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hcp4715 果殼
如果你是果殼的忠實粉絲且熱愛心理學,那你一定非常熟悉皮格馬利翁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和破門效應,對吧?
好了。你剛剛是在微笑點頭以表示「當然熟悉」呢,還是在拼命回憶那陌生的「破門效應」?
其實,這所謂的「破門效應」,是我虛構出來的。
不過,即便是用這種瞎掰出來的術語去問一些心理學知識豐富的人,說不定也還是有人會點頭稱是哦!
看,他們裝大發了!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在許多方面,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的表現高於人群的平均水平——而這常常是不現實的。心理學家專門為這種錯覺取了個名字:「高於平均水平效應」(這個效應是真的!)。
而在2003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保盧斯(Delroy Paulhus)等人發現,人們會宣稱自己了解並不存在的詞彙。在一項實驗中,他們「合成」了30個不存在的概念,讓它們看起來像某些領域的專有名字,然後把這些瞎編的詞與120個真實的詞彙混在一起,去問參加調查的人:「您熟悉這個詞嗎?」
這個「釣魚」研究發現,有25%的人會聲稱自己熟悉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專業詞彙」。保盧斯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過度宣稱(overclaiming)」,這種現象表明人們可能會不自覺地誇大自己的能力。
該著名事件後來演變成了一場後現代主義狂歡——你在網絡上看到的大部分本「電影」的影評,其實都是知道真相的網友們故意虛構的。
除了裝作「術語通」,人們還可能對一個自己並不了解的問題侃侃而談。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經採訪了一些美國人,問他們對《1975年公共事務法案》持什麼看法。雖然這個法案根本不存在,仍然有1/3的被採訪者表達了自己「深入」的見解。
這種現象如此普遍,以致於直到現在,還不乏電視節目熱衷於展現人們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情況。
「吉米雞毛秀」的《扯淡路人訪談》堪稱「過度宣稱」現象的素材庫|視頻來源:Jimmy Kimmel Live 翻譯:谷大白話
「好像知道 」vs. 記憶檢索
為什麼人們會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出過度宣稱的現象?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系的斯塔夫·阿泰(Stav Atir)、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杜蘭大學市場營銷系埃米莉·羅森茨威格(Emily Rosenzweig)最近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人們在評估自己是否知道某個知識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去檢驗自己的記憶和知識存儲,而是依賴一種「知道感」,即好像知道有這麼回事兒。但在自命熟悉的領域,這種「知道感」卻往往並不客觀。
換句話說,在那樣的語境下,人們可能並不是有意地在吹牛,而是被自己的感覺給欺騙了。
圖|圖蟲創意
阿泰等人進行了一系列的釣魚實驗檢驗了這種假設,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他們最初招募了兩批志願者(100人和202人),讓志願者先對自己在金融方面的知識水平進行自評。
隨後,研究人員給出15個「金融術語」——其中只有12個是真正的術語,3個是研究者捏造出來的——讓他們判斷自己對這些詞的熟悉程度。而在對第二批志願者進行的測試中,研究者還用金融知識測試檢驗了志願者真實的金融知識水平。
在兩批志願者中,均有90%以上的人至少會對1個捏造的詞表示「我熟悉這個詞呀」。而研究者發現,志願者越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高,認知中的「知道感」越強,就越可能過度地宣稱自己熟悉那些不存在的「術語」。
而看似出乎意料,卻又合情合理的一點在於,那些經測試檢驗,金融知識水平更高的人,也更容易在測試中「裝過頭」。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他們的金融知識的確比一般人更好,所以在這方面的「知道感」可能會相應更加膨脹。
嘿,先別急著取笑金融界的朋友,會出現這種狀況的領域並不局限——研究者在後續的實驗中,又採用了生物、地理等方面的名詞和術語對志願者進行測試,也同樣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可以想像,這種效應所帶來的後果並不永遠只是簡單的「失態」。
怎麼才能讓自己不做這種聽起來那麼蠢的事?其實說簡單也很簡單——當被問起這樣的問題時,提醒自己認真地檢索自己的記憶,面對事實,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跟著感覺走。
作者:hcp4715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