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居然因為海水汙染而變黑了!

2021-01-07 DeepTech深科技

現如今全國都開啟了「烤爐模式」,國民都快曬成黑人了。而在氣候宜人的澳大利亞,那裡的海蛇雖然躲過了高溫,但卻因為海水的汙染而變黑了!而汙染的影響堪稱海蛇的二次進化,雪梨大學的生態進化學家Rick Shine表示,根據他對15個不同地域的黑蛇的研究,這些黑蛇大多來自沿海城市、軍事場所或工業區附近的海域。

(這類以珊瑚魚的卵為生的海蛇的頭部很像烏龜頭,膚色呈黑色,有些身上帶有條狀白色花紋。它們的雖然會周期性地蛻皮,但蛻皮前後膚色並無變化。)

本月10日,Shine和他的同事在《Current Biology》上發布文章說,根據海蛇變黑的趨勢以及對於蛇皮的微量元素分析,現如今海蛇變黑的這一現象屬於工業黑化。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最有名的當屬19世紀生活在英格蘭工業區附近的黑蛾,他們因為工業汙染而變黑,黑蛾的數量甚至一度超過了白蛾。但這一進化也使得黑蛾擁有了「保護色」,可以非常容易地隱藏在黑黑髒髒的工業區中,防止自己被別的鳥類吃掉。

但與之不同的是,海蛇變黑並沒有讓它們擁有「保護色」,反而在海中更為暴露。因此,海蛇變黑事件與英格蘭黑蛾事件並不相同,反而與巴黎的黑色羽毛鴿子事件更有共同點。生活在巴黎的鴿子羽毛顏色很深,就好像是它們在這座古城輾轉多年留下的痕跡。 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進化生態學家Marion Chatelain解釋道,羽毛變黑的原因正是那些源於汙染的黑色素。但更可怕的是,這些黑色素非常容易與有毒的金屬元素(例如「鋅」)相結合,這也是部分鴿子羽毛變黑的另一個原因。不過幸運的是,鳥類都有蛻皮周期,當它們蛻去有毒素的羽毛時,也就相當於擺脫了城市的汙染物。

海洋生物學家Claire Goiran在很久以前就發現在新喀裡多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New Caledonia in Nouméa)校園附近出現了大批顏色變黑的海蛇和海龜,現在終於真相大白了,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汙染。之前那些對於黑蛇的研究有提到:黑蛇表皮有深色的色塊沉澱現象,海藻芽孢沉澱在黑蛇的絨毛上,這使得變黑的海蛇比普通的海蛇遊泳速度降低了20%,並且它們蛻皮周期也比普通的短上許多。

為了證明這些海蛇真的是因為工業黑化和汙染的原因而變黑的,研究人員從來自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 )和澳大利亞的15個不同的海域收集了總共約1450條蛇,這其中還包括了不少博物館的標本。結果顯示,出現黑蛇百分高的地區是9個被標記為「嚴重受汙染」的區域。 其中一個受汙染地區是在偏遠的澳大利亞礁石海域,該地區長期以來都屬於軍方的轟炸訓練場,研究人員在這裡捕捉了13條海蛇,而這13個標本都是受汙染的黑蛇。

為了探索這些黑蛇皮膚上的微量金屬元素,Goiran和Shine特地邀請了法國拉羅謝爾大學(University of La Rochelle)專門研究金屬汙染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的Paco Bustamante。他們設法收集了17個黑蛇脫落的皮膚,並打算把這些受汙染的皮膚和正常的皮膚做對比。但由於在水中收集脫落的皮膚很有難度,因此他們打算收集另外兩種在岸上蛻皮的海蛇的皮膚作為正常皮膚的樣本,再並把它們與被汙染的皮膚做比較。

根據上述的研究,總共有1456條來自博物館、澳大利亞和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的15個不同的海域的黑蛇被研究,其中有1153條黑蛇來自新喀裡多尼亞的工業區。

研究報告顯示,黑蛇皮膚中的金屬微量元素含量高於標準值,可能會引起鳥類和哺乳動物的一系列健康問題。由於他們皮膚的黑色區域比淡藍色白色條紋的區域多了一些像鋅和砷一樣的汙染物,因此他們變黑的原因大抵也是因為這些金屬元素了。

