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海蛇有些人會直覺的懷疑它們是不是真的蛇? 因為海馬、海牛、海兔以 及海和尚等等許多加上「海」的動物都和其陸地上的對應動物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但海蛇的確是陸上的蛇再進入海裡生活的動物,它們是如假包換的蛇。 其實遠在6 千9 百萬年以前便有一群Palaeophid 的蛇生活在海裡,但它們均在3 千5 百萬年以前便滅絕了,現今的海蛇是後來才又從陸上的蛇演化而來,雖然有 千5百萬年以前便滅絕了,現今的海蛇是後來才又從陸上的蛇演化而來,雖然有 些黃頷蛇科(Colubridae)和癗鱗蛇科(Acrochordidae)的蛇經常會在鹽沼附近活 動,並偶爾會遊入海裡,但真正經常在海洋活動的蛇則約只有50 種,它們的分 類地位從1907 年起便一直困擾著爬行動物學者,有些學者將它們歸在蝙蝠蛇科 (Elapidae)內,有些學者則將它們獨立為海蛇科(Hydrophiidae),因為尚無有力的 證據顯示所有的海蛇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所以將它們一起歸在海蛇科恐怕會有誤導的結果。 晚近的一些學者傾向於暫時將它們歸在血緣最近的蝙蝠蛇科之內。
然而在這冗長的漂流過程中,海中的固著生物如藤壺和茗荷介等很容易附著上來,為了防止被這些生物附著,黑背海蛇會將自己打結再慢慢鬆開,藉著鬆開時身體相互間的摩擦,就可以將那些尚未附著緊密的生物磨擦下來,這種打結再鬆綁的特殊行為也有助於它們在大洋中將自己的皮蛻下來,其他蛇類蛻皮時則會藉助身邊的物體將舊皮卡下來。特別頻繁的蛻皮行為也有助於防止海上的固著生物不斷的附著上身,一般海蛇的蛻皮周期多半在一個月以上,但黑背海蛇平均兩個禮拜就蛻皮一次,慢的話不會超過37天,快的時候甚至一周就蛻皮一次。
雖然黑背海蛇能擴散到美洲的西岸和非洲的東岸,但它們還未進入大西洋,要遊入大西洋可由非洲或美洲南端的海域,或由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到地中海後再進入大西洋,還有從巴拿馬運河也可能進入大西洋。但非洲和美洲南端都有較強的寒流,這些寒流會將慣於漂浮又是冷血動物的黑背海蛇帶回印度洋和太平洋。紅海的高溫、高鹽度和缺少洋流的特性也不利於黑背海蛇經蘇伊士運河擴散到地中海。至於巴拿馬運河的水位則高於兩邊的大洋,船隻須經重重水門關卡像爬階梯式的進出運河,而且運河內彎繞複雜的水道也不利於慵懶的黑背海蛇由此管道遊入大西洋。
縱然有少數的個體進入大西洋,要在新環境建立穩定的族群也需經歷一番奮鬥,在1970年時二位生物學家曾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先用魚類的碎塊,分別馴養一群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笛鯛,在停止餵食十天以後,他將黑背海蛇的屍塊丟入池內。結果這些飢餓的魚便迅速聚攏過來,但太平洋的笛鯛很快就遊開,而大西洋的笛鯛在幾番探視後便爭相吞食。接著他們改以活的黑背海蛇餵食,這回太平洋的笛鯛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而大西洋的笛鯛通常在第十次遊近黑背海蛇後便展開攻擊,多數從頭部攻擊並很快的吞食入腹,有一隻從尾部攻擊,在尚未完全吞入時被黑背海蛇反咬了一口,於20分鐘後便死亡;另有一隻在連續吞入兩條黑背海蛇後一小時,才將兩條蛇都嘔吐出來,蛇仍活著,而魚則很快的死亡。然而有一隻笛鯛在31天的試驗中共吞食了22條黑背海蛇仍安然無恙,直到攝食第23條黑背海蛇時才被反擊而身亡。太平洋的獵食性魚類在和黑背海蛇長期相處的情況下,已知道如何避開這種危險的動物,但大西洋的掠食者則還不熟悉它們。在蛇少魚多的情況下,需要很長的時間適應,黑背海蛇才可能成功的在新環境存活繁衍。
