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型傳感器面世:能夠將「神經塵埃」植入人體為你治病

2020-11-24 雷鋒網


據Cnet報導,儘管如今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些用於監測人體心率和最大氧容量(VO2 max)的商業化產品,為了更好地造福人類,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希望能夠進一步開發出適用於實時追蹤人體內任意器官、肌肉結構、甚至是神經組織的超微型傳感器。繼而推動假肢運用、健身追蹤裝置開發甚至癲癇等病症的治療工作。

如果未來「半機器人」的發展足夠酷炫,那麼我們或許可以看到這種叫做「神經塵埃」(neural dust)的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其可以模擬人體的神經和肌肉、進入一個「電皮層」(electroceutical)來治療癲癇或炎症。這意味著我們正迎來利用生物電子技術治療病症的新時代。

而就在近日,一種沙粒大小的超微型傳感器的面世,讓這些構想變成了現實。這種特殊的傳感器是由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開發的。並且可以利用超聲波為植入裝置提供動力和傳輸數據。目前,研究者已成功地在實驗鼠的肌肉和神經中植入神經塵埃,並希望能打造出更小的、可用於植入大腦的傳感器。

(一顆神經塵埃)

「長遠來看,神經塵埃的前景不僅僅限於神經和大腦,它將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過去一直沒法實現體內生物遙測,因為我們找不到把特別小的裝置植入身體深處的途徑。但現在我們可以把沙粒大小的裝置植入到神經、器官、胃腸道或肌肉中,並讀取相應的數據。」

目前,殘疾人在使用假肢時,大多數植入大腦用來控制假肢的電極需要與穿過頭骨孔洞的電極絲相連接。這類電極絲的使用期限只有幾年,並且容易產生感染。而利用尺寸更小的神經塵埃就可以允許無線傳感器被永久地安置並密閉在頭骨中,減少了電極絲可能引發的感染和不必要的麻煩。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 Michel Maharbiz與其他研究者合作撰寫的有關這項新技術的論文發表在《Neuron》雜誌上。他說,研究團隊正努力研製可與人體兼容的微型傳感器,而且這類傳感器在至少10年內能夠持久運作、性能不會退化。

「美妙之處在於,這類傳感器足夠小,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應用在周圍神經系統中。例如,你可以用它來抑制食慾,」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神經學家兼上述論文的共同撰寫者Jose Carmena指出,「不過這項技術還未發展到可植入50微米以內目標的階段,若達到這一階段,我們就能把傳感器植入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一旦它通過臨床驗證,神經塵埃將替代電極絲。如果能夠攻克植入大腦的問題,我們的研究就圓滿了。」

