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

2021-01-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人民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網上有個段子很流行:每到年底,中國仿佛陷入一些西方媒體和悲觀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工廠停工、商店關門、老百姓把貨幣兌換成食物、許多家庭在門口張貼祈福標語……他們懷疑這種現象是「經濟危機」,而在中國,這叫「過年」。

這則中式幽默的背後,不僅描繪了中國春節的特別意義,更讓人不由得感嘆和思考:中國為什麼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

要討論這個話題,不妨先看看這幾十年來,世界怎麼樣,中國怎麼樣:

往遠了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之後迅速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國家,股市匯市一路下跌,許多大型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陷入蕭條。

往近了看,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深陷其中,世界經濟復甦緩慢,這場危機的陰影至今仍在。

再來看中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GDP年均增長9.5%;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這正應了春晚小品中那一句「放眼全球世界,風景這邊獨好」。

當然,有些更重要的內容藏在數字背後,那就是中國不斷發展、完善、形成的「中國底氣」「中國能力」和「中國經驗」,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幾十年來未發生過經濟危機的關鍵密碼。

2019年9月24日,「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面向公眾開放。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中國底氣

中國為什麼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作個類比:一個人為什麼從來沒有生過大病?

沒錯,首先他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中國,正是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中,練就出一副硬朗的身子骨。

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中國底氣」。

這份底氣,首先來源於現實中取得的發展成就。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其中,有幾個數據格外引人注目:

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9.4%,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匯儲備穩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萬億美元,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匯儲備餘額為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進入騰飛期,2012年工業增加值比1978年實際增長38.2倍。2013—201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1.7%和9.5%。

觀察這幾組關鍵數據,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和綜合競爭力獲得大幅提升,中國建立了基本穩定的金融體系和充足的外匯儲備。同時,工業體系也在逐步完善,以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動能空間和潛力依然廣闊巨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製圖:孫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馮俏彬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幾十年來,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廣闊的市場和充足的潛力,確保了當外部風險和危機來臨時,我們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這正是中國經濟的韌性。」

可以說,正是這份仍在不斷孕育增長著的現實底氣,成為了中國在一定時間內不發生經濟危機的重要支撐。

而從更長的時間跨度來看,中國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一定有其根本的原因,這個根本底氣又在哪兒?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由此決定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是爆發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凱恩斯則以有效需求不足為邏輯起點,側重從經濟行為主體的心理角度分析經濟危機的原因。

「經濟波動始終伴隨著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發展歷程,它是一種歷史常態或者說是經濟體運行的內在規律,只不過會以非常極端的方式——經濟危機的形式來集中反映這種波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張茉楠告訴人民網記者。

那麼,這幾十年來,中國為何能夠有效「熨平」經濟波動,從而避免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單純的市場經濟很難實現宏觀和動態的有效配置,而當錯配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危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在西方市場經濟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中間,尋找到一種創新和平衡,那就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克服歐美市場經濟體系的所有制缺陷。同時,我們擁有強大的國家協調能力,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達到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果。」

劉元春表示,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在與世界的接軌中不斷推動內部的改革發展。同時,我們的政策具有系統性、持久性和穩定性。從『一五』建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到『十三五』規劃,中國有著統籌謀劃經濟發展的戰略與智慧。」劉元春表示。

的確,這不正是「一張藍圖幹到底」的長遠規劃和戰略定力麼?

因此,正是現實底氣和根本底氣的日益夯實,讓中國在自身的發展變革中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蹄疾而步穩地走到今天。

這也正印證了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主旨演講中所講到的,「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的發展,關鍵在於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2019年6月1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開發區內,科研人員正在對智能採煤設備進行技術攻關。 耿玉和攝(人民圖片)

中國能力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類比:一個人從來沒有生過大病,不僅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更要有及時治癒感冒、發燒這樣小病的能力。

中國,亦是如此。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不是沒有過經濟波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同樣多次受到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衝擊。

例如,1988年和1994年前後出現過的較大規模通脹;1991至1994 年伴隨人民幣匯率的劇烈波動而呈現的資本外逃風險;同時,1997年和2008年的外部金融危機也對中國貿易、金融等領域造成了一定衝擊。

不同的是,中國總是能夠化危為機,實現自身的結構改革和轉型發展。

中國經濟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創造了令全球驚嘆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蹟」。 製圖:付長超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的很多問題暴露出來,例如,不良資產比例過高。這次危機提升了社會各界對銀行穩健經營重要性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大型商業銀行改革。」

