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利不相容原理與物質結構

2021-01-19 sol的馬車

我們已經簡單介紹了全同粒子中的玻色子的絕妙性質,這一性質使得雷射的製備成為可能。今天我們要介紹我們曾經提到過的另一種全同粒子——費米子。與玻色子總是趨於處在相同的量子態截然相反,費米子的物理性質頗具「個性」,而正是這種獨特性質,才使得物質得以穩定存在,分子能夠形成……

我們先來看看兩個全同費米子相遇會發生什麼。與之前的玻色子散射實驗一樣,我們可以假想兩個全同費米子進行散射。如下圖,假定我們只有粒子a,它具有一定的振幅,被散射到方向1,寫成<1|a>。而粒子b單獨存在時,它被散射到方向2,從而具有振幅〈2|b〉。如果兩個粒子不相同,兩次散射同時發生的振幅即為<1|a><2|b>。當然也可能會發生b散射到1而a散射到2的情況,這一過程的振幅即為<2|a><1|b>。當兩個粒子可以分辨時,根據已有的推導,我們要分別計算兩個振幅平方的和,即有總概率為|<1|a><2|b>|^2+|<2|a><1|b>|^2;當1態和2態足夠接近時,我們無法分辨兩者,即可以用a=<1|a>=<2|a>,b=<1|b>=<2|b>;即有系統的概率為2|a|^2|b|^2。

但與玻色子不同的是,當兩個粒子為全同費米子時,我們要計算的概率為振幅差的平方,即||<1|a><2|b>-<2|a><1|b>|^2=|ab-ab|^2=0。因此與玻色子相比,費米子得到的結論要簡單得多,兩個費米子(譬如兩個電子)根本不可能進入完全相同的狀態。我們永遠不會發現兩個自旋方向相同的電子在同一個位置上。即兩個電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動量和相同的自旋方向。如果它們在同一位置上或具有同樣的運動狀態,唯一的可能性是它們有相反的自旋。(電子的自旋只有兩種,即±1/2)

最初,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這一結論由沃爾夫岡·泡利於1925年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出,成功的解釋了反常塞曼效應,並以此榮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原理也被人稱為"泡利不相容原理"。

實際上,幾乎物質世界的所有特性都和這個奇妙的事實有關,元素周期表所顯示的豐富多樣的元素基本上就是這一法則作用的結果。

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創造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相對原子質量大小並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列,製成元素周期表的雛形。經過多年修訂後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事實上不同元素的根本區別在於核內質子數的不同,這也決定了核外電子數有所不同。而泡利不相容原理對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也直接影響了不同元素的化學性質。

泡利不相容原理對大尺度物體的穩定性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以前曾經說物質中各個原子之所以不會坍縮是由於不確定關係,但是這不能解釋為什麼不能隨心所欲地把兩個氫原子緊緊擠壓在一起——為什麼所有的質子不能互相靠得很近,然後使一大團電子圍繞著它們一起運動。答案當然是由於沒有兩個以上的電子(因為電子只有兩種自旋)可以處在同一個位置上,氫原子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大尺度的物質的穩定性實際上是電子的費米子性質的結果。

當然,如果兩個原子的外層電子具有相反方向的自旋,它們就能夠彼此接近。實際上化學鍵正是這樣發生的。結果是,如果兩個原子之間有一個電子,則這兩個原子總共具有最低能量。對兩個帶正電的原子核來說,這時受到的是一種指向中間的電子的靜電吸引力。只要兩個電子的自旋相反,就可將它們放在兩個原子核的中間。最強的化學鍵就是這樣產生的。沒有比這更強的鍵聯了,因為不相容原理不允許在兩個原子之間的空間裡存在著兩個以上的電子。

同樣的,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複雜原子的電子並不能無限堆積在同一個量子軌道上,而必須要一層一層的對電子進行排布,每個軌道上最多有一對自旋相反的電子。正是因為電子的分層排布,原子的體積要遠大於原子核的體積。

量子與光,是永不分割的話題,而量子世界的探究,也代表著人類對世界本質更深層次的思考,光是什麼這一基本物理問題,在今天仍不過時。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簡單介紹一些全同粒子的相關知識,或許還會涉及一些統計力學的相關知識。如果喜歡,不妨長按下圖關注我們:sol的馬車,每周日準時更新(不定時加更),帶你看看不一樣的光學世界!

