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箱鱉 Lissemys punctata
來源:google
三爪鱉屬下共一個物種:尼羅河三爪鱉。
三爪鱉是大型鱉類,分布於非洲以及近東地區。
尼羅河三爪鱉 Trionyx triunguis
來源:google
小頭鱉屬下共有3個物種:印度小頭鱉、亞洲小頭鱉、緬甸小頭鱉。
小頭鱉是產自東南亞地區的大型鱉類,體長可超過1m,重量可以達到200kg。
小頭鱉,也被稱為紋背鱉,原因自然是其背甲上鮮明的幾何斑紋。
亞洲小頭鱉 Chitra chitra
來源:google
印度小頭鱉 Chitra indica
來源:google
緬甸小頭鱉 Chitra vandijki
來源:google
黿屬下共有三個物種:黿、紐幾內亞黿、北紐幾內亞黿。
《公輸》: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
黿一度在我國數量眾多,還有太湖的知名景點「黿頭渚」。
現如今已經難得一見,據專家估計國內黿數量少於200隻。
黿 Pelochelys cantorii
來源:google
紐幾內亞黿 Pelochelys bibroni
來源:google
北紐幾內亞黿 Pelochelys signifera
來源:google
滑鱉屬下共有3個物種:佛羅裡達鱉、刺鱉、滑鱉。
滑鱉屬乍一聽名字可能感覺陌生,可說起一些國內的俗名,像珍珠鱉、角鱉,你可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些小東西呀。
滑鱉屬均分布於北美,且高度適應人工飼養環境,乃至在天朝都是入侵物種。
刺鱉 Apalone spinifera
來源:google
佛羅裡達鱉 Apalone ferox
來源:google
滑鱉 Apalone mutica
來源:google
斑鱉,可能是最被人們所熟知的大型鱉類,也是最讓人惋惜的鱉類。
斑鱉屬下共有兩個物種:斑鱉、幼發拉底斑鱉。
於2019年,蘇州動物園的雌性斑鱉死亡,也同時宣告著斑鱉功能性滅絕。
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斑鱉也在苟延殘喘。
斑鱉 Rafetus swinhoei
來源:google
幼發拉底斑鱉 Rafetus euphraticus
來源:google
亞洲鱉屬下共一個物種:中南半島大鱉。
中南半島大鱉分布於孟加拉國、汶萊、印尼等國。
成體中南半島大鱉體長可達80cm,雖比不上黿、斑鱉那般震撼,也是名副其實的「水中巨獸」。
中南半島大鱉 Amyda cartilaginea
來源:google
如果你認為鱉就是千篇一律的青殼,不及龜類的華麗,那麗鱉屬的物種絕對能讓你大開眼界。
麗鱉屬下共五個物種:緬甸孔雀鱉、印度孔雀鱉、恆河鱉、萊氏鱉、黑鱉。
印度孔雀鱉 Nilssonia hurum
來源:google
緬甸孔雀鱉 Nilssonia formosa
來源:google
萊氏鱉 Nilssonia leithii
來源:google
恆河鱉 Nilssonia gangetica
來源:google
黑鱉 Nilssonia nigricans
來源:google
馬來鱉屬下共一個物種:馬來鱉。
馬來鱉分布於汶萊、印尼、爪哇、加裡曼丹、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沙巴、沙撈越、新加坡和蘇門答臘島。
馬來鱉成體體長約35cm,屬於中小型鱉類。
馬來鱉 Dogania subplana
來源:google
山瑞鱉屬下共一個物種:山瑞鱉。
山瑞鱉國內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國外常見於越南、寮國。
山瑞鱉是常見的食用鱉類,儘管已有養殖場大規模繁殖,但野外種群仍受到威脅。
山瑞鱉 Palea steindachneri
來源:google
好了,來到我們的壓軸了——中華鱉屬。
中華鱉屬很長一段時間被廣泛認為只存在一種物種——中華鱉,經過一系列的爭論後,中華鱉屬劃分為四個物種,而就在今年在越南發現中華鱉屬新種Pelodiscus variegatus。
中華鱉屬下共5個物種:中華鱉、砂鱉、小鱉、東北鱉、Pelodiscus variegatus(尚未有正式中文名)。
相信除了科研工作者,除了中華鱉其他的名字可能我們這些吃瓜群眾聽都沒聽說過。
不難解釋,因為除了中華鱉,其他四種鱉類基本難得一見。
東北鱉據傳在三年自然災害時候已經被吃得差不多了。
砂鱉曾經產量巨大,由於環境破壞以及毀滅性捕撈,已經難得一見。
小鱉就更別提了,搜遍全網,也難以發現影像照片。
中華鱉 Pelodiscus sinensis
來源:google
砂鱉 Pelodiscus axenaria
來源:齊碩奇說
東北鱉 Pelodiscus maackii
來源:google
Pelodiscus variegatus
來源: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