目前研究人員暫時認為,這些受汙染的海水更利於海蛇生存。但 Chatelain說「目前這只是一個合理的假說」,若需要證實這一觀點,還需要更多的數據和測試。除此之外,還要證明海蛇變黑並不是因為一些「突發情況」。例如,是一群帶有黑色膚色基因的海蛇與原來的品種進行了交配,又或者是一小部分海蛇因為別的原因而基因突變才擁有了黑色的皮膚等。

這些海蛇與眼鏡蛇和曼巴蛇有著共同的遠祖。有些海蛇的體積非常巨大,不過上文研究的龜頭海蛇體型偏小,以小魚卵為食,它們毒液腺也已經萎縮,嘴巴還沒有人類的手指大。目前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辦法讓這類海蛇在被捕捉後存活,這也為研究人員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因此,要證明這個「合理的假說」還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研究者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相關焦點

  • 海蛇不愛喝海水
    我們也知道海水是鹹的,如果人大量飲用海水,非但不能解渴,還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那生活在海洋裡的動物怎麼辦?它們是如何利用海水來維持生命的?別擔心,它們各有奇招來適應這如同沙漠般的鹹水環境。比如海龜,它的眼窩後面有排鹽的腺體,多餘的鹽分能通過鹽腺排出。還有鯊魚,它可以通過調節體液中的尿素濃度來保持水分的動態平衡。那海蛇呢?被鹽水包圍的海蛇是如何解渴的?
  • 科學網—環境汙染致海蛇變色
    本報訊 研究人員在調查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珊瑚礁中的鰲頭海蛇時發現,這些蛇的色彩形狀十分與眾不同:棲息在珊瑚礁更原始區域的海蛇身上通常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或斑點。而棲息在受人類活動影響更嚴重的區域(靠近城市或軍事區)的海蛇是黑色的。 研究人員在8月10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這些顏色差異可能與海蛇在汙染物中暴露程度不同有關。城市海蛇的黑色皮膚能使其在每次蛻皮時更有效地凝固和去除身體上的汙染物,例如砷和鋅等。該發現也將海蛇列入工業黑化名單。 「這些動物讓我感到驚訝。
  • 海蛇?傻傻分不清楚!
    其化石並不常見,因為與海星體形十分相似,過去曾被歸為海星一類。宋代最著名的類書《太平御覽鱗介部陽遂足》:"《臨海水土物志》曰:陽遂足,此物形狀:背青黑,腹下黃白,有五足,長短大小皆等,不知頭尾所在。生時體軟,死即乾脆。 "海蛇尾與海星是近親,前者體盤直徑一般為1~2cm,但也有個別品種例外,腕足細長,通常是體盤直徑的5~10倍,最長為30倍;通常情況有5個腕,6個腕的較少,4個腕的不正常,腕內有骨骼呈椎骨狀。
  • 環境汙染致海蛇變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研究人員在調查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珊瑚礁中的鰲頭海蛇時發現,這些蛇的色彩形狀十分與眾不同:棲息在珊瑚礁更原始區域的海蛇身上通常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或斑點。而棲息在受人類活動影響更嚴重的區域(靠近城市或軍事區)的海蛇是黑色的。 研究人員在8月10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這些顏色差異可能與海蛇在汙染物中暴露程度不同有關。城市海蛇的黑色皮膚能使其在每次蛻皮時更有效地凝固和去除身體上的汙染物,例如砷和鋅等。該發現也將海蛇列入工業黑化名單。 「這些動物讓我感到驚訝。
  • 戰海蛇 小說黃金漁場
