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利與反常塞曼效應

2020-11-23 愛芮小屋

1894年,塞曼報導了譜線在磁場中的分裂(塞曼效應),對它的解釋(他的老師洛倫茲給出的)是玻爾——索末菲軌道說的一大成功。但之後又發現了更多的譜線把物理學家們都驚呆了,這就是反常塞曼效應。

在1924-1925年期間,瑞士理論物理學家泡利被反常塞曼效應搞得困惑不已。泡利接受玻爾的邀請去哥本哈根工作,他寫了兩篇關於反常塞曼效應的文章,但均不滿意。在1922-23年期間,他經常為了這個問題缺少近戰而苦悶,有一天,他的同事看見他在哥本哈根一條漂亮的小街上漫無目的的遊蕩。

泡利在維也納上學,十幾歲的時候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就很突出。18歲進入慕尼黑大學,師從索末菲。因發表了對廣義相對論評論的書而成名。愛因斯坦在該書的序言中寫到:讀了這本深思熟慮的巨著,誰都想不到作者只有21歲。

1921年泡利在索末菲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題目為《氫原子量子理論》。他在哥廷根給波恩當了半年助手,之後又去了漢堡作講師。那時期,流傳出了一個著名的泡利效應:只要泡利一進實驗室,實驗室裡的設備儀器就非出毛病不可。

