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 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

2021-01-15 中科院物理所

  熱自旋電子學亦稱自旋卡諾電子學,作為自旋電子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因在微電子器件廢熱再利用等方面的應用前景而迅速興起。其中,自旋塞貝克效應(SSE)、自旋依賴的塞貝克效應(SDSE)、反常能斯特效應(ANE)等與自旋相關熱電效應,因其背後撲朔迷離的物理機制,而備受關注。Uchida等人[Nature 455 (2008) 778]首先在NiFe/Pt雙層膜體系中報導了橫向SSE。Kikkawa等人[Phys. Rev. Lett. 110 (2013) 067207]和Qu等人[Phys. Rev. Lett. 110 (2013) 067206]隨後則在Au/YIG體系中報導了縱向SSE。這些研究均通過溫度梯度將純自旋流從鐵磁體注入到重金屬順磁體中,再利用重金屬的逆自旋霍爾效應(ISHE)而獲得電壓信號。那麼通過SSE產生的純自旋流,如果被注入到鐵磁導體中,將會發生什麼現象?鐵磁金屬是否也具有逆自旋霍爾效應?如果有,其是否與磁性金屬的磁化方向相關?其自旋霍爾角能有多大?這些問題均需要實驗來回答。而且相對於鐵磁絕緣體/順磁重金屬體系,鐵磁絕緣體/鐵磁導體體系具有更複雜的磁化行為,更複雜多樣的熱電信號,如何從這些信號中甄別出單純的自旋塞貝克效應則成為該實驗的難點與焦點。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韓秀峰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巧妙地採取交換偏置技術成功地將上述多種相互糾纏的信號分解到不同的磁場範圍內,使得鐵磁體SSE信號的甄別變得非常簡單而直觀。如圖1(a)所示,該研究團隊製備了YIG/Cu/NiFe/IrMn/Ta的交換偏置結構。其中YIG(釔鐵石榴石)是自旋流輸出源。NiFe是自旋流的吸收端,可用於探測其逆自旋霍爾效應。IrMn用於交換偏置NiFe的磁化曲線,使其中心偏離0磁場。通過在A條或C條施加加熱電流[圖1(c)],沿y方向施加磁場,則可以在B條沿x方向探測到電壓信號[圖1(d)]。此前,先測量了體系的平面霍爾效應以及各向異性磁電阻。這些信號只能唯一來源於NiFe,且分布於50Oe~250Oe的磁場區間[圖1(e)和(f)]。相反,在0磁場附近還觀察到一個電壓信號[圖1(d)]。這個信號與YIG的磁矩翻轉有關,它只能來源於NiFe和YIG之間的SEE信號。甚至當同時在A條和C條之間施加加熱電流,因面內溫度梯度在B處抵消,NiFe的平面能斯特信號幾乎消失,而與YIG相關的SSE信號則得到了增強[圖1(g)]。因此基於這一交換偏置結構,成功地在YIG/磁性金屬基體系測量到了純淨的自旋塞貝克效應,為後續開展鐵磁性導體的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理想的磁納米異質結構體系。該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物理評論雜誌上[Hao Wu, C. H. Wan, X. F. Han et al., Observation of pure inverse spin Hall effect in ferromagnetic metals via ferromagnetic/ antiferromagnetic exchange-bias structures, Phys. Rev. B 92 (2015) 054404].


圖1. (a)樣品截面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圖像;(b)自旋塞貝克效應的物理圖像;(c)塞貝克效應測量布置;(d)熱電信號測試結果;(e)樣品的平面霍爾效應;(f)各向異性測電阻和(f)當分別在A條或C條或同時在A條和C條施加加熱電流時,熱電信號與磁場的關係。


