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是越罵越火,還是真香定律?《鹿鼎記》何時碾壓的《隱秘偉大》?
年底新劇不斷,爛劇竟然佔一半,首當其衝的就是張一山主演的《鹿鼎記》。不過儘管這部劇被全網吐槽到至今,可口碑撲街熱度卻不減,霸榜收視榜單數日,後起之秀比他口碑好的大有劇在,就比如《隱秘而偉大》,好口碑好質量好評分,可收視卻打不過它,所以《鹿鼎記》是如何悄悄成為爆款的?
金庸作品翻拍層出不窮,然而這些年來,真的很難有一部真正能得到觀眾認可的翻拍作品。金庸作品雖年歲久遠,但好在作品夠硬,自帶粉絲和流量,以前能夠演金庸作品的演員,基本都是當紅的演員,很多人擠破頭都搶不到一個角色,如今翻拍作品卻全成了流量小花鮮肉們轉型的工具劇,基本都是一群小年輕配一堆老戲骨抬戲。
因此《鹿鼎記》曝光陣容後還是惹來不少觀眾歡呼的,畢竟張一山在《餘罪》中的痞子樣著實有幾分韋小寶的味道,可電視劇上線後張一山還是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質疑,曾經靈的不行的演技這次怎麼就不行了?
最讓人驚訝的是《鹿鼎記》上線的時間節點,這部劇背靠新麗傳媒,新麗傳媒今年著實水逆,劇被壓了不少,對賭還沒完成,旗下合作演員肖戰的影響還未消除。原本想著今年能靠著他的《狼殿下》《鬥羅大陸》好好賺上一筆,沒想到如今復出活動都是個難事兒,更別說是劇播出了。
據悉新麗還與閱文集團有個三年的對賭,今年是最後一年了,至今還未完成,忙裡忙慌上了《狼殿下》全集,接著又趕趟子上了《鹿鼎記》。前者全集放出超前賺錢賺不到,後者口碑全線撲街。正當大家以為新麗在自掘墳墓時,這部劇的收視竟然持續高漲。
新版導演在劇播後接受採訪,表示張一山是演技扛把子,劇中的戲份都被他扛住了,這部劇的基調設定是強喜劇特質,用歡脫無釐頭的人物互動和爆笑臺詞,以及誇張的表演打造了整體的角色狀貌,就角色創作而言,張一山完成得很好。其實換個角度去看這段話,就能體會到背後的意味。
《鹿鼎記》是金鷹這麼多年來最獨特的一部作品,他塑造的小寶有別於以前塑造的英雄人物,韋小寶承擔了整部作品的絕大部分笑點部分,但喜劇的背後都有一個深刻的悲劇內核。然而新版《鹿鼎記》卻完完全全避開了這個內核,導致整個喜劇看起來變成了鬧劇。再加上導演的採訪中可以看出,這本就是編劇導演們計劃好的,並且這樣設定是因為他們設想的受眾群體是00後和10後,換句話講對於90後、80後、70後喜不喜歡也沒什麼好在意的。
至於鬧劇究竟吸引點在哪?完全可以參考當下的短視頻模式,很短但卻能夠找得出亮點和爆點,《鹿鼎記》完美復刻了這一特點。但弊端也就暴露了,完全沒有邏輯性。經典的作品之所以經得住看,完全是經得起推敲,而《鹿鼎記》更像是多部小品或者短視頻的組合,萬字一章節的故事用了二十分鐘就講完隨便cut一個小片段放在平臺上,都能引出爆點和看點。導演不是不想講,而是覺得沒必要。畢竟重要的部分,還得放在鬧劇上。
這種模式如今也成了很多電視劇宣發的方式,之前大爆的《三十而已》有不少人都說沒看過,但卻通過某短視頻平臺追完了全程。這看似是個玩笑話,但實際上卻給影視行業敲響了警鐘。究竟大家是要做質量的好作品,還是想要迎合某平臺特點去創造爆款?
很多人說《鹿鼎記》撲街,還因為大眾對武俠劇的熱情已消磨了,其實不然。武俠情懷一代更勝一代,如今是因為沒有更好武俠作品,而不是大家的熱情已經消磨了。《鹿鼎記》的大爆讓人意外也讓人覺得悲哀,小夥伴們覺得這樣的作品該不該爆?快來評論區討論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