    近海的領域出現了一種大葉藻,浩浩蕩蕩七八米長,根莖匍匐在海底然後插進地下,深綠色的葉片藤蔓沖天而起,隨著海水波動而不斷搖曳,一大片連在一起,有一種動人的姿態。  在這片大葉藻之間,有兩隻鍋蓋大小的海龜在進食。  這種海龜的頭部、四肢和軀體都覆蓋著革質皮膚,沒有角質盾片,背甲的骨質殼由數百個大小不整齊的多邊形小骨板鑲嵌而成,嘴呈鉤狀,頭很大,背部是黑藍色,點綴著白斑,看上去很漂亮。
  • 認識海蛇!
    類地位從1907 年起便一直困擾著爬行動物學者,有些學者將它們歸在蝙蝠蛇科 (Elapidae)內,有些學者則將它們獨立為海蛇科(Hydrophiidae),因為尚無有力的 證據顯示所有的海蛇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先,所以將它們一起歸在海蛇科恐怕會有誤導的結果。
  • 廣東惠州部分區域海水受汙染海水質量變差
    然而,在今年(2010年)市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重點督辦的10個議案建議中,《關於加強巽寮灣海水汙染治理工作的建議》名列其中。建議中指出,國家海洋局汕尾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及深圳市科環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巽寮灣海水和海沙取樣檢測的結果顯示,巽寮灣部分區域海水的各項指標達不到一類標準,海水及海沙成分中石油類超標。
  • 海水居然在變酸?
    科學家們說世界上的海洋正在慢慢變「酸」。研究人員稱這種變化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造成的。他們警告說,目前海水pH值下降還不是非常嚴重,但是如果繼續下降的話會對現存的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威脅。越來越多的石油消耗意味著更多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空氣中,而且大部分最終將被海水吸收。
  • 蝦頭變黑了是重金屬汙染?你還在吃嗎?
    可是有點時候會看到蝦頭黑了,心裡總感覺不衛生,甚至聽別人說是重金屬汙染。但是事實是這樣嗎?今天小小營養師查了好多文獻,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到底是 怎麼回事。總的來說,蝦頭變黑和重金屬汙染真沒有太大的關係,蝦頭變黑主要是體內的酶的作用的影響。動植物體內普遍存在一種叫酪氨酸酶的物質,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步形成醌類物質,然後再形成優黑素、褐黑素等黑色物質。
  • 英國「海蛇」駕御波浪發電
    近日,英國一個名叫「大洋供電」的公司,研製出一種用海浪發電的新設備——「海蛇」。海浪起伏可發電該公司研製的「海蛇」海浪發電設備,是一種仿生技術。該設備外形類似海蛇,是由幾個直徑為3.5米的圓柱形金屬節段組成的,兩個金屬節段之間用鉸鏈連接起來,可以相對運動,從而形成一條「金屬海蛇」。
  • 煙臺近海海域發現疑似海蛇生物 全身紅綠相間(圖)
    水母網8月19日訊(YMG記者 李泉江 攝影報導)昨天下午,讀者辛先生致電96110稱,他在煙臺濱海廣場釣魚時,發現海水中有一條蛇,經過查詢資料進行對比,這很有可能是一條有毒的海蛇。    回家後,辛先生好奇地詢問了年長的釣魚愛好者,有人告訴他說與陸地上的蛇相比,海蛇的鱗排列稀疏,鱗片間的皮膚很厚,這樣既可以防止海水中的鹽分滲入體內,也避免了體內的水分向外散失,成年海蛇體長一般也只有1米多。    最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的海蛇都有毒,而且毒性較大。
  • 渤海五分之一海水遭汙染 海洋生物瀕於滅絕
    但從事渤海保護的人士知道,更嚴重的其實是來自陸地的汙染。渤海是中國惟一的內海,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40多河流,攜帶著GDP洶湧增長伴生的高汙染,在過去30多年裡不停注入渤海。渤海已成為一個垃圾桶,五分之一以上海水均被汙染。  渤海面積僅7.7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18米,在浩瀚大洋之中只是一隻「小海盆」。