  針對熱自旋電子學的研究熱潮也復燃了人們對另一種古老自旋熱電效應——反常能斯特效應的研究興趣,不僅因為該效應也具備發電的能力,還因為這種效應往往會與其他自旋熱效應發生糾纏與混淆,且其物理機制尚未被完全揭示。近些年國際上有很多有關反常能斯特效應的研究,都力圖探明其背後的物理圖像。Ramos等人[Phys. Rev. B 90 (2014) 054422]和Pu等人[Phys. Rev. Lett. 101 (2008) 117208]分別研究了厚Fe3O4薄膜和Ga1-xMnxAs薄膜的反常能斯特係數、塞貝克係數與反常霍爾角三者之間的溫度依賴關係,發現能斯特係數和塞貝克係數均滿足莫特關係。Hesegawa等人[App. Phys. Lett. 106 (2015) 252405]通過對FePt、Co/Ni等垂直薄膜體系的研究發現:能斯特係數與磁各向異性能具有很高的正相關依賴特性。這些工作均暗示著反常能斯特係數和塞貝克係數、自旋軌道耦合效應之間蘊含著某種依賴關係。但這三者間的關係從未在同一材料體系中,特別是在自旋軌道耦合強度能被單調調控的體系中,被系統研究過。如果能找到這樣一個體系,那該體系將會使得研究上述三種效應之間的內在深層次聯繫成為可能。
  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2課題組韓秀峰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磁控濺射技術、紫外曝光與刻蝕等微納加工方法、熱輸運有限元模擬以及熱電輸運性質測量等,系統地設計和研究了[Pt/Co]n多層膜體系的反常能斯特係數、塞貝克係數和反常霍爾角(反映自旋軌道耦合強度的指標)以及三者之間的依賴關係。其中,在該體系中自旋軌道耦合強度可由界面數量單調地調製。換而言之,保持納米多層膜異質結構以及Pt、Co的總厚度不變,降低每個周期單元(Pt/Co雙層膜)的厚度來使周期數n增加,從而實現對自旋軌道耦合強度的增強調製。實驗結果表明,反常能斯特係數隨著多層膜體系界面數量的增加而單調增強(如圖2所示)。特別是反常能斯特係數與反常霍爾角之間還存在高度的相關性、甚至是線性的依賴關係。這明確顯示了兩者共同的物理起源——自旋軌道耦合效應。
  為了進一步分析反常能斯特係數與反常霍爾角的依賴關係,該研究團隊在前人[Bauer et al, Nat. Mater. 11 (2012) 391]線性響應理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推導出反常能斯特係數的具體形式。該理論模型表明:在磁性導體中並在開路條件下,沿溫度梯度方向不僅存在通常測量的塞貝克電壓,還存在純的自旋流。該自旋流的大小正比於|P-PT|,其中P和PT分別是電導率σ與熱電電導率σS (S是塞貝克係數)的自旋極化度。該自旋流進一步被鐵磁導體中的逆自旋霍爾效應轉換成橫向的電流信號,並最終以反常能斯特電壓的形式被探測到。反常能斯特係數因此與塞貝克係數、反常霍爾角之間滿足公式(1)。該公式首次定量描述了這三個基本物理量之間的內在聯繫。這三個參數之間的係數與材料本徵的一些特性,如P、PT以及Pθ (自旋霍爾角在鐵磁體中的自旋極化度)有關。上述規律在其他薄膜體系也得到了實驗驗證,如在Co/Pt、CoFeB/Pt等薄膜體系中的實驗結果也遵循上述規律,這充分反映了這一規律在鐵磁導體中的普適性。

η=(P-PT)/(P+Pθ)θHS/μ0M0

(1)

  該工作不僅顯示了一種增強材料反常能斯特效應的方法:即利用磁性金屬與非磁性重金屬一起構成納米多層膜——超晶格,並且還在單一材料體系中首次表明了反常能斯特係數與反常霍爾角之間存在著線性的相互依賴關係。這一關係表明了反常能斯特效應是自旋相關塞貝克效應與逆自旋霍爾效應在鐵磁導體中的疊加。該工作還給出了進一步尋找巨大能斯特係數的思路——在具備大的塞貝克係數以及自旋軌道耦合強度的鐵磁體中可能獲得巨大的反常能斯特效應。相關研究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物理評論雜誌上[Chi Fang, C. H. Wan, X.F. Han et al.,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anomalous Nernst and Hall effect in [Pt/Co]n multilayers, Phys. Rev. B 93 (2016) 054420]。


圖2. (a) 反常能斯特電壓VN與z軸磁場的依賴關係;(b) VN與角度的依賴關係;(c) VN與加熱功率ω的依賴關係;(d) 反常能斯特係數(vN≡dVN/dω)與Pt/Co界面數量的依賴關係(左panel)和(vN/θH)與界面數量的關係(右panel)。插圖中顯示了vN與反常霍爾角θH之間的標度關係。當n<6時,兩者呈現很好的線性關係。


  上述工作分別表明了自旋塞貝克效應與自旋相關塞貝克效應的存在,還共同證明了在鐵磁金屬中存在著較大的逆自旋霍爾效應,並且還表明反常能斯特效應是自旋相關塞貝克效應與逆自旋霍爾效應在鐵磁導體中疊加的這一物理本質。
  上述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科學院先導B項目等基金的資助。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為什麼物理不能理解愛情?(2016-2-14)

2.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一生都是時間的敵人(2016-2-14)

3. 怪不得引力波看起來像太極,原來隱藏著一個驚天計劃!(2016-2-17)

4. 為什麼時間無法回頭?(2016-2-9)

5. 尊重夢想,更要尊重科學(2016-2-22)

6. 什麼是「量子」?(2016-2-15)

7. 看物理學家怎樣搞定交通罰單(2016-2-19)

8. 時間的起點到底在哪裡?(2016-2-1)

9. 拓撲為何?(2016-2-25)

10. 探測引力波如果證實意味什麼? (2016-2-12)

