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郎婦觀音、蛤蜊觀音與「不肯去觀音院」的由來是什麼?

2020-12-04 重樓逾陀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觀世音即觀聽世間音聲之意,如《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所說:「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知,「觀世音」實乃菩薩度化眾生的大悲願心。又《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記載:

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上修行,即是修耳根圓通法門,藉由專注一心聽聞外在的音聲,而返聞內在的聞性,進而契悟自性成無上道。由於修行的功德力,故能遍聞世間一切有情的音聲。只要眾生有難,虔誠一心稱觀世音聖號,菩薩便即時尋聲救苦,解熱除惱。由此因緣,故稱「觀世音」菩薩。

昔唐朝玄奘大師,橫度大沙漠至印度取經時,一次,飲水用盡,歷經多日滴水未沾,口乾舌燥,舉身如焚,人馬皆奄奄一息地倒臥沙漠之中。此時,大師乃一心繫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心中默禱:弟子,此行不為個人名利,但為求無上大法,加惠眾生。素仰菩薩慈悲,尋聲救苦,弟子現在的危難,期望菩薩能慈悲救拔。

在沙漠中,大師不斷地祈禱著,到了晚上,忽然吹起一陣涼風,身心無比舒暢,疲憊的身軀在不知不覺中,就朦朧入睡了。此時,忽見一身高數丈的護法神,手執戟,身著盔甲,大聲喝道:

「為什麼不提起精神趕路,還臥倒在沙土中?」

大師被突來的聲音驚醒,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南柯一夢。大師於是急忙起身,繼續趕路,大約走了十裡路左右,馬兒突然不受控制,向前狂奔數裡路,眼前出現方圓數畝的青草地及一池清水,仔細端詳茂密如茵的青草,葉嫩如洗,像似新生。大師心想,應是自己至誠的祈禱,感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護,特為化現。

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悲願,誠不可思議。

馬郎婦觀音

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如佛經所載: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形象千變萬化,訴說不盡。例如中國隋唐時代及日本的觀音相,就多蓄鬍須,現男子身相。而今流傳民間的觀世音菩薩塑像,則都現女相,以其柔和愛語的母性特質,代表菩薩憫念眾生的慈悲心腸。

《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憲宗時,陝西一帶人民,善於騎射,未曾聽聞三寶之名,觀世音菩薩即化現為馬郎之婦,以度化當地之居民,故稱「馬郎婦」 。

相傳,有一天,純樸寧靜的漁村,出現了一位賣魚姑娘。手裡挽著一個魚籃,籃裡放著幾條活魚,沿街叫賣。「賣魚啊!賣魚啊!」輕柔的叫賣聲,及秀麗端莊的容貌,吸引著一大群圍觀的人,紛紛一擁而上,爭相買魚。可是,姑娘卻說:

「魚是賣給人放生用的,不是買來吃的。」

大家聽了,都哄然大笑。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漁村,都知道這個特別的賣魚姑娘。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漁村裡一些單身的年輕人,對姑娘起了愛慕之情,每個人都向她提親。姑娘說:

「我只有一個人,如何能嫁給你們這麼多人呢?不如這樣吧,我教你們誦《普門品》,有誰能一夜之間把它背熟,我就答應嫁給他。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普門」是什麼門?

於是,大家興高採烈的,一字一句的跟著念。到了天亮,能背誦的,居然有二十餘人。姑娘說:「一女只能配一夫,所以,今天我改教大家誦《金剛經》,同樣地,有誰能在一夜間背熟的,我就嫁給他。」結果能背誦的,仍然有十數人;於是,姑娘又教眾人誦《法華經》七卷,約定三日之內,若有人能背熟的,一定嫁給他為妻。三日期限到了,只有一位年輕人,大家都叫他「馬郎」能背誦。於是,馬郎滿心歡喜,張燈結彩的把姑娘迎娶入門。

正在欣喜之際,不料剛娶進門的嬌妻,突然死了,身體很快就腐爛了,傷心的馬郎只好捨不得的把愛妻埋葬了。

過了數日,一位身著紫色袈裟的老和尚,來到馬郎的家,告訴傷心的馬郎說:

「你不要悲傷了,那位賣魚的姑娘,其實是觀世音菩薩,特別化現來此度化你們的。若不相信,何不撬開墳墓看看。」

說完,人就凌空而去。馬郎聽完,心中半信半疑,馬上找人撬開棺一看,心中大驚,愛妻的屍體早也不知去向,只留下一副閃亮的金鎖,當下才恍然大悟。

由於以上的典故,陝西一帶的人民都非常虔信佛法,而且自宋代以後,供奉馬郎觀音尤為盛行。因其,手提魚籃,故世人又稱之「魚籃觀音」。

蛤蜊觀音

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常隨眾生的因緣而示現,其中蛤蜊觀音,亦是大眾耳熟能詳的菩薩感應事跡,因其端坐在蛤蜊中,所以名蛤蜊觀音。