  • 汙染侵蝕渤海三大灣近岸海水質量堪憂
    攝於唐山黑沿子」的照片,僅僅三年時間,碧海上空群鳥爭飛的場景變成了一隻反嘴鷸孤獨地站在開裂的大地上。2008年以前,王建民在唐山沿海拍攝時,群鳥爭飛的場景仍在眼前,但近兩年,再次走訪唐山嘴東、南堡、黑沿子等地,工業區大張旗鼓地建設,伴隨著填海造陸、汙染輸出,美景仿佛只存於他的相機之中。王建民告訴記者,從河北唐山往北,經樂亭再到遼寧盤錦,他所到的採風之地,這幾年的海灘和灘涂大多被嚴重破壞。「去年萬鳥競相落腳天津北大港溼地,實在是因為適合憩息的地方已經不多了。」
  • 石家莊飲用水源保護區遭汙染 河水變黑刺鼻
    2016年6月16日報導,近日接到南峪鎮網友反應,從上遊入境的綿河水每過一段時間都會變的非常的黑,墨汁一樣的河水滾滾流入下遊,嚴重影響到河北境內地下引用水的安全,昔日「白龍」變「黑龍」。當天下午15時許,當驅車來到地都村的時候,從事漁業工作的賈某告訴我們:「今天的河水沒有那麼黑了,前兩天最黑的時候,河灘裡邊的魚全部漂在了水面上,水裡有濃濃刺鼻的氣味讓人感覺到不適。」
  • 闢謠"海蛇是世界最毒蛇"的說法,揭秘海蛇的毒性神話
    杜氏劍尾海蛇其實是這份名單中最沒爭議的。因為它的毒性測試LD50皮下注射的成績為0.044mg/kg。而這一成績在內陸太攀蛇LD50皮下注射的0.025mg/kg記錄上對比,內陸太攀蛇毫無爭議的要比杜氏劍尾海蛇強。
  • 英國汙染減輕 變黑達爾文蛾子再變白
    因為工業革命時期汙染加重、灰塵增多,英國一種蛾子從白色變成了黑色。近年來,英國汙染減輕,天空變藍,這種蛾子重新變回了白色。 達爾文蛾子從白變黑再變白 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大部分地區有一種淡色、帶斑點的蛾子。由於工業革命導致汙染加重,工業粉塵使天空變得灰暗,在短短幾十年間,這種蛾子從白色變成了黑色。
  • 為什麼長時間戴銀飾,會變黑?真是因為吸收毒素嗎?揭秘生活真相
    這就讓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是銀製品就具有「測毒」的效果,甚至有人認為:自己長期佩戴的銀飾變黑是因為身體內存在大量毒素。其實,在古代銀針試的「毒」一般特指一種不易揮發的白色粉末: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砒霜或鶴頂紅,而我們佩戴的銀飾變黑則是另有原因。
  • 福島核電站仍在汙染,日本決定排入海水,背後還有更大的危機
    日本發生9級以上的大地震,好在震中不在本土,對日本影響不大,但是這場地震讓海水不斷的翻湧,形成了巨大的海嘯,對福島核電站進行著衝擊。被迫啟用了柴油發電機,可是大量湧入的海水,讓柴油發電機也無法使用。反應堆內部不斷的升溫,得到不降溫的反應堆,產出了大量的氫氣,就像一顆隨時將會引爆,時刻有可能炸毀,外層的保護殼。
  • 盤點世界12種最毒的毒蛇:海蛇毒性最強[組圖]
    原標題:盤點世界12種最毒的毒蛇:海蛇毒性最強[組圖] 虎蛇  發現於澳大利亞的虎蛇擁有老虎一樣的條紋,虎蛇擁有幾種不同而廣泛分布的種類。讓人擔憂的是,許多被環蛇咬傷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被咬了,因為傷口幾乎毫無痛感。環蛇咬傷能夠發生在人們睡著之後,感覺就像被一隻螞蟻或者蚊子咬了一口,而且已經發生過受害人不再醒來的案例。儘管毒液傳播的很慢會經歷幾個小時才發作,它的半數致死劑量為0.09,死亡通常都是呼吸衰竭導致的。
  • 很好的浮潛目的地,海水至今沒被汙染,海水呈深藍色「水晶球」般
    彩虹的盡頭,上帝的水槽,許多讚美詞是形容帛琉的, 帛琉的海水至今沒有汙染,所以帛琉的海水像深藍色的水晶球一樣藍色透明, 這次,讓我們進入帛琉,進入世界上最美的浮潛聖地,進入海洋的第一個身影吧。帛琉陽光很好,所以水不會變冷,即使是海洋的浮潛也能很容易地看到海洋的奇觀。潛得更深的話可能會看到鯊魚,但不要害怕, 這裡的鯊魚除非你惹它生氣,否則它不會主動攻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