點擊公眾號內菜單欄「Top10」可查看過往每月熱門文章Top10




相關焦點

  • 物理所在自旋塞貝克效應與反常能斯特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而且相對於鐵磁絕緣體/順磁重金屬體系,鐵磁絕緣體/鐵磁導體體系具有更複雜的磁化行為,更複雜多樣的熱電信號,如何從這些信號中甄別出單純的自旋塞貝克效應則成為該實驗的難點與焦點。  針對熱自旋電子學的研究熱潮也復燃了人們對另一種古老自旋熱電效應——反常能斯特效應的研究興趣,不僅因為該效應也具備發電的能力,還因為這種效應往往會與其他自旋熱效應發生糾纏與混淆,且其物理機制尚未被完全揭示。近些年國際上有很多有關反常能斯特效應的研究,都力圖探明其背後的物理圖像。Ramos等人【Phys. Rev.
  • 強磁場下ZrTe5的反常熱電效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研究員田明亮,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盧海舟,上海師範大學教授王春明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穩態強磁場裝置,研究了拓撲材料ZrTe5在強磁場下的反常熱電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以Anomalous thermoelectric effects of ZrTe5 in and beyond
  • 自旋卡諾電子學研究進展
    3.3 自旋能斯特(Nernst)效應在磁場下,當有熱流通過導電材料時,在與熱流及磁場的垂直方向會產生電壓,這一現象叫做能斯特(Nernst)效應。在鐵磁材料中存在與磁矩相關的能斯特效應,稱為反常能斯特效應(ANE)。在金屬和超導體中測量到了能斯特效應。
  • 進展 | 磁性外爾體系巨反常霍爾效應的內/外稟雙機制設計
    反常霍爾效應是霍爾效應的各種物理版本中基礎而重要的一員,且與溫度梯度驅動的反常能斯特效應在物理根源上有著密切的關係。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究,人們認識到反常霍爾效應的物理機制包括貝利曲率相關的內稟機制和雜質散射相關的外稟機制。作為動量空間中的贗磁場,貝利曲率是布洛赫電子的帶間相互作用。在對稱破缺的拓撲材料中,在自旋軌道耦合作用下,外爾節點及節線環能隙等能帶結構可以產生拓撲增強的貝利曲率。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進展|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反常霍爾效應是最基本的電子輸運性質之一。雖然反常霍爾效應早在1881年就被Edwin Hall發現,但其微觀機制的建立卻經歷了一百餘年的漫長曆程。本世紀初,牛謙等人的理論工作揭示了反常霍爾效應的內稟機制與材料能帶結構的貝裡曲率有關,並得到了廣泛的實驗支持,反常霍爾效應也因此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固態拓撲體系研究中,反常霍爾效應也是被研究的焦點之一。然而,迄今為止所有的實驗結果都基本使用單粒子圖像下的輸運理論進行解釋。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物理所等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反常霍爾效應是最基本的電子輸運性質之一。雖然反常霍爾效應早在1881年就被Edwin Hall發現,但其微觀機制的建立卻經歷了一百餘年的漫長曆程。本世紀初,牛謙等人的理論工作揭示了反常霍爾效應的內稟機制與材料能帶結構的貝裡曲率有關,並得到了廣泛的實驗支持,反常霍爾效應也因此成為當今凝聚態物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 我科學家提出的谷能斯特效應被法國科學家實驗證實
    該效應是1886年由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和阿爾伯特·馮·埃廷豪森發現的,也時常被稱為能斯特-埃廷豪森效應,在半導體、高溫超導體、熱電轉換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是凝聚態物理傳統教科書的內容之一。若材料是鐵磁體,即使沒有外磁場,由於存在自發磁化,當施加垂直於鐵磁體自發磁化方向的溫度梯度時,也會在垂直於自發磁化和溫度梯度的方向上產生橫向電流,被稱為反常能斯特效應。
  • 國科大研究團隊提出的谷能斯特效應被法國科學家實驗證實
    若材料是鐵磁體,即使沒有外磁場,由於存在自發磁化,當施加垂直於鐵磁體自發磁化方向的溫度梯度時,也會在垂直於自發磁化和溫度梯度的方向上產生橫向電流,被稱為反常能斯特效應(anomalous Nernst effect)。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相關閱讀:背後故事——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實驗上攻克量子世界制高點  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先後發現了霍爾效應和反常霍爾效應。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這兩項成果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成果進展。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泡利與反常塞曼效應
    1894年,塞曼報導了譜線在磁場中的分裂(塞曼效應),對它的解釋(他的老師洛倫茲給出的)是玻爾——索末菲軌道說的一大成功。但之後又發現了更多的譜線把物理學家們都驚呆了,這就是反常塞曼效應。在1924-1925年期間,瑞士理論物理學家泡利被反常塞曼效應搞得困惑不已。泡利接受玻爾的邀請去哥本哈根工作,他寫了兩篇關於反常塞曼效應的文章,但均不滿意。在1922-23年期間,他經常為了這個問題缺少近戰而苦悶,有一天,他的同事看見他在哥本哈根一條漂亮的小街上漫無目的的遊蕩。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從中國實驗室裡,繼鐵基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後,我國物理學再獲突破性進展。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觀測和體會(四)
    (圖2)這樣,我和陳曦、馬旭村、謝心澄等一起,在對拓撲絕緣體基本物理性質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並先後入選2010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我們的團隊成員還獲得了2011年度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和201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