說有劇毒,現在想想確實有些後怕。」劉先生說,當時他搭乘朋友的快艇,一起到膠州灣大橋南邊幾百米遠的海域釣魚。「差不多是上午11點,忽然看見一個東西,逆著海流在海面上快速遊動,我和朋友都沒有見過,就感覺挺好奇的。」劉先生說,等它遊到離船兩三米遠的地方,他發現那很像一條蛇,身長約五六十釐米,顏色有些發黃。朋友都說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於是他們就打算把它撈上來看看。
「一開始我們開船跟在它後邊,準備用直徑三四十釐米的抄網,將它網住,可是它速度實在太快了,還特別靈活,根本拿它沒辦法。」劉先生說,他們從後面用抄網抄時,只是把海蛇尾巴弄到了網裡面,往上一提,蛇又滑到了水裡。
「後來我們改變了策略,加快了船速繞到蛇前面。」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們用抄網對準蛇漂遊的方向,一下子就把蛇網住了,接著放到了事先準備好的塑膠袋裡面。「當時根本就沒來得及看它到底是什麼模樣,兩個朋友讓我放了,我感覺挺好奇就打算帶回家研究研究。」劉先生說。
聽說有毒 三人捏把汗
回碼頭的時候,劉先生和朋友碰到了一條捕魚的大船,便向漁民請教抓到的東西是不是海蛇。「船老大聽完介紹後說可能是海蛇,毒性很大,讓我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被它咬著。」劉先生告訴記者,船老大的一番話,他和兩個朋友為自己之前的行動捏了一把汗。「我們把蛇放到塑膠袋裡後,一直都是用手提的,萬一塑膠袋被咬破,很可能會傷到我們。」劉先生說,回家後他就把蛇放到了塑料桶裡,還給它放了些食物。
「逮回來個有毒的東西,我肯定不能養著啊,於是就四處打電話,終於聯繫上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標本館的專家。」劉先生告訴記者,當天下午專家就趕到了他家裡。專家給海蛇拍了照片,不過他們也沒有肯定說這就是海蛇。
疑似海蛇 是首次捉到
劉先生逮到的到底是不是海蛇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標本館副館長王少青表示,《中國海洋生物名錄》一書中,確實提到過山東沿海有海蛇分布,但一直沒有人見到這些「精靈」的真實面目,更沒有人捉到過。海蛇在青島沿海海域比較少見,研究所很多多年從事海洋生物調查研究工作的專家,也沒有在青島海域採集過海蛇標本。「這條疑似海蛇,在膠州灣海域還是第一次發現。」王少青介紹說,北方的海蛇相對來說還算比較溫和,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王少青說,他們已將疑似海蛇標本的照片和形態特徵發給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的專家鑑定。
山東沿海有5種海蛇
《中國海洋生物名錄》共列出中國沿海19種海蛇,其中山東沿海有1科3屬5種分布:青灰海蛇、青環海蛇、淡灰海蛇、平頦海蛇、長吻海蛇。不過,上述幾種海蛇在海洋生物標本館都沒有標本收藏。目前,館藏標本只有採集於南海的海蛇。
●青灰海蛇:為眼鏡蛇科海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於從印度洋經南中國海至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以及山東沿海等地。腹鱗與背鱗特徵與淡灰海蛇相似,但軀幹部深色環紋達腹部中央,構成完整的環紋。
●青環海蛇:屬於爬行綱海蛇科,分布於我國東海、山東及遼寧省沿岸。有毒,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黃色或橄欖色,全身具黑色環帶,善遊泳,捕食魚類。
●淡灰海蛇:為眼鏡蛇科海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於從波斯灣經印度半島沿岸到印澳海域以及中國廣西、廣東、海南、山東沿海等地。腹鱗特徵與青環海蛇的相似,但軀幹部最粗部的背鱗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狀排列或呈彼此鑲嵌排列。
●平頦海蛇:為眼鏡蛇科平頦海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於東印度洋經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亞及菲律賓沿海以及中國福建、山東、香港、海南、廣西等地。
●長吻海蛇:海蛇科長吻海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範圍比較廣,我國主要分布於山東、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和海南沿海。頭狹長,吻長,鼻孔開口於吻背,有瓣膜司開閉,軀幹和尾部較側扁,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為鮮明的黃色,尾部可有5-10塊黃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