1.自旋電子

泡利假設一種隱形旋轉產生的額外角動量導致反常塞曼效應,因此他提出了第四個量子數,它只取兩個值,這正好解釋了令人困惑的反常塞曼效應。

2.泡利不相容原理

最早的原子結構存在一個難題,為什麼所有電子沒有落到基態上去?為了解釋這個,泡利提出用三個量子數為標誌的每個電子態只容納兩個電子,二者各有自己的軌道。

泡利對反常塞曼效應的早期解釋僅僅局限於外層電子,現在提出這個原理是針對所有電子以及原子的,運用這個簡單而深刻的原理,可以構建任何原子的量子態和理解元素周期表。

相關焦點

  • 荷蘭物理學家塞曼及其「塞曼效應」
    1897年12月,普雷斯頓(T.supeston)報告稱,在很多實驗中觀察到光譜線有時並非分裂成3條,間隔也不盡相同,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為反常塞曼效應,將塞曼原來發現的現象叫做正常塞曼效應。反常塞曼效應的機制在其後二十餘年時間裡一直沒能得到很好的解釋,困擾了一大批物理學家。
  • 唇槍加舌劍眾人稱上帝鞭子 不相容原理泡利探物質奧秘
    泡利不相容原理1925年,25歲的泡利,為了解釋反常塞曼效應,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這是原子物理的最基本原理,也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基礎。塞曼效應指的是在外磁場的作用下,原子光譜線由1條分裂成3條的現象。這一效應由荷蘭物理學家塞曼於1896年發現。
  • 塞曼效應校正背景法 EWG1990儀器學習網
    2019/07/13 作者/EWG1990儀器學習網更多的儀器學習資料,在儀器學習網磁性對輻射現象的影響也叫塞曼效應,是荷蘭學者塞曼在1896年發現的。1969年M. Prugger 和R.Torge提出用塞曼效應校正原子吸收光譜測定法分析的背景吸收。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泡利與《泡利物理學講義》
    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
  • 泡利處處不相容
    1922年,因為欣賞泡利的才華,玻爾邀請22歲的泡利到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這年年底,37歲的玻爾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備受尊重的玻爾,常常遭到泡利的批評。  「住口,別再犯傻了!」當著眾人的面,泡利對玻爾大聲喊道。  「但是,泡利你聽我……」「不,我一個字也不要再聽!」性情溫和的玻爾話還未說完,已經被泡利頂了回去。
  • 頑抗"電子自旋", 最後卻無條件投降|沃爾夫岡 · 泡利
    這裡,玻爾提到的「苦難」是指一些已困擾了物理學家們一段時間,不用自旋假設就很難解釋的諸如反常塞曼效應、鹼金屬原子雙線光譜那樣的問題,而「自旋—軌道耦合」是解釋鹼金屬原子雙線光譜問題的關鍵。從萊頓返回之後,在給好友艾倫菲斯特(Paul Ehrenfest)的信中,玻爾表示自己已確信電子自旋是「原子結構理論中一個極其偉大的進展」。
  • 泡利不相容原理與物質結構
    (電子的自旋只有兩種,即±1/2)最初,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這一結論由沃爾夫岡·泡利於1925年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出,成功的解釋了反常塞曼效應,並以此榮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也被人稱為"泡利不相容原理"。實際上,幾乎物質世界的所有特性都和這個奇妙的事實有關,元素周期表所顯示的豐富多樣的元素基本上就是這一法則作用的結果。
  • 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有報導指出,在液態柵極調製的MoS2和單層NbSe2薄片等過渡族金屬硫化物體系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產生了塞曼類型的自旋軌道耦合,使得電子發生垂直於二維平面的自旋極化,這種特殊的超導電性被稱為伊辛超導電性。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極化的存在,伊辛超導電性具有非常大的平行臨界場,常常可達到數倍的泡利極限,往往對應於幾十特斯拉甚至更高的強磁場。
  • 科學家在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有報導指出,在液態柵極調製的MoS2和單層NbSe2薄片等過渡族金屬硫化物體系中,面內中心反演對稱性的破缺產生了塞曼類型的自旋軌道耦合,使得電子發生垂直於二維平面的自旋極化,這種特殊的超導電性被稱為伊辛超導電性。由於自旋軌道耦合和自旋極化的存在,伊辛超導電性具有非常大的平行臨界場,常常可達到數倍的泡利極限,往往對應於幾十特斯拉甚至更高的強磁場。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10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帶領的團隊與張首晟教授等合作,從理論與材料設計上取得了突破,他們提出Cr或Fe磁性離子摻雜的Bi2Te3、Bi2Se3、Sb2Te3族拓撲絕緣體中存在著特殊的V.Vleck鐵磁交換機制,能形成穩定的鐵磁絕緣體,是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最佳體系[Science,329, 61(2010)]。
  • 進展 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
    針對熱自旋電子學的研究熱潮也復燃了人們對另一種古老自旋熱電效應——反常能斯特效應的研究興趣,不僅因為該效應也具備發電的能力,還因為這種效應往往會與其他自旋熱效應發生糾纏與混淆,且其物理機制尚未被完全揭示。近些年國際上有很多有關反常能斯特效應的研究,都力圖探明其背後的物理圖像。Ramos等人[Phys. Rev.
  • 洛倫茲和塞曼做了什麼貢獻?分享了第二屆諾貝爾物理學獎
    洛倫茲(1853年到1928年)塞曼(1865年到1943年)研究磁場對輻射的影響,其成果因此而分享了190年度也既是第二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到底做了什麼貢獻呢?我們一起來回顧歷史。1896年,塞曼利用一半徑為十英尺的凹型羅蘭光柵觀察處於強磁場中的鈉火焰的光譜發現光譜線在磁場中發生了分裂這就是塞曼效應。
  • 天才與良知——那個尖銳的物理學家泡利|泡利誕辰120周年紀念
    本文回顧泡利的成長曆程與傳奇故事,闡述泡利幾項著名的物理學貢獻。泡利是物理學史上獨特的風景——寬闊、深遠、有張力。讀者在感嘆驚奇的同時,也不妨從不同的角度做些自我啟發式的思考。謹以此文,紀念泡利誕辰120周年。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進展|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反常霍爾效應是最基本的電子輸運性質之一。雖然反常霍爾效應早在1881年就被Edwin Hall發現,但其微觀機制的建立卻經歷了一百餘年的漫長曆程。本世紀初,牛謙等人的理論工作揭示了反常霍爾效應的內稟機制與材料能帶結構的貝裡曲率有關,並得到了廣泛的實驗支持,反常霍爾效應也因此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固態拓撲體系研究中,反常霍爾效應也是被研究的焦點之一。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的實驗結果都基本使用單粒子圖像下的輸運理論進行解釋。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一百多年來,物理學家在不同的材料中陸續發現了多種不同的霍爾效應:如普通導體中的正常霍爾效應,磁性材料中出現的反常霍爾效應,半導體材料中的自旋霍爾效應。這些發現不但大大豐富了霍爾效應的內涵,而且加深了人們對固體電子性質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