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位於浙東的舟山,一個島中島。到舟山不到普陀,等於到中國沒有到長城。這裡有嫋嫋的梵音淨化心靈,有觀音道場和觀音學院,還有老謀子操刀的實景演出「印象普陀山」。
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聖地,觀自在菩薩的道場。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的誕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三個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普陀山人湧如潮,如過江之鯽。中外很多善男信女和全國各地寺廟的和尚尼姑們,都會趕過來朝拜。
普陀山上,有關觀自在菩薩的傳說和遺蹟有很多。我覺得最著名的應當算「觀音跳」和「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等與幾個著名景點最值得看看。
觀音為什麼會在普陀山?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日本僧人慧諤帶著在五臺山求得的觀音菩薩回日本。他們行船經過普陀山時,海面上忽然狂風大作,輪船遇阻。在今天蓮花島的蓮花洋附近,水面上忽然冒出朵朵鐵蓮花。如是者,整整三天。
慧諤不愧是高僧。他頓悟,觀音不肯離開普陀山。縱然他心中不舍,還是將觀音菩薩留在了普陀山。當時慧諤借居在張姓居士家。張居士得知了這情況,就把自家的房子捐出來,專門供奉觀音菩薩。這是不肯去觀音院的前身。今天的蓮花洋一帶,風平浪靜的水面上,層層波浪像盛開的蓮花一樣,美麗動人。蓮花島由此得名。過了蓮花洋,海浪還是海浪。有種說不出的神奇。
潮音洞的傳說,沒有「不肯去觀音院」那樣美好,個人感覺有點嚇人。傳說有一位印度僧人,因為對觀音菩薩充滿敬仰之心,發願在潮音洞焚燒十指,終於得償心願的故事。至今,潮音古洞前還有一條友情提示,大意是:信眾們不能用極端的方式表達對觀音菩薩的膜拜。
潮音洞是聽潮的絕佳處。潮起潮落,海水一直流到潮音古洞。拍打在礁石上的海濤,轟鳴陣陣,猶如千軍萬馬的奔騰,氣勢恢宏。普陀山上,還有一個聽潮的好地方叫梵音洞。梵音洞裡海水的回聲,沒有潮音洞激烈高亢,而是如梵音陣陣,溫柔婉約。
登上觀音道場普陀山,最多的就是寺廟了。我簡單數過,不下幾十座。據介紹說,全盛時期,普陀山上有八十八座廟宇,絕大多數都供奉觀自在菩薩。只有為數不多的供奉著佛主釋迦摩尼。
眾多寺廟裡,最著名三座,被稱為普陀三大寺:普濟寺、法雨寺和慧濟寺,即前寺、後寺、佛頂山寺。
沿著三大寺往上走,可以一直走到普陀山最高處佛頂山。佛教徒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每天有三步一叩首的朝拜者磕拜上山。朝拜者也是普陀山一景。常有時尚人士夾雜其中。在觀音的面前,每個人的跪拜一樣虔誠。
所有寺廟中,普濟寺很獨特。它有個奇怪的規定:一年到頭不開中間大門。為什麼?據說,有一次乾隆皇帝來此朝拜,定了這個規矩。廟裡的和尚遵守祖訓,除了天子,不再大開正門。也就是說,普濟寺的正門只對皇帝開。我到死有點奇怪,說好的眾生平等呢?
慧濟寺,在佛頂山上。與普陀山大多數寺廟不同,主殿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像,兩邊侍立弟子阿難與迦葉。寺廟建築不是中軸線建設,而是一字排開。觀世音,供奉在觀音堂,據說是非常靈驗的送子觀音。觀音堂匯集了很多根據歷代畫家所繪觀音像鐫刻的石觀音,是普陀山宗教藝術的精華之一。
慧濟寺地處普陀山最高峰,是觀賞日出日落的好地方。
法雨寺前有一座巨大的放生池,彰顯著法雨寺在佛界崇高的地位。按照通常的說法,放生池的規模,便是寺院的規模。放生池前的橋被稱為「奈何橋」。它是祈福、祁壽、祈富貴的通衢。正對法雨寺天王殿,有一方青石浮雕的九龍壁。九龍壁雕刻的鑲嵌工藝尤為精緻,全壁沒有一點縫隙,像一塊大石板雕刻的一樣,渾然天成。
九龍壁,除了壁中間的九條龍騰雲駕霧,上部的梁與梁之間,還雕刻了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九龍壁沒有任何色彩,是石頭的本色。
除了三大寺,普陀山還有一些寺廟也很有特色。其中的「梅福庵」,是一座道士梅福煉丹的廟。奇怪吧,道士居住的應該是「觀」,寫著「庵」的名字。我以為是尼姑庵,居然是一座廟,是和尚們修行的地方。
從潮音古洞和紫竹林向南的海岸盡處,是「觀音跳」,又名「觀音眺」。奇妙的是,在巖石頂端有一隻長四十二、寬十四釐米的大腳印。這是觀音菩薩從洛迦山漂洋過海,到普陀開闢道場時留下的足跡。攀上巖頂最高處眺望,遠處海面上水天一色。東面的洛迦山,猶如一尊臥佛仰臥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上,置身極樂。
觀音跳石上鐫刻了「觀音跳」、「海潮獨踞島,天降自在山」、「靈異古蹟」、「至此心善」等題刻。我卻覺得,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愛上了普陀山的好山好水。激動的觀音菩薩縱身一躍,像凡夫俗子一樣,跳上了普陀山。
這是觀音的變身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