根據《佛祖統紀》記載,唐朝文宗皇帝,非常喜歡吃蛤蜊。一日,皇宮中的御廚,取來一顆又肥又大的蛤蜊,準備為皇帝烹煮時,任御廚怎麼用力敲打,就是無法打開蛤蜊的殼,御廚見此異相,急忙稟報皇帝。文帝即設香案,焚香至誠祈禱,就在此時,蛤蜊的殼自動打開,裡面赫然端坐一尊觀世音菩薩聖像,文帝當場即恭敬禮拜,並立即召請當時的惟政禪師入宮請疑。惟政禪師告訴文帝:

「經上記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時,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此瑞相,即是菩薩為令陛下對佛法生信,慈悲所示現。」

文帝聽完,心生歡喜,並告詔天下的寺院立觀音聖像供奉禮拜。

不肯去觀音院

《華嚴經》中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中所參訪的補怛洛迦山(今南印度海島)即是觀世音菩薩行化的道場。

在中國,浙江省的普陀山,即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處。相傳,唐宣宗年間,有一日本僧人法名慧鍔。一日,到五臺山參禮,見一尊觀音菩薩妙相莊嚴,心想:若日本的同胞也能一睹菩薩聖像,進而禮拜供養,該是多麼殊勝!於是便私自攜走菩薩像,直奔下山。

回日本的途中,船經普陀山時,突然浪濤洶湧,海中生出一朵朵的鐵蓮花,阻隔了去路。慧鍔見狀,即在聖像前禮拜懺悔,頓時風平浪靜,船駛近普陀山觀音洞時,安然靠岸,不再前進。慧鍔即上岸,在島上建了一座寺院供奉觀世音菩薩,島上居民稱此寺院為「不肯去觀音院」,此即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之由來。

娑婆三聖、西方三聖

《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嘆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故知,觀世音菩薩與此方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也因如此,殿堂之中常見與地藏王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脅侍,合稱娑婆三聖。

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共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於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教化眾生,合稱為「西方三聖」。為了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現手持金剛蓮華的形象。《悲華經》記載,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觀世音菩薩將遞補佛位,名為「一切光明功德王如來」,其所化之土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比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殊妙莊嚴。此外阿彌陀佛亦是觀世音菩薩的「本師」,如《大悲心陀羅尼經》(即大悲咒)記載:

「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

故一般認為觀世音菩薩頭頂所立的化佛,為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內,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攝影者取景地
    不肯去觀音院位於紫竹林內,這裡是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加上「不肯去觀音」的傳說,使它成了「普陀三大寺」之外最有名氣的寺院。每天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又因為寺院建在海邊,也是攝影愛好者的理想取景地。從紫竹林禪院往海邊走,不一會兒就能到不肯去觀音院。
  • 不肯去觀音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故事?它是傳說還是史實?
    這個塑像下面有塊石碑,上面刻著明朝周應賓《普陀山志》裡的故事: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慧鍔得觀音相與五臺山,將歸日本。舟觸新羅礁,蓮花擋洋,舟蔽不前。鍔禱曰:「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當從所向建立精藍。」有頃,舟向潮音洞泊焉。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遂舍所居,築室供之。號為「不肯去觀音院」。
  • 舟山蓮花洋鐵蓮花,留下了觀音不肯去
    這裡有嫋嫋的梵音淨化心靈,有觀音道場和觀音學院,還有老謀子操刀的實景演出「印象普陀山」。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聖地,觀自在菩薩的道場。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的誕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三個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普陀山人湧如潮,如過江之鯽。中外很多善男信女和全國各地寺廟的和尚尼姑們,都會趕過來朝拜。
  • 南海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有一座普濟寺,裡面就供奉著一尊「不肯去觀音」。關於這尊「不肯去觀音」,有一個這樣的傳說。話說唐代末年,日本臨濟宗高僧慧鍔對觀音菩薩十分仰慕,他不遠萬裡來到東土大唐,想朝拜觀音菩薩,並且學習佛法。
  • 不肯去觀音,你心中的普陀山是什麼樣的?我心中的是這樣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道場,在中國地藏、普賢、文殊、觀音四大菩薩,老百姓最為熟知的就是觀音菩薩,遇到什麼困難總是會在心中默默的祈禱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保佑,因為觀音菩薩總是在人們危難刻出來救苦救難。所以觀音菩薩在我國民間的信仰度最高。
  • MACD炒股指標:不肯去觀音,抓住牛股不鬆手!終於拿了一個主升浪
    MACD葛南維八大買賣法則(免費課程部分):下跌,乖離,水下金叉(第一個買點),回撤不破(第二個買點),拉升乖離(賣出之後會以更高的價格去追),水上死叉(誘空),再次金叉(梅開二度,第三個買點),主拉升行情。
  • 《不肯去觀音》受關注 媒體呼籲「正能量」影片
    《不肯去觀音》遭遇排片不公的待遇受到了眾多媒體和觀眾的熱議,一時間院線排片的標準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不肯去觀音》排片遇冷 不公待遇令媒體吶喊《不肯去觀音》作為中國首部觀音題材的故事電影,自7月26日上映以來便遭遇了排片尷尬,形成了「上座率高、口碑好,排片差」的怪現象。影片排片不足1%,多數影院都未在黃金時段提供場次,更有不少影院兩天後便將電影草草下線。
  • 《不肯去觀音》主演李純 演出過程的幾個「最」
    訪談摘要:宗舜法師: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你感到最容易的是什麼?李純:因為是表演專業的,最容易就是臺詞表演,包括去理解這些東西會比較快。宗舜法師:覺得最難的是什麼?李純:最難的就是因為年紀輕,很難深刻的理解佛教的含義,去了解菩薩的精神。
  • 翡翠觀音有哪「三十三身」你知道嗎?-翡翠觀音大全—玉風情老楊
    觀音是翡翠雕刻中常見的題材,那你知道觀音的三十三身是怎麼來的嗎?相傳,觀音心性柔和,儀態端莊,世事洞明,永保安康,消災解難,遠離禍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救苦救難的化身。而喇嘛教視二十一度母為觀音化身,認為他是度脫之母能增加順緣、增長福壽,於是就出現了很多形象的觀音,每一種形象都賦予了相應的寓意。於唐之後特將觀音形象定型為「三十三觀音」。
  • 旅遊故事:這尊觀音為何會叫「不肯去」?它又因何成就了普陀山?
    旅遊故事:這尊觀音為何會叫「不肯去」?它又因何成就了普陀山?大家好,歡迎來到旅遊小常識!在國內傳承了近2000年的佛教,可以說對我們影響巨大,國內佛教信眾很多。這當中,位於浙江舟山市的「普陀山」,相必大家都有聽說,在國內,大家把這兒當做是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的原始道場。
  • 女人這輩子務必要去的佛教名山 不求富貴只求平安
    成人後,母親常常跟我絮叨:女人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普陀山,不求大富大貴只許平安順遂,觀音菩薩什麼都看的到。 普濟寺求姻緣 普濟寺求姻緣非常靈驗。 不肯去觀音 在普濟寺還有一尊特別的觀音,不肯去觀音。可以說就是因為這尊靈驗的觀音像,普陀山才被人們譽為觀音道場。
  • 普陀山系列故事——不肯去觀音
    觀音大士結緣四海,當地有句俗語為:「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世界的信仰。」
  • 觀音的坐騎金毛犼為何要在獬豸洞修建剝皮亭?你看佛母做了什麼?
    文/姜子說書圖/《西遊記》相關電視劇《西遊記》故事裡,孫悟空變做那有來有去的模樣,徑撞至獬豸洞,猩猩出語道:「快走!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徵,那麼問題來了:觀音的坐騎金毛犼為何要在獬豸洞修建一座剝皮亭?《西遊記》故事裡,觀音禪院的老和尚也被稱為老剝皮,那觀音院大小和尚並頭陀、幸童、道人等,都稱那老和尚為「不識人的老剝皮」。孫悟空也曾呵呵大笑,道:「那個老剝皮,死得他一毫兒也不虧!
  • 惠安石雕三十三觀音大型石雕三十三尊觀音雕像寺廟佛像雕刻
    石雕三十三觀音雕像是由天然石材來雕刻的,石雕三十三觀音並非化現各種形象,而是觀音菩薩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變化形相,只是以姿態、場景與所持法器來區別。何以又稱三十三身之數,這應與《普門品》、《楞嚴經》所述觀音應化數有關。
  • 佛教:馬頭觀音、白衣觀音、六時觀音、青頸觀音、送子觀音
    在佛學文化傳承中,馬頭觀音又稱馬頭菩薩、馬頭觀世音菩薩,是觀音菩薩為方便度化眾生所現的忿怒相。她的形象有很多種,比如:四面八臂、三面八臂、三面四臂、三面二臂、一面二臂 一面四臂、四面二臂等。基本都是全身紅色,頭上有馬,而且毛髮豎直,牙外露的威猛的形象。
  • 蛤蜊,蛤蜊,蛤蜊,蜆子,和那些美味的小貝殼今天應該澄清一次
    在這夏天到來之前,我們不能含糊其辭地吃他,這些美味的貝類是什麼?01貝類,最多親民海鮮在中國18000公里海岸線上,小的海鮮最受歡迎。小海鮮雖然個頭小外表樸素,但數量豐富,身上的美味也讓人流連忘返。然而這些並不是蛤蜊的官方名稱,根據正確的發音,蛤蜊應該發音為(géLí)。如果你真的去攤位大喊:給我炒一盤蛤蜊(géLíi),奇怪的是老闆不把你當成精神病患者。根據膠東半島:冷水牡蠣,熱水蛤蜊。海水涼了,是海蠣子最肥的季節,也就是生蠔;到了夏天,該吃蛤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