連平介紹說,正是因為後續外匯儲備註資、境內外公開發行上市等股份制改革舉措的推出,確保了當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時,中國銀行業有充足的資本金和較強的信貸投放能力,從而使我國金融業整體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經受住了這輪危機的衝擊。

除了有效應對外部風險、及時實現化危為機的能力,中國在自身的發展中也在不斷實現破舊立新、轉型升級。

有個生活中的現象,正在悄悄變化:很長時間內,作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卻出現國人出國瘋狂搶購的狀況;如今,越來越多的國貨則成為了「爆款」,中國產品和中國品牌不斷獲得尊重、贏得市場。

這個變化背後,正是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政策思路上,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正是我們在應對外部衝擊和內部挑戰過程中總結出的實踐經驗。」張茉楠表示。

那麼,同樣在應對風險和自我修復的進程中摸索,為什麼中國能力、中國辦法能行得通?

有力有效並具有主動性的宏觀調控功不可沒。

1997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同時積極採取鼓勵出口、吸引外資、擴大內需等舉措,有力對衝了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008年,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更大級別衝擊,黨中央、國務院迅速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通過產業振興、擴大消費、金融支持、穩定就業等主動的宏觀調控舉措,有效應對了危機,也為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創造了有利條件。

同時,在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確保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等方面,中國在實踐中所形成的宏觀調控體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元春認為,「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體系與西方政府採取的宏觀調控有本質差別。首先,中國的宏觀調控具有計劃性,與中長期的戰略規劃相結合;同時,中國的宏觀調控不是單純的就經濟談經濟,而是與民生改善、環境保護、社會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綜合治理機制,有效避免了整體失衡。」

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歷程,正是在一次次防範風險、應對挑戰的磨礪中,中國能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日益顯現。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主旨演講中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2016年9月4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辭。 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中國經驗

有句諺語這樣說:好的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和在防範應對經濟危機過程中的主動作為,為世界各國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更為全球經濟治理積累了一些好經驗。

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例,面對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深度衝擊,中國積極參與G20這一多邊機制的政策協調,G20峰會也開始更多著眼於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中國更是貢獻了一系列理念和主張。

「在全球面臨經濟危機衝擊時,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依靠自身的發展基礎和積極作為,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同時,中國路線、中國主張也在更廣泛的範圍內獲得了共識。」劉元春表示。

馮俏彬認為,在防範和化解危機的過程中,「中國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要練好內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其次,要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同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夯實應對風險的發展基礎。

最後,要堅持改革開放,繼續融入世界。在競爭與合作的歷練中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提升防範風險的能力。

當然,中國經驗還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豐富和拓展。

著眼當前,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不斷累積,經濟衰退的風險日益增大。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今年全球經濟增速下調至3.2%,為過去10年來最低。

面向未來,中國如何守住不發生經濟危機的底線,如何有效應對潛在的危機和風險?

滙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際形勢更加錯綜複雜、國內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對外開放加快提速的關鍵時刻,緊密追蹤國際金融風險,並及時調整國內相關政策尤為重要。

「要加強跨部門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形成統一、協調、高效的金融監管體系;要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建設性地推進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改革;同時,要提升引導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的能力。」王冬勝表示。

張茉楠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則提出了三個視角:

第一個視角叫「望遠鏡」。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這不是一個短周期,一定伴隨著中國從大國走向強國的整個歷史發展周期,所以中國要有長期的發展戰略眼光,保持好戰略定力。

第二個視角叫「透視鏡」。全球格局風雲變幻、錯綜複雜,多重利益糾葛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撥開雲霧見天日,通過改革和開放深度洞察真偽命題,以敢於創新、勇於變革的姿態迎接挑戰。

第三個視角叫「顯微鏡」。在危機處於萌芽狀態時,要善於見微知著和化危為機,抓住恰當時機遏制風險蔓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講了這樣一句話:「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中國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這是中國之福,也是世界之幸。

(孫陽 付長超)