聽說海蛇很毒是很多人共有的印象,的確,若以單位毒性來看,裂頦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是目前排名最毒的蛇類,而前十名的毒蛇海蛇便佔了3席,另外尚有分別排名在第4和第9的杜氏劍尾海蛇(Aipysurus duboisii)及黑背海蛇。劇毒的海蛇其一滴毒液約0.03毫升便足以使三位成人喪命。有些海蛇的攻擊性也相當強,劍尾海蛇(Aipysurus laevis)在求偶期間甚至會主動攻擊靠近的人類,其他一些海蛇雖還不至於主動攻擊人類,但脾氣也不好,它們一受夾擊便會立刻反擊,例如棘鱗海蛇(Astrotia stokesii)、平頦海蛇(Lapemishardwickii)和黑背海蛇的反擊性都很強,也許因為這些「不良」的紀錄,讓海蛇和極危險的動物一直都被劃上等號。我在剛開始要研究海蛇時也抱著敬畏戒慎的心情,並特別訂做了一套全國最厚的潛水衣以保護我自己的人身安全。蘭嶼常見的4種海蛇是闊帶青斑海蛇( Laticaudasemifasciata),黑唇青斑海蛇(L .laticauda),黃唇青斑海蛇(L. colubrina)和 飯 島 氏 海 蛇(Emydocephalusijimae),它們的攻擊性都不強,飯島氏海蛇更因特化到只以魚卵為食,其毒牙已經退化,因為闊帶青斑海蛇的數量最多,我在研究期間便對它們的攻擊行為作了一些簡單的紀錄和測試,我共記錄了48隻這種海蛇對潛水人員的行為反應,發現73%的個體並不理會人類的存在,它們在遇到我時,既不逃離也不遊過來,只有12隻(25%)闊帶青斑海蛇主動遊向我,其中4隻在我前方2∼3公尺左右便停下來,吐吐信,探探頭後不久便離開了,而8隻則遊向我,並接觸我的身體,它們好像對蛙鞋特別感興趣,經常最先碰觸蛙鞋,我如果不反應,它們總是在吐信探索我的身體後不久便離開,我如果動作大一點,它們便會受到驚嚇,而快速收回頭部,我如果打一下它們的頭或身體,則快速逃離是必然的結果,從沒有一隻蛇有主動攻擊的行為。曾經有一隻個體(2%)在和我初遭遇便轉頭快速逃離,我好奇的跟上去,它愈是拼命的往前遊,並因為運動太激烈而不斷的遊出水面換氣。
在經過近一年的觀察後,我發現蘭嶼常見的四種海蛇都不會像文獻描述的那樣惡形惡狀,因此決定更進一步測試它們的反咬行為,一開始我先輕輕的握住它們的身體,約1分鐘後再用力擠壓其身體1分鐘,結果多數的海蛇(74%)在輕握時只會試圖遊開我的手,它們經常用力擺動身體或纏繞我的手但並不反咬,一直到我重力擠壓時才有較多數的海蛇會採取反咬的行為,但它們的反咬動作很慢,不像陸地的蛇類或其他兇猛的海蛇那麼快速,常常在經過一番掙扎無效後,才慢慢的將頭移到我的手指,連張開嘴巴也像在放慢動作,有些個體在還沒咬下去之前,我便將它們的頭甩開,於是它們又激烈的扭動起來,似乎忘了它們尚未完成反擊的動作,有少數的個體(11%)甚至被用力擠壓也一直堅持不反擊,顯然它們對反擊這樣的動作並不熟練,也不是常常需要的行為。
除了攻擊性之外,蛇毒的傷害程度也是危險與否的另一項指標,而蛇毒的傷害程度實際上又分為兩個要素,一個是蛇毒的單位毒性,另一個是每次咬噬的出毒量,如果單位毒性強,出毒量又高,那一旦被咬噬後,致命的機率自然高,海蛇的單位毒性多半很強,但出毒量則因種類而有很大的差異,闊帶青斑海蛇的單位毒性雖僅次於臺灣最毒的雨傘節(Bungarus m.multioinctus),但它們的出毒量多半很低,我也曾訪問到一位周姓榮民,他在蘭嶼搜捕海蛇的過程中,曾被咬過2次,一次咬在手臂,另一次在背部,他描述被咬下時就像蚊子叮一樣,隨後傷口既不腫脹也沒什麼感覺。較常和海蛇接觸的蘭嶼原住民也都認為它們並不會傷人,此外菲律賓島上的人也常敢玩弄闊帶青斑海蛇,但對於青環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則敬而遠之,後者在東南亞有許多傷人致死的實例,它們在臺灣的數量並不算多,在臺灣海峽偶有發現,它們的花紋是黃黑相間的環紋,而闊帶青斑、黑唇青斑及黃唇青斑等都是藍黑相間的環紋,因此只是乍看之下有點像飯島氏海蛇,但飯島氏海蛇的環紋邊緣破碎呈波浪狀,而青環海蛇的環紋邊緣很平直,此外後者的腹鱗也更明顯的退化,所以還是很容易和危險性也很小的飯島氏海蛇區隔開來。臺灣沿海另有2個危險性較高的種類是黑頭海蛇和黑背海蛇,前者的花紋和棲息環境和青環海蛇很相似,而後者的花紋和多數的海蛇都不相似,它們的背部呈一致的黑色,並沒有任何環紋,腹部則呈一致的黃色,尾部以黃色為主,而散雜有黑色的斑紋。
