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全國都開啟了「烤爐模式」,國民都快曬成黑人了。而在氣候宜人的澳大利亞,那裡的海蛇雖然躲過了高溫,但卻因為海水的汙染而變黑了!而汙染的影響堪稱海蛇的二次進化,雪梨大學的生態進化學家Rick Shine表示,根據他對15個不同地域的黑蛇的研究,這些黑蛇大多來自沿海城市、軍事場所或工業區附近的海域。
(這類以珊瑚魚的卵為生的海蛇的頭部很像烏龜頭,膚色呈黑色,有些身上帶有條狀白色花紋。它們的雖然會周期性地蛻皮,但蛻皮前後膚色並無變化。)
本月10日,Shine和他的同事在《Current Biology》上發布文章說,根據海蛇變黑的趨勢以及對於蛇皮的微量元素分析,現如今海蛇變黑的這一現象屬於工業黑化。歷史上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最有名的當屬19世紀生活在英格蘭工業區附近的黑蛾,他們因為工業汙染而變黑,黑蛾的數量甚至一度超過了白蛾。但這一進化也使得黑蛾擁有了「保護色」,可以非常容易地隱藏在黑黑髒髒的工業區中,防止自己被別的鳥類吃掉。
但與之不同的是,海蛇變黑並沒有讓它們擁有「保護色」,反而在海中更為暴露。因此,海蛇變黑事件與英格蘭黑蛾事件並不相同,反而與巴黎的黑色羽毛鴿子事件更有共同點。生活在巴黎的鴿子羽毛顏色很深,就好像是它們在這座古城輾轉多年留下的痕跡。 華沙大學(University of Warsaw)進化生態學家Marion Chatelain解釋道,羽毛變黑的原因正是那些源於汙染的黑色素。但更可怕的是,這些黑色素非常容易與有毒的金屬元素(例如「鋅」)相結合,這也是部分鴿子羽毛變黑的另一個原因。不過幸運的是,鳥類都有蛻皮周期,當它們蛻去有毒素的羽毛時,也就相當於擺脫了城市的汙染物。
海洋生物學家Claire Goiran在很久以前就發現在新喀裡多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New Caledonia in Nouméa)校園附近出現了大批顏色變黑的海蛇和海龜,現在終於真相大白了,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汙染。之前那些對於黑蛇的研究有提到:黑蛇表皮有深色的色塊沉澱現象,海藻芽孢沉澱在黑蛇的絨毛上,這使得變黑的海蛇比普通的海蛇遊泳速度降低了20%,並且它們蛻皮周期也比普通的短上許多。
為了證明這些海蛇真的是因為工業黑化和汙染的原因而變黑的,研究人員從來自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 )和澳大利亞的15個不同的海域收集了總共約1450條蛇,這其中還包括了不少博物館的標本。結果顯示,出現黑蛇百分高的地區是9個被標記為「嚴重受汙染」的區域。 其中一個受汙染地區是在偏遠的澳大利亞礁石海域,該地區長期以來都屬於軍方的轟炸訓練場,研究人員在這裡捕捉了13條海蛇,而這13個標本都是受汙染的黑蛇。
為了探索這些黑蛇皮膚上的微量金屬元素,Goiran和Shine特地邀請了法國拉羅謝爾大學(University of La Rochelle)專門研究金屬汙染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的Paco Bustamante。他們設法收集了17個黑蛇脫落的皮膚,並打算把這些受汙染的皮膚和正常的皮膚做對比。但由於在水中收集脫落的皮膚很有難度,因此他們打算收集另外兩種在岸上蛻皮的海蛇的皮膚作為正常皮膚的樣本,再並把它們與被汙染的皮膚做比較。
根據上述的研究,總共有1456條來自博物館、澳大利亞和新喀裡多尼亞(New Caledonia)的15個不同的海域的黑蛇被研究,其中有1153條黑蛇來自新喀裡多尼亞的工業區。
研究報告顯示,黑蛇皮膚中的金屬微量元素含量高於標準值,可能會引起鳥類和哺乳動物的一系列健康問題。由於他們皮膚的黑色區域比淡藍色白色條紋的區域多了一些像鋅和砷一樣的汙染物,因此他們變黑的原因大抵也是因為這些金屬元素了。
目前研究人員暫時認為,這些受汙染的海水更利於海蛇生存。但 Chatelain說「目前這只是一個合理的假說」,若需要證實這一觀點,還需要更多的數據和測試。除此之外,還要證明海蛇變黑並不是因為一些「突發情況」。例如,是一群帶有黑色膚色基因的海蛇與原來的品種進行了交配,又或者是一小部分海蛇因為別的原因而基因突變才擁有了黑色的皮膚等。
這些海蛇與眼鏡蛇和曼巴蛇有著共同的遠祖。有些海蛇的體積非常巨大,不過上文研究的龜頭海蛇體型偏小,以小魚卵為食,它們毒液腺也已經萎縮,嘴巴還沒有人類的手指大。目前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辦法讓這類海蛇在被捕捉後存活,這也為研究人員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因此,要證明這個「合理的假說」還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研究者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