審稿

可愛的木冉冉 和 某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大光學博士(在讀)

引證

費恩曼物理學講義第三卷

相關焦點

  • 泡利處處不相容
    說話的人是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他最佩服的科學家正是愛因斯坦,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愛因斯坦作出這樣的評價。而愛因斯坦和他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家,也再熟悉不過這個人說話的口吻。  1925年,這個只有25歲的奧地利年輕人,通過計算發現,「在一個原子中,絕不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種電子」。這便是後來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 唇槍加舌劍眾人稱上帝鞭子 不相容原理泡利探物質奧秘
    泡利不相容原理1925年,25歲的泡利,為了解釋反常塞曼效應,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這是原子物理的最基本原理,也是量子力學的重要基礎。塞曼效應指的是在外磁場的作用下,原子光譜線由1條分裂成3條的現象。這一效應由荷蘭物理學家塞曼於1896年發現。
  • 泡利不相容原理?哪個量子規則才是宇宙存在的關鍵
    泡利不相容原理?哪個才是最重要的量子規則?地球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原子以及他們構建塊組成的。如果沒有這一條規則,它們將永遠不會構成什麼有趣的東西。看一下你周圍的一切事物。如果你要研究任何物質的組成形式是什麼,你可以將它不斷地細分為越來越小的塊。
  • 如何用自旋解釋泡利不相容原理?
    如何用自旋解釋泡利不相容原理?請大家看看這麼解釋泡利不相容原理,對麼?
  • Y2T26 量子物理之--自旋 與泡利不相容原理
    粒子旋轉是個空間,每個視角不同,你看到的結果(這個結果是事實,但是不一樣)。人生也是這樣,你追求真相,同一個真相在不同角度看著就是不一樣。來聊泡利不相容泡利的心理醫生是佛洛依德的學生,這400個科學與宗教的夢,成為一個響噹噹滴心理學研究流派。
  • 科學檔案 泡利:與實驗室「不相容」的物理學諾獎獲得者
    主播:陽燕本期節目撰稿:付文超責編:莫尼關於泡利的故事很多,他以嚴謹、博學而著稱
  • 1.16 不相容原理!
    1925年1月16日,泡利不相容原理瑞士籍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i,
  • 人有穿過牆壁的超能力,就違背了泡利不相容原理,那世界就亂套了
    理論上,如果你現在試著把你的手放進電風扇內,手和扇葉不可以同時在同一個地方。還是那句話千萬不要著急去試試啊,只是理論而已。任何兩樣東西都不可能同時在同一個位置,即使電子也是如此,這個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兩個電子處於相同的量子態,其波函數相反,因此總波函數為零,也就是說兩個電子處於同一狀態的概率為0。也就是說沒有兩個電子可以處在同樣的位置或者結構中。也就是為啥我們不能穿過牆壁的原因。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泡利與《泡利物理學講義》
    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
  • 量子力學那點事群雄逐鹿之二:不相容與不確定
    泡利很著急,因為他生得晚,比德布羅意足足小了八歲,他還很有雄心壯志,因為他的教父就是威震天下的馬赫,馬赫可是愛因斯坦的心靈導師。泡利覺得要是這麼按部就班的混下去,說不定新發現都被搶光了,那可是枉為馬赫的教子了,所以泡利決定不走尋常路。
  • 比上帝還挑剔的人——嚴謹博學卻尖酸刻薄沃爾夫岡·泡利
    有一些小故事說明了他的這一點:他敢跟愛因斯坦叫囂——泡利在一次演講會上聽了愛因斯坦的演講,演講結束後,泡利站起來說道:「我覺得愛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泡利在哥本哈根做訪問學者期間,有一次直接打斷波爾講話,並毫不掩飾地指出來波爾的錯誤。
  • 物理學家泡利:比上帝還挑剔的人
