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物理學良知、尖酸挑刺、直言不諱、心高氣傲、一針見血、聰明決絕……119年前的今天,物理學界迎來一顆閃耀的新星——沃爾夫岡·泡利!
1900年4月25日,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出生在維也納一個醫學博士的家庭裡,孩童時代就受到科學的薰陶,在中學時就自修物理學。
1918年中學畢業後,跳過大學,直接成了慕尼黑大學著名物理學家蘇末菲的研究生。
1918年,年僅18歲的泡利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是關於引力場中能量分量的問題。
1919年,泡利在兩篇論文中指出韋耳(H.Wegl)引力理論的一個錯誤,並以批判的角度評論韋耳的理論。
1921年,泡利以一篇氫分子模型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同年為德國《數學科學百科全書》撰寫長達237頁的關於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詞條。
1922年,泡利在哥廷根大學任玻恩(Max Born)的助教,和玻恩就天體攝動理論在原子物理中的運用聯名發表論文。
1923—1928年,泡利在漢堡大學任講師。
1925年1月,泡利提出了他一生中發現的最重要的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為原子物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s exclusion principle 又稱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在原子的同一軌道中不能容納運動狀態完全相同的電子。一個原子中不可能有電子層、電子亞層、電子云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完全相同的兩個電子。
1928年到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任理論物理學教授。
1935年,為躲避法西斯,移居到美國。
1940年,受聘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理論物理學訪問教授。
1945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泡利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其發現的不相容原理。
1946年,泡利重返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同年加入美國國籍,是美國科學發展協會的創始人之一。
1958年12月15日,泡利在蘇黎世逝世,享年58歲。
泡利軼事:
泡利以嚴謹博學而著稱,也以尖刻和愛挑刺而聞名。
泡利在二十歲時,有一次前去聆聽愛因斯坦的演講,坐在最後一排座位,他向愛因斯坦提出了一些問題,其火力之猛,連愛因斯坦都招架不住。據說此後愛因斯坦演講時,眼光都要特別掃過最後一排,查驗有無熟悉的身影出現。另外還傳聞,愛因斯坦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做報告,結束後泡利站起來說:「我覺得愛因斯坦並不完全是愚蠢的。」
泡利曾經批評學生的論文,「連錯誤都算不上。」他對一篇文章最好的評價就是:「這章幾乎沒有錯。」Kronig最早提出電子自旋的概念,可是拿著論文去找泡利,被罵了一頓,因為泡利指出計算不符合相對論。
泡利被玻爾稱為「物理學的良知」,因為他的敏銳、謹慎和挑剔,使他具有一眼就能發現錯誤的能力。物理學界笑談存在一種「泡利效應」──泡利出現在哪裡,那裡的人不管是在做理論推導還是實驗操作都會出岔子。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