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汙染致海蛇變色—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本報訊 研究人員在調查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珊瑚礁中的鰲頭海蛇時發現,這些蛇的色彩形狀十分與眾不同:棲息在珊瑚礁更原始區域的海蛇身上通常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或斑點。而棲息在受人類活動影響更嚴重的區域(靠近城市或軍事區)的海蛇是黑色的。

研究人員在8月10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這些顏色差異可能與海蛇在汙染物中暴露程度不同有關。城市海蛇的黑色皮膚能使其在每次蛻皮時更有效地凝固和去除身體上的汙染物,例如砷和鋅等。該發現也將海蛇列入工業黑化名單。

「這些動物讓我感到驚訝。我認為值得注意的是,工業黑化現象在不同的生物體中是不同的。」參與該研究的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Rick Shine說。

該研究負責人、拉克斯—考勒—科爾多納大學的Claire Goiran了解到棲息在巴黎的白鴿羽毛顏色較深是因為與淺色羽毛同伴相比,其羽毛中「存儲」了更多的鋅,她想到海蛇更黑也可能與汙染暴露有關。

為了找到答案,Goiran團隊和合作者研究了海蛇蛻皮中的微量元素。這些海蛇顏色有深有淺,有棲息在城市工業區附近的,也有遠離人類的。結果顯示,顏色更深的蛇蛻中包含的微量元素濃度也更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顏色較深的蛇蛻皮更頻繁。而面對汙染物,這些深色蛇似乎比淺色同伴更有優勢。

Shine表示,這些發現是動物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另一個例證。這也暗示即便在似乎是原始珊瑚礁的區域,人類活動也對棲息在那裡的動物產生了嚴重影響。(唐一塵)