    泡利在學生時代就已展露了他的不同凡響的科學才華,引起了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注意。1925年春,從漢堡大學傳出一個令世界物理學界矚目的消息:一個新的物理學原理——不相容原理誕生了。它的提出者正是當時在這個大學任教的、尚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者——25歲的泡利。泡利的不相容原理可以這樣表述:一個原子中,任何兩個軌道電子的4個量子數不能完全相同。
  • 泡利與反常塞曼效應
    在1924-1925年期間,瑞士理論物理學家泡利被反常塞曼效應搞得困惑不已。泡利接受玻爾的邀請去哥本哈根工作,他寫了兩篇關於反常塞曼效應的文章,但均不滿意。在1922-23年期間,他經常為了這個問題缺少近戰而苦悶,有一天,他的同事看見他在哥本哈根一條漂亮的小街上漫無目的的遊蕩。
  • 喜歡評論的大師泡利
    泡利不相容原理泡利很早就被量子論的神秘感及其遇到的挫折所吸引,那時他還是在索末菲課堂裡聽講理論的學生。他很快就熟悉了索末菲對玻爾理論複雜而精心的推廣,並發展了一種對氫分子結構理論的複雜應用。與此同時,泡利對玻爾—索末菲理論有所批判,並對他的低班同學海森伯指出,前輩所為整個就沒跳出「原子論」的框框。
  • 天才與良知——那個尖銳的物理學家泡利|泡利誕辰120周年紀念
    泡利對物理學有全面的理解,對近代物理的創立有全面的貢獻,是不相容原理 (第四量子數概念) 的提出者和中微子的預言者,是量子場論的奠基人之一,證明了自旋-統計定理,他被譽為「把自己點化成了方程的人」 和「物理學的良知」。回顧泡利的成長曆程與學術貢獻,對於 (天才) 兒童教育、(優秀) 學者自我修養甚至於國家層面上如何造就 (合格) 科學家,都有啟發性的意義。
  • 比上帝還挑剔的人,物理學家泡利
    他是本世紀初一位罕見的天才,對相對論及量子力學都有傑出貢獻,因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而獲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原理是他在1924年發現的,對原子結構的建立與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有革命性的影響。泡利在19歲(1919年)時就寫了一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理論和實驗結果的總結性論文。
  • 與海森堡師出同門-毒舌泡利的「電子自旋」
    提起自旋,就不得不把泡利給請出來(他是個有著」毒舌「稱號的人)。1921年,泡利在導師索末菲的幫助下終於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而這時候的海森堡則更像是一個年輕的小學弟,他也師從索末菲,不過這才是他的第一年。海森堡的確很聰明,在1924年的時候,他已經獨立創立了一套符號,去解釋波爾的「原子結構模型」——而這正是後來鼎鼎大名的矩陣力學的原版。
  • 一個比上帝還挑剔的男人,21歲就得到愛因斯坦的讚賞,他就是泡利
    在這一批光彩照人的科學群體中,一位年僅25歲的青年學者,憑藉一個全新的物理學原理,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從名不見經傳,到舉世皆知,毋庸置疑,他是那個時代的天才,是物理學史永世的光芒。沒錯,他就是沃爾夫岡·泡利。1900年,泡利出生在維也納。
  • 頑抗"電子自旋", 最後卻無條件投降|沃爾夫岡 · 泡利
    1924年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1930年提出了中微子假設,1945年因「泡利不相容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泡利以嚴謹博學而著稱,也以尖刻和愛挑刺而聞名。不過他一生也有反對錯了的事情。泡利犯的錯誤都很有戲劇性,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那個物理大師及物理成果輩出的年代,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 科技日曆丨20歲問倒愛因斯坦 犀利毒舌的物理學家泡利誕辰119年
    1923—1928年,泡利在漢堡大學任講師。1925年1月,泡利提出了他一生中發現的最重要的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為原子物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s exclusion principle 又稱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在原子的同一軌道中不能容納運動狀態完全相同的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