海蛇是最成功適應海洋生活的爬行動物,因為許多海蛇已經可以完全不用上岸,而終其一生都在海裡,海龜則仍須上岸產卵。適應海洋生活有許多挑戰需克服,最明顯的問題就是體液滲透壓的調整。多數脊椎動物的體液滲透壓約只有海水的1/3,海蛇的體液滲透壓也是如此。所以如果不能有效的維持滲透壓的恆定,則海蛇將會因長期浸泡在高張溶液中而脫水死亡。幸好海蛇表皮對水份的通透性很差,和一些淡水的蛇類相比,海蛇的表皮通透性都只有其一半以下。有些海蛇的通透性甚至只有淡水蛇類的3%。所以海蛇體內的水份並不易經由體表而滲透到高張的海水中。但除了水份不外滲外,在海洋生活等於沒有淡水的補充。還好海蛇是爬行動物,它們的代謝廢物是以尿酸的形式排除,需要水份不多,因此從食物中便可獲取足夠的水份,至於隨著食物進入體內的海水或累積過多的鹽類則可以藉由特化的鹽腺排出體外,海蛇在舌鞘下方有這種排鹽的腺體稱為舌下腺,當海蛇吐信時,便順便將高濃度的鹽類排出體外。
除了滲透壓的調節外,延長潛水時間也會有利於它們在海中生活,海蛇主動潛水閉氣的時間多半在30分鐘以上,1小時以內。在強迫潛水的試驗中,當水溫只有13℃時,最長的可達到24小時。不過在一般的狀態下,海蛇最長的閉氣時間多半在5小時以內。已知海蛇的表皮可以參與呼吸作用,皮膚呼吸並不是海蛇特有的情況,有些淡水烏龜便能進行皮膚呼吸,少數種類從皮膚獲得的氧氣量甚至可以佔全部獲氧量的70%。有些陸棲蛇類如巨蚺(Boaconstrictor)也能進行皮膚呼吸,但獲氧量所佔的比例只有3%而已,海蛇從皮膚所獲取的氧氣量多在5%以上,最高的種類是黑背海蛇,22%的氧氣是由皮膚獲得,至於二氧化碳則可以完全經由表皮排除。
在形態上,海蛇也有許多調適以利生存。例如側扁的尾巴使海蛇在左右擺動身軀時能產生較大的推進力,而這個特徵也幾乎是海蛇的註冊商標,其他的水棲蛇類多未演化出這樣的尾巴,只有極少數的種類如東南亞的稜腹蛇(Bitia hydroides)和癗鱗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的幼蛇其尾巴也是側扁的,此外海蛇的身體也略成左右側扁,鼻孔則有瓣膜產生,當瓣膜下的海綿組織充血時,會將瓣膜向上推起而關閉鼻孔,反之則鼻孔打開,鼻孔的位置也有上移至吻部上方 以利於換氣。 不過闊尾海蛇屬( Laticauda )一類的海蛇,其適應海洋的 程度並不像海蛇屬( Hydrophis )那樣徹底。他們的鼻孔上移的程度較不明顯, 鼻孔也無實際的瓣膜,只靠鼻孔周圍的組織充血或失血的方式,讓鼻孔關閉或打開。 另外,不像其他的海蛇已演化出胎生的方式,闊尾海蛇屬仍維持較原始的卵生方式。 所以它們需上岸在礁石縫內產卵,也因此它們腹鱗退化的程度較不明顯,海蛇屬的腹鱗常完全退化到只剩一小片,難以和其他的體鱗區隔。
由於危險性高的海蛇在臺灣沿海的數量並不多,因此並未有海蛇傷人致死的 事例,反倒是人傷海蛇的事件屢有所聞,我曾數次看到海蛇淹死在流刺網上,人 類在礁石地區遺棄的漁網,不但有礙觀瞻,也是不少海中動物的死亡陷阱,另外 另外 海蛇仍面臨棲息地破壞的嚴重考驗,為了大量捕捉美麗的珊瑚礁魚類販賣到水族 館,短視的潛水人員常不惜用氰酸鉀在礁縫內毒魚,被毒的魚類狂奔而出,輕微者經新鮮的海水浸泡後,又暫時保住了小命,但終究會死在運送的途中,或水族館和買者的魚缸裡,嚴重的會在藍色的大海中亂竄一陣後緩緩的沈下,這樣的補殺行為不但重創礁石魚類,也傷及所有礁石生物,使珊瑚礁生態的復原更行遙遠。 此外近年來全球性的珊瑚白化現象也將危及海蛇的族群,海蛇多以各式礁石魚類為食,所以它們是珊瑚礁生態系的上層消費者,由於能量金字塔的關係,上層消費者的數量遠不及下層的消費者,因此在環境破壞,物種族群遞減的時候, 它們常是最先滅絕的一群。 它們常是最先滅絕的一群。
海蛇有許多成功適應海洋生活的演變,它們除了在學術研究和珊瑚生態系有 莫大的價值外,臺灣的海蛇更有發展觀光的潛力,因為人們畏懼海蛇的心態並不容易根除,而臺灣數量較多的海蛇又都是安全性很高的種類,尤其東岸的蘭嶼和綠島,不但礁石的生態環境瑰麗,海蛇又幾乎都是安全的種類,所以潛水看海蛇、餵海蛇,將會是刺激又安全的娛樂,東南亞和澳洲則因為有許多危險性高的種類 混雜其間,這樣的活動便較不適宜。 如何發揮我們的特長,並使保育不只是社會的負擔而是有利可圖的事業,還有待我們共同去思考和創造。
作者:風吹過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