(慄翹楚、莊紅韜、楊曦、車柯蒙、任妍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全球唯一沒有經濟危機的國家,令多數國家羨慕,它是怎麼做到的?
    但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猶如"坐"上了火箭,"中國經濟奇蹟"也被外國專家討論,試圖找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秘密"。但到目前為止,外國專家還沒有找到"答案"。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外國專家揭開了中國幾十年來沒有發生經濟危機的大秘密。這讓外國專家感到"奇怪"。
  • 資本的魔鬼性的體現之一:周期頻率越來越快的「經濟危機」成為人類...
    她問:「媽媽,天氣這麼冷,你為什麼不生起火爐呢?」媽媽嘆了口氣,說:「家裡沒有煤。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媽媽,爸爸為什麼失業呢?」「因為煤太多了。」這是發生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時,一個美國失業煤礦工人家裡的場景。與此同時,在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們正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英國、法國、丹麥、荷蘭等國家。
  • 對經濟危機後大概率會發生的社會犯罪率提升,普通人應該怎麼辦?
    第一個階段的28年時間裡,中國的階段性犯罪高峰總共出現過大約三次,分別是在1950年前後、1961年前後、文革10年期間。按照相關數據顯示,以上三次高峰期整體發案率在萬分之五左右。 那麼造成以上三次犯罪高峰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呢?
  • 疫情後的經濟危機有多嚴重,為什麼感覺身邊人都沒有一點危機感?
    這是一個連鎖反應,一步接一步,一環套一環,誰也沒有辦法獨善其身,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環節中的一分子,A 的生活質量下降影響B 的收入,B 的口袋沒錢影響C 的生產,C 生產不出生活用品以後,A 再也買不到生活用品了。
  • 羅伯特·席勒:中國從來沒有衰退過
    網易財經:中國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增長較弱,保持7.5%的經濟增長率面臨較大壓力,您是怎麼看待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從來沒有衰退過席勒: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奇蹟印象深刻,已經持續了數十年時間。我推測西方人對於中國經濟出現放緩跡象的反應。
  • 德媒文章: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第二波疫情 _中國蘭州網
    中國蘭州網11月8日消息 德國電視一臺網站11月2日發表題為《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第二波疫情》一文,作者為露特·基希納。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官方公布的新冠確診病例數周來一直處於低位,而且沒有死亡病例,新增確診病例大多在兩位數範圍內。
  • 《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林毅夫先生大家也許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他最有名的頭銜是前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而其身世更是傳奇:98年向中央獻策,提出做多固定資產投資,並預言此策可保中國二十年增長。在中國經濟學界舉足輕重,是國家高層智囊。
  • 古中國發生過海嘯嗎?
    一般認為,中國大陸沿海周邊沒有非常活躍的地震帶,寬廣的大陸架起到了緩衝的作用,因此中國大陸面臨的海嘯風險很小。但是,從我國的歷史文獻來看,曾經發生過的「海嘯」並不少,只不過史料中的「海嘯」沒有嚴格的科學定義。
  • 外國人:中國成立才幾十年為什麼能如此成功?網友回復一針見血!
    眾所周知,晚清時期的中國備受列強欺凌,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家破敗不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中國人就徹底擺脫了貧困落後的面貌,現如今的中國可謂是國富民強,再次成為了全世界的焦點,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現象,有國外的網友就好奇了,「為什麼中國成立短短幾十年,卻能如此成功,別的國家卻不能複製中國的成功
  • 為什麼火車沒有18號車廂?坐了幾十年現在才搞明白
    為什麼火車沒有18號車廂?坐了幾十年現在才搞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因此出行是一個大問題,而火車作為一個載人多,跑得快而且還經濟實惠的出行工具,在我國是非常受歡迎的。而火車坐人多是因為他車廂多,可以拉二十個,但是大家發現沒有,它是沒有18號車廂的。這是為什麼呢?聽我給大家講講。大家在剛看到這個問題是不是想到了一些避諱的問題呢?比如說會想沒有18號車廂難道就跟醫院裡沒有四樓一樣,是因為諧音不吉利?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雖然有些避諱我們確實要遵守,但顯然在火車這裡根本不是這樣的。大家知道火車有多長嗎?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英勇的海軍沒有被敵人打敗,卻敗給了海洋。與黃河大水一樣,英國艦隊的沉沒也屬天災,但英王沒有感嘆人事不修,而是懸賞重金,希望科學家們能找出精確計算經度的方法。為此還專門成立了經度局,設立格林尼治天文臺。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一個事情,即數據問題。康熙46年中西方並沒有完全拉開差距。