不過,為實現這一構想,科學家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人體試驗還未啟動,真正將神經塵埃運用到醫療領域,還需要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Via Cnet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在大腦裡植入微型傳感器,監控喜怒哀樂,你願意麼?
    比如,一個裝有神經傳感器的 OWIC 能夠記錄體內的神經信號,並通過 LED 閃爍顯示的編碼信號來傳輸結果。為了進一步驗證,研究小組與應用與工程物理學教授、論文合著者克裡斯·徐的實驗室合作,成功地將一個帶有溫度傳感器的 OWIC 嵌入大腦組織,並將結果無線傳輸了出來。
  • 康奈爾大學研發「草履蟲」傳感器可植入人體
    傳感器懂你:從身心到靈魂 OWIC可以在比較複雜的環境中測量電壓和溫度,比如活體組織和微流體系統當中。比如,一個裝有神經傳感器的 OWIC 能夠記錄體內的神經信號,並通過 LED 閃爍顯示的編碼信號來傳輸結果。
  • 首個磁動力微型神經刺激器誕生:比一粒米還要小真正做到無創植入
    新研究的通訊作者、萊斯大新神經工程項目的成員雅各布·羅賓遜(Jacob Robinson)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磁電材料進行無線電力傳輸不僅僅是一個新穎的想法。這些材料還是臨床級無線生物電子學的優秀候選材料。」 能夠調節大腦和神經系統活動的微型植入物可能具有廣泛的意義。
  • 世界上首款血管內神經調節裝置被成功植入人體
    Enopace Biomedical 推出 Harmony™,後者是全球首款微創無導線血管內神經調節系統為心力衰竭病人開發微創可植入血管內神經調節療法的公司 Enopace Biomedical 今天宣布,該公司的 Harmony™ 系統首次被成功植入人體,該系統是一種基於導管的神經刺激器裝置,能夠幫助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
  • 人體植入微型晶片:抗拒的你,未來會感嘆"真香"嗎
    編者按:在技術不斷變強大的同時,人們對植入設備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曾經古怪、充滿未來感的微型晶片可能逐漸普及化,不再是極客們的專利,轉型為有益大眾健康的工具。本文編譯自the Atlantic的原題為「Why You’re Probably Getting a Microchip Implant Someday」的文章。
  • 可以安裝在神經上的超微型傳感器
    這種可安裝在神經上的超微型無線通訊傳感器可以實時觀察人體神經肌肉,器官的活動狀態甚至有望可以實現對人的健康(非健康)實時並且個性化的監控上圖是該傳感器的微縮版本這種傳感器沒有電池電能跟信號的傳輸都靠超聲波
  • 醫學家研發「黑科技」,將電子晶片植入人體,控制神經並治癒百病
    眾所周知,患病用藥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當人體患上某些疾病,而靠機體本身又無法調節或自我治癒時,我們便需要藉助藥物恢復健康。而去年,據外媒報導,外國科學家找到治療疾病的新方式,未來,對於部分疾病,患病後無需服藥,只需植入一個電子晶片便可治癒疾病。
  • 植入酷酷的發光晶片居然是為了治病?
    但現在有一塊柔韌且可植入的小型電子設備可以解釋為什麼你身體中某一塊部位會疼痛。這個系統的特點在於它的無線控制的可發光 LED 燈,如果你輕擊開關,它可能會幫你減輕疼痛。在最近的一次展示中,這個設備的投資人展示了晶片是如何被植入進老鼠的身體中,以及如何通過名為「光遺傳學」的新興技術操控產生痛覺的神經系統電路。
  • 全球首次仿生眼將人體臨床試驗,將智慧型手機與大腦植入微型電極相結合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為將在墨爾本進行的、全球首次仿生眼人體臨床試驗做準備。據介紹,這個被稱為「Gennaris 仿生視覺系統 (Gennaris bionic vision system)」的裝置本質上是將智慧型手機與大腦植入微型電極相結合,可以繞過受損的視神經,讓信號能從視網膜傳輸到大腦的視覺中心。
  • 大腦植入晶片,人體冷凍技術?人類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
    接著就是美軍也在用的技術,基於外骨骼動力系統開發的人體工程學護甲能夠強化人體機能,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省力,讓人即使提著很多很重的東西,也能夠快速移動,把疲勞感降到最低,不只是軍人,消防員或者是警察,包括一些體力勞動者擾人或者是行動不便的人群也能用啊。
  • 維也納研究者為患者腿部植入傳感器,可無線操控假肢