《中國科學報》 (2017-08-14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環境汙染致海蛇變色
    本報訊 研究人員在調查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珊瑚礁中的鰲頭海蛇時發現,這些蛇的色彩形狀十分與眾不同:棲息在珊瑚礁更原始區域的海蛇身上通常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或斑點。而棲息在受人類活動影響更嚴重的區域(靠近城市或軍事區)的海蛇是黑色的。 研究人員在8月10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這些顏色差異可能與海蛇在汙染物中暴露程度不同有關。城市海蛇的黑色皮膚能使其在每次蛻皮時更有效地凝固和去除身體上的汙染物,例如砷和鋅等。該發現也將海蛇列入工業黑化名單。 「這些動物讓我感到驚訝。
  • 海蛇居然因為海水汙染而變黑了!
    而在氣候宜人的澳大利亞,那裡的海蛇雖然躲過了高溫,但卻因為海水的汙染而變黑了!而汙染的影響堪稱海蛇的二次進化,雪梨大學的生態進化學家Rick Shine表示,根據他對15個不同地域的黑蛇的研究,這些黑蛇大多來自沿海城市、軍事場所或工業區附近的海域。(這類以珊瑚魚的卵為生的海蛇的頭部很像烏龜頭,膚色呈黑色,有些身上帶有條狀白色花紋。它們的雖然會周期性地蛻皮,但蛻皮前後膚色並無變化。)
  • 新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汙染呈解耦合態勢—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基於過去40多年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大數據分析,認為2015年後中國的環境與發展已呈解耦合態勢。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是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生態環境提供物質能量,受到生態環境承載力的約束。
  • 電致變色玻璃
    目前能夠應用在陽光控制玻璃的技術有電致變色技術、氣致變色技術、光致變色技術、熱致變色技術、液晶技術等,其中電致變色技術很具有實現大面積產業化應用的潛力。早在1969年,S.K.Deb首次發現了無定形WO3薄膜具有電致變色性能,並提出了「氧空位色心」機理,由此開啟了電致變色的研究。
  • 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
  • 電致變色薄膜
    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sm)材料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聚苯胺,聚苯胺可以通過電化學過程或者苯胺的化學氧化過程來形成。如果把電極浸入含有低濃度苯胺的鹽酸溶液中, 在電極上就會產生聚苯胺薄膜。根據不同的氧化態,聚苯胺可以呈現為淺黃色或者深綠/黑色。其它找到技術應用的電致變色材料包括紫羅鹼和en:polyoxotungstate。
  • 河南大學劉小強團隊:一種用於海水淨化的一體化節能電致變色裝置
    近日,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環境汙染控制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劉小強教授課題組開展的製備集成節能電致變色裝置用於鹽水淨化 「An integrated energy-efficient electrochromic device for salt water purification」在國際知名期刊ChemComm
  • 中鎢優品|​氧化鎢電致變色薄膜淺析
    氧化鎢電致變色薄膜是一種以三氧化鎢(WO3)為陰極著色材料的薄膜,其因有極為優秀電化學性能、較高的比度、良好變色效率的特點,而可以廣泛應用於建築
  • 海洋微纖維汙染 這鍋塑料不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tti Virtue 長期以來,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被認為是塑料,但新研究指出,實際上它們很多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纖維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 在一般的磨損和洗滌過程中,紡織微纖維很容易從衣服上脫落,在空氣中飄散,或沿著排水溝進入水道。例如,一次聚酯纖維衣物的機洗就會釋放出50萬根紡織微纖維。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黃色氧化鎢電致變色薄膜
    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功能材料,在諸如電致變色、有毒氣體探測和光化學催化等方面已得到較系統的研究。中鎢在線提供優質黃色氧化鎢材料。 黃色氧化鎢電致變色薄膜是當下被研究得最多的無機電致變色薄膜,常用於組裝智能玻璃。
  • 木質素基可降解塑料 助力解決「白色汙染」—新聞—科學網
    將工業木質素改性與可降解塑料共混製備綠色複合材料,既可實現工業木質素的高值化利用,還可保護環境,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及難點。 早在2013年,袁同琦團隊就與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木質素的提取分離及綜合利用開展合作研究。
  • OPPO Reno5 Pro+電致變色深度解析:變色還能傳情?
    ,這次OPPO把黑科技玩到了機身背板上,與Joshua Vides聯名推出的藝術家限定版,支持電致變色技術。那麼採用電致變色技術的OPPO Reno5 Pro+和普通手機在外觀上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沒錯,就是變化!要知道,OPPO Reno5系列背殼上的星鑽工藝,能夠在不同角度、光源的照射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雖然也是每個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顏色,但這是經過光線的折射而產生,機身背殼本身並不會主動變色。而電致變色讓一部手機不會拘泥於只能擁有一種顏色。那麼這項黑科技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 【專利解密】努比亞電致變色技術 開啟手機色彩自定義時代
    【嘉德點評】努比亞發明的電致變色技術方案,實現了一種人性化的電致變色控制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省電、主動可控,且可以連續調節的電致變色控制方案,不僅提高了智慧型手機設備的觀感,也增強了用戶體驗。集微網消息,據數碼博主爆料,下一代紅魔電競手機擁有機身變色功能,輕觸機身側鍵,手機後蓋就能變成透明版本。
  • 河南大學蔡國發課題組報導高性能大面積的電致變色薄膜和器件
    近期,河南大學蔡國發教授課題組在大面積的電致變色薄膜和器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Molecular Level Assembly for High Performance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Energy Storage
  • [圖]新工藝能將電致變色玻璃窗變色速度提升10倍
    很快,電致變色玻璃窗將迎來重大變革,它將擁有更多的顏色選擇以及更加快的變色速度。
  • 電致變色玻璃技術曝光:可自定義配色
    點擊播放 GIF 0.9M該博主透露,之所以能夠實現這種效果,是因為採用了電致變色玻璃背板技術公開資料顯示,電致變色材料能在外加較低的驅動電壓或電流作用下,發生可逆的顏色變化,是材料的價態和組分發生可逆的變化,使材料的光學性能發生改變或者保持改變。目前,電致變色材料已廣泛應用到建築、汽車玻璃、飛機玻璃中。
  • 十大最危險海洋動物:箱形水母問鼎海蛇上榜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日前報導,十大最危險的海洋動物排行榜雖然有點主觀,但卻建立在相關研究基礎之上。這些研究旨在尋找最令人恐懼的海洋動物。
  • 消費電子科技風口:《電致變色玻璃》
    未來蘋果、三星、華為等世界級手機廠商參與應用電致變色玻璃技術,會給用戶帶來全新的體驗,電致變色玻璃市場迎來新的科技風口。今年A股市場上無線耳機TWS的爆發帶動了科技消費電子板塊的爆炒,電致變色玻璃概念有望接力,有望帶領科技股再次風雲湧現。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對於電致變色器件,理想的電極材料不僅需要高導電率,而且需要極好的透光性和抗化學以及電化學腐蝕的能力。電致變色器件中常用的電極材料是ITO薄膜。但是,其導電性不足夠獲得很高的響應速度,尤其是在大面積器件中。並且其2D平面結構嚴重的限制了電致變色材料和電極之間的接觸面積,會顯著地限制電致變色器件中的電化學反應速度。另外,它的脆性也阻礙了其在柔性和可拉伸電子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