  • 被「低估」的20年:比起蘇聯日本,中國的崛起才是最讓美國忌憚的
    這幾十年來,我國的成就令世人矚目,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主要對手還是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以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但現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讓世界刮目相看自從911事件之後,美國就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參與反恐行動,在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令美國經濟陷入泥潭,08年的次貸危機又使得美國金融泡沫破裂,在08年金融危機中唯一能夠做到逆勢上漲的經濟體只有中國,這和今年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危機如出一轍,我國仍舊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做到經濟上漲的主要經濟體。
  • 幻覺與泡沫 探索"經濟危機"的腦科學根源
    (本文來源:環球科學)   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以及人們如何在貨幣資金方面進行決策。如果某人這一腦區遭受致命創傷,即使能死裡逃生,他的性格也會發生巨大的轉變。神經學領域最大的奇蹟發生在19世紀,一個名叫菲尼亞斯?蓋奇(Phineas Gage)的鐵路工人被鐵棒從前額刺穿頭部後,竟然神奇地活了下來,但從此失去了決策能力。吸食古柯鹼也會造成類似損傷。吸毒造成的機體功能障礙甚至使人在戒毒後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復吸,比如電子搖滾樂中的重低音就可以使他們回想起吸毒時飄飄欲仙的感覺。
  • 從宇宙背景看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藍星新時代網承平關於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這個問題人們討論了近百年,各種各樣的文章論文充斥網絡和出版物上,大家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討,但是都是站在人類自身的社會文化認識範圍內進行的探討,都是在不明就裡狀態下的論說,均沒有切中要害,這是為什麼吶?
  • 22年前,泰國人均GDP是中國的四倍,為何現在卻和中國相差甚遠?
    如果你去過曼谷,你會發現這個城市很大,但設施很舊。許多高層建築幾十年前建成,你的感受是對的,幾十年前泰國經濟迅速發展,但現在已經有所緩解。泰國經濟就像過山車,經歷過大起大落。泰國是亞洲四小老虎中非常兇猛的一個,1985年至1995年間,泰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但在1997年,索羅斯領導的金融掠奪者襲擊了泰國經濟,泰國泰銖崩潰並引發了整個東南亞的金融危機。
  • 為什麼幾十年來艦船的航行速度提升不大?
    首先最核心的問題是「動力上限」門檻的問題,比如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建設了10萬噸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最新一代的福特級航母為什麼滿載排水量依然維持在10萬噸,並沒有增加也是有原因的。以航母最大航速普遍在32節也就是60千米/時來算的話,滿載排水量達到10萬噸的航母要達到32節的最大航速至少需要26萬馬力,算下來噸馬力是2.6馬力/噸。
  • 人類50年前已登月,為何過了幾十年,卻再也沒有登過月球?
    而人類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也終於邁出了走向宇宙的第一步,蘇聯的阿波羅號在1969年7月16號,成功的發射。並在之後的5天時間內成功的登陸月球。這一件事象徵我們人類成為可以橫跨了行星的物種。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人類自從探索月球之後,似乎對月球探索的熱情不像之前那麼狂熱。
  • 姜義華:中國發生大革命的社會基礎已經沒有了
    很簡單的一些問題,比如,中國究竟有沒有奴隸制社會,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分歧究竟為什麼分歧那麼大?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分歧和意見,因為這個問題本來就不適合中國,用馬克思一度說過的「五種社會形態」來衡定我們古代歷史,這本來就不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發展,在湯因比講的世界上六大原生態文明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文明從古到今一直延續下來?中國自己的道路是怎麼走的?
  • 2020年什麼時候進入庚子年 中國歷史上庚子年發生過什麼大事
    歷史上過去的幾個庚子年留給大家的印象似乎都不好,因為幾乎每一個庚子年都有大事發生。那歷史上庚子年災難又有哪些?為什麼網上有人傳說2020庚子年中國會有大坎?歷史上的庚子年發生過什麼大事另外,對於想要鼠寶寶的家庭或者對於要迎接自己本命年的屬鼠人來說,2020年幾月開始屬鼠就非常重要了。
  • 西王母到底有沒有來過中國?
    實際上西王母,很有可能根本就沒來過中國。嚴格來說,應該說是西王母根本不屬於中國,二是來自北非一代虎齒豹尾、蓬髮善嘯的獅子。實際上,對於西王母,我有一個很大膽的猜測。但是中國不產獅子,只能是從西方傳入。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西王母」這個名稱,應該是一個音譯的名稱,只不過寫成了「西王母」。也就是說,「西王母」是個外來詞彙,本來就和「王母」什麼的無關,就像音譯的「拿破崙」,你不能說他的意思是「拿著個破輪子」,因為是音譯的詞彙,不好通過字面來解釋。那麼我為什麼說西王母的原形是雄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