    對於現代假肢來說,無線生物信號傳輸的應用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國內外許多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為假肢患者創建更加流暢的人機界面,進行更便捷的操作。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地在三名男性患者腿部植入了傳感器,該傳感器可用來傳輸生物信號,對患者所佩戴的機器人手臂進行無線控制。
  • 動動「意念」,音樂直流大腦,馬斯克腦機接口一年內植入大腦或將實現
    如果確實如此,它意味著Neuralink技術將能夠繞過耳朵,耳蝸神經將音樂傳送到聽覺大腦。Neuralink腦機接口系統至此,你可能非常好奇這項技術到底是如何實現的,而馬斯克也非常樂於把他的偉大想法公之於眾。2019年,Neuralink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已初步建立了完整的腦機接口系統。馬斯克還召開了一場發布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演講中,馬斯克表示系統的建構主要依靠三件套:微型可植入晶片、自動插入器和柔性電極。
  • 未來大腦將植入記憶晶片
    最近來自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正在致力於研發出一款超迷你微型晶片,可以將它植入到人類的大腦中來恢復記憶神經細胞,未來將會幫助由於疾病、意外或戰爭導致的大腦受損者恢復記憶。
  • 光遺傳操控末梢神經:解密人體「炎症」之謎
    Fig. 1d隨後,研究人員對上述無線光電系統進行了活體植入安全性的檢測中並將微型LED與皮下線纜植入到了小鼠體內。研究人員可以通過藍牙接入設備獲取系統的實時狀態信息並發送遠程指令實現對自由活動小鼠的光遺傳刺激與調控。
  • 稱正為首次植入人腦做準備
    豬腦植入晶片後,其大腦的信號能夠被捕捉到。從演示中可以觀察到,外界能夠通過腦機接口檢測豬大腦的信號,並且預測其關節的運動。預測的運動和實際的運動擬合程度非常好,馬斯克是想用此證明該設備對大腦信號的採集和解讀能力。
  • 植入晶片後的大腦,還是你的腦嗎?
    Neuralink曾在2019年推出了植入在耳後的第一代腦機接口設備,今天公布的第二代設備更加微型,且無需露在外面——它只有硬幣大小,帶有密集的微型線路,可以置於頭骨下方,只在頭皮留下很小的創口。除了晶片上的改進,他們還使用了外科手術機器人來實現晶片植入過程的自動化操作:在局部麻醉的條件下,一臺帶有外科醫生提前設置好的絲線和微型針頭的「縫紉機」,避開血管,把你的頭骨打開一小塊,然後快速、精準地植入到正確的位置上,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臺近視矯正手術的時間。
  • 谷歌首席科學家稱,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納米機器人將接管人體
    還有就是他曾預言90年末電腦的發展將戰勝棋王,1997年,「深藍」戰勝了棋王加裡·卡斯帕羅夫。庫茲韋爾之所以作出這樣的預言,是基於這樣的判斷:人體即將可以植入納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開始接管人類的免疫系統,把病原體,腫瘤等一系列的病變錯誤進行修復。
  • 科學家發現水熊蟲抵禦輻射的蛋白質,未來有可能植入到人體內?
    成功植入水熊蟲DNA的人類會成為首批登陸火星的開拓者,他們也將是首批進行基因改造的太空人,由於水熊蟲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真實環境下存活的生物,而且在輻射環境中依然有效地防止細胞出現變異,如果人類擁有這種DNA將不再懼怕宇宙中的輻射環境。
  • 水凝膠生物傳感器:可用於疫苗的可植入納米技術?
    Profusa在2018年發布了這篇新聞稿可注射的人體傳感器將個人化學物質帶到更接近現實的手機中。他們正在完善黑客入侵人體的藝術,愚弄人體接受合成材料和物品的偽裝,這樣就不會被識別為異物。"傳統的傳感器,如連續葡萄糖監測儀中的傳感器,有一個傳感電極線,可以穿透皮膚,測量細胞周圍液體中的目標化學物質。但由於人體將電極 "視為 "異物,因此需要在幾天內將其取出,並在不同的位置進行更換,以避免炎症和疤痕組織的影響,最終使電極無法準確發揮作用。
  • BlueWind Medical公布BLUEWIND-RENOVA(TM)植入脛神經刺激器的研究...
    治療多種臨床適應症的微型無線神經刺激平臺的開發商 BlueWind Medical 今天公布了 OPTIMIST 研究的相關臨床研究結果。這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測試了 BlueWind 用於控制 OAB 疾病的創新型無引線、微型植入脛神經調節系統 (Tibial Nerve Neuromodul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