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滄瀾觀海
我們對好萊塢巨星克裡斯蒂安·貝爾的印象,或許停留在諾蘭執導的《蝙蝠俠前傳》三部曲中的韋恩老爺,但那算是貝爾最為優雅的一個角色了,他絕大多數角色,不是極度肥胖,就是瘦骨嶙峋。就拿2018年的《副總統》來說,他為此增肥了40斤,還沒過多久,又在詹姆斯·曼高德執導的《極速車王》裡,飾演一個瘦高莽撞的賽車手,半年內,暴瘦了40斤。
而在這部新片中,貝爾的這一頓瘦身,讓肯·邁爾斯這位傳奇賽車手,向觀眾展現出對於賽車的痴迷,甚至他可以不顧情面,打破世俗規矩,對著福特汽車的高管直言不諱,絲毫不講究禮節。
不管曾經的邁爾斯在生活中究竟如何,但對于貝爾飾演的這一角色,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有些魯莽,但對賽車技藝如數家珍的糙漢子。
《極速車王》要講述的,便是這位賽車天才,如何在官僚制度下被一步步忽視,甚至最終成為炮灰的過程。這種天才被現實愚蠢對待的故事,所要營造的,便是天才的不可一世,以及現實的苟且不堪。然而對於這部電影來說,顯然沒有將這種關係處理好,甚至在看完之後,讓人略感平庸。
在男主角肯·邁爾斯出現之前,由馬特·達蒙飾演的卡羅爾·謝爾比是故事的講述人。從開場的一段獨白來看,謝爾比開宗明義:賽車將會告訴賽車手,自己是誰。
這不但是謝爾比的夫子自道,更是在影射邁爾斯後來的性格轉變。但是謝爾比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影片開始不久,他得知自己的心臟再也承受不了高強度的賽車運動,不過,他會將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邁爾斯這位天才賽車手的身上。
在另一方面,由喬·伯恩瑟飾演的李·艾柯卡成為另一位關鍵人物。在六十年代的美國,隨著戰後一代的崛起,年輕人不願意再購買戰前的那些老爺車了。他們對車型的要求,和追逐貓王、披頭四樂隊這些潮流巨星一樣,渴望新穎和成功,而在賽車界大展拳腳的法拉利公司,成為這一代名詞。
可是艾柯卡為福特二世收購法拉利公司失敗,當福特二世面對恩佐·法拉利的連番羞辱之後,他下定決心要組建福特的賽車部門,並贏得勒芒拉力賽冠軍。因緣際會,福特公司的發展需求、謝爾比組建最好賽車團隊的欲望,最重要的,還有邁爾斯贏取世界級賽車冠軍的雄心,三股繩子捏成一股力。
然而起點雖好,過程卻歷盡千辛。福特公司的高層總想要按照官僚體系的做法,讓賽車研發團隊聽從上級的指令,卻枉顧專業人員的眼光和技術。而邁爾斯又是一個直言不諱,從不願意在賽車改造細節上有任何妥協的天才。影片便是在這種天才與凡俗之間展開敘述。
遺憾的是,儘管貝爾相當賣力,他那前傾的肩膀和脖子,以及直愣愣的眼神和口吻,的確顯示出天才的執拗性格。尤其在戴通納拉力賽前夕,邁爾斯差點因為剎車緣故而喪命,但是逃出生天還沒多久,他又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賽車的零件調整上,絲毫沒有顯示半點猶豫和恐懼。
可到了展現邁爾斯天才般的賽車實力時,影片似乎就不願用太多的鏡頭或者橋段展現這一點。
要知道,肯·邁爾斯是迄今為止,距離世界三大拉力賽冠軍最近的賽車手,而他之所以沒有拿到勒芒的冠軍,只是遭到福特高層背後放冷箭。相應地,在展現福特高層的唯利是圖時,影片也只是用稀鬆平常的內部鬥爭,以及繁瑣冗雜的行政過程作為現實苟且的證明。
相比之下,在大衛·芬奇的《社交網絡》中,扎克伯格的天才被表現的淋漓盡致,開場便用一段黑客技術,在蒙太奇畫面以及電子樂衝擊下,讓我們看到天才的一鳴驚人。同樣地,對於苟且固化的體制展現,在一部講述教育題材的電影《死亡詩社》中,被規整對稱的中學建築物,以及低調打光的場面氛圍有力烘託。
而這些較為高級的影像調度手法,在《極速車王》一片中,幾乎看不到。這也是為什麼演技、道具、布景以及故事核心全都沒有問題,但是卻還是讓人感受不到衝擊力的原因。在好萊塢這種不依靠對白深度,以及影像的多義來展現主題,若想要製造強有力的正邪對抗,只有通過商業化的鏡頭語言或者圓融的人物勾連來實現這一點。
可遺憾的是,在人物角色上,除了兩位主角有較為完整的性格變化外,其他角色只是在一旁觀看,並沒有產生互動。邁爾斯的妻兒,只是作為家庭港灣而存在,並沒有讓邁爾斯做出不同的抉擇,而是單純作為被影響的另一方。
更加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福特管理層的艾柯卡,這一角色原本支持用賽車的風尚,引領福特的全新車型。然而在和謝爾比對接之後,他幾乎處於失語地位,影片偶爾會用多餘的鏡頭捕捉他面部難以窺測的立場,除此之外,我們不知道這個人物除了促成三方合作之外,還有什麼意義。
天才和苟且之間的淡薄處理,以及人物角色缺乏靈魂,讓這部電影除了記錄肯·邁爾斯這位傳奇車手的職業生涯外,貌似只有六十年代的賽車場面可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