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泡利不相容原理?哪個量子規則才是宇宙存在的關鍵

2020-11-29 天文在線

波粒二象性?泡利不相容原理?哪個才是最重要的量子規則?

地球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由原子以及他們構建塊組成的。如果沒有這一條規則,它們將永遠不會構成什麼有趣的東西。

看一下你周圍的一切事物。如果你要研究任何物質的組成形式是什麼,你可以將它不斷地細分為越來越小的塊。所有活著的生物都由一個個的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則是一個個複雜的分子集合,而分子則是由一個個原子組合在一起。原子也可以被繼續細分,分為原子核和電子。這些就是地球上所有物質的組成部分,就此而言,我們所有已知的宇宙中的正常物質也是由此組成的。

圖解:從宏觀尺度到亞原子尺度,基本粒子的尺寸在決定複合材料結構尺寸中只起到很小的作用。這些構造塊是否是真正的基本粒子和/或點狀粒子尚不清楚,但我們確實了解宇宙從大的宇宙尺度到小的亞原子尺度。(MAGDALENA KOWALSKA/CERN/ISOLDE團隊)

你可能想知道這一切時如何發生的。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不到100種的,原子是如何能構建出數不盡種類的分子、物質、生物以及我們認知中的一切。我們將這個答案歸功於一個被低估的量子規則:泡利不相容原理(the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圖解:原子軌道處於基態(左上角),下一個能量最低的狀態隨著你向右和向下移動出現。這些基本的配置決定了這些原子如何表現和原子間作用力。(維基百科關於原子軌跡的頁面)

當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量子力學時,我們在最小尺度上思考宇宙中那些怪誕和違背直覺的特徵。我們考慮海森堡不確定性,以及不可能同時知道超出有限的相互精度的成對物理屬性(比如位置和動量、能量和時間、或兩個垂直方向上的角動量)這一事實。

我們考慮物質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對單個粒子(如電子或光子)好像會干擾自身的行為研究。我們常常提及薛丁格的貓,以及量子領域可以同時存在多種可能結果的組合,只有當我們進行關鍵的、決定性的測量時,多種結果才會坍塌到一種特定結果上。

圖解:薛丁格的貓是一個理想實驗,旨在說明量子力學中怪誕和違背直覺的本質。量子領域可以處於多個狀態的疊加,直到進行關鍵的觀測或測量,此時只有一個可測量的結果。

我們大部分人幾乎沒有再去思考過泡利不相容原理,該原則簡單說明了在同一系統中沒有兩個相同的費米子可以佔據相同的量子態。

很重要,對吧?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重要,這幾乎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當波爾第一次推出他的原子模型時,它很簡單但是及其有效。通過將電子視為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行星狀實體,但是僅在明確的能量水平上由直接的數學規則控制,它的模型重現了粗糙的物質結構。當點在在能量等級之間轉換時,它們發射或吸收光子,這反過來描繪了每個單獨元素的光譜。

圖解:當自由電子與氫原子核重新結合時,電子的能量等級會急速下降,發射光子。為了追求穩定,在早期宇宙中形成的中性原子,它們必須達到基態而不產生潛在的電離紫外光子。波爾德原子模型提供了一個粗糙的能量等級結構,但是這還不足以解釋幾十年前見到過的東西。(BRIGHTERORANGE & ENOCH LAU/WIKIMDIA COMMONS)

如果不是泡利不相容原理,我們宇宙中的物質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你看,電子就是一種費米子的例子。每個電子基本上與宇宙中的每個其他原子相同,具有相同的電荷、質量、輕子數、輕子族數和內在角動量(或自旋)。

如果沒有泡利不相容原理,那麼可以填充原子基態(最低能量)的電子數量就沒有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足夠低的溫度下,宇宙中每一個原子最終都會沉入這個狀態。最低能量軌道—每個原子中的1s軌道—將是唯一包含電子的軌道,同樣它將包含每個原子中的固有電子。

圖解:這位藝術家的插圖展示了一個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其中電子是一個基礎粒子,但是原子核可以背繼續分解成更小,更基礎的成分。(NICOLLE RAGER FULLER, NSF)

當然,這並不是我們宇宙的運行原理,而且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泡利不相容原理正是通過這個簡單的原理來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你不能將使個相同的費米子處於同一量子狀態。

當然,第一個電子可以滑入最低能量狀態:1s軌道。然而,如果你嘗試將第二個電子放在那裡,它不能具有與先前電子相同的量子數。電子,除了那些它們本身就具有的量子性質(如質量、電荷量、輕子數等)。當它們與原子核結合時,那還將包括能級、角動量、磁量子數和自旋量子數。

圖解:電子能量表示中性氧原子的最低可能能量構型。因為電子是費米子而不是玻色子,即使是在任何低溫情況下,它們也不能全存在於基態(1s)中。這是阻止任何兩個費米子佔據相量子態,並且大多數物體抵抗重力坍塌的物理學。(CK-12 FOUNDATION AND ADRIGNOLA OF WIKIMEDIA COMMONS)

原子核中最低能量狀態的下的電子佔據了最低能量級(n=1),而且將不具有角動量(l=0),因此磁動量同樣也是0。然而,電子的旋轉缺提供了第二種可能性。每個電子的自旋都是1/2,原子中能量最低狀態(1s)也是如此。

當你加入第二個電子,它同樣可以自旋,但是是往一個相反的方向,有效旋轉 —1/2 。通過這種方法,你可以將兩個電子裝入1s軌道。在這之後,第一能級就滿了,然後你必須前往下一能級(n=2)去添加第三個電子。這個2s軌道(這裡與上一能級一樣 l = 0)可以容納另外的兩個電子,然後你必須前往2p軌道(l=1),這裡可以容納三個磁量子數:—1、0或是+1,而且每個都可以保持電子自旋為 +1/2 或 —1/2 。

圖解:每一個s軌道(紅色),每個p軌道(黃色),每個d軌道(藍色)和每個f軌道(綠色)每個都只可以容納兩個電子:一個向上旋轉,一個向下旋轉。(LIBRETEXTS LIBRARY / NSF / UC DAVIS)

泡利不相容原理—以及我們宇宙中擁有的量子數的事實—賦予了每個原子它們自己獨特的結構。隨著我們加入更多數量的電子到原子中,我們不得不前往更高的能級、更大的角動量和更加複雜的軌道為每一個電子尋找位置。這些能級的工作方式如下所示:

最低的能量級(n=1)只有s軌道,它沒有角動量(l=0)並且只能容納兩個電子(自轉為 +1/2 和 —1/2)第二個能量級(n=2)包含s軌道和p軌道,它可以擁有0(l=0)或1(l=1)的角動量,這也意味著你可以在2s軌道(在2s軌道你可以放置自轉為 +1/2 和 —1/2的電子)放置兩個電子,並且在2p軌道(磁量子數 —1,0和+1,每個都容納著自旋+1/2 和 —1/2的電子)可以容納6個電子。第三個能量級(n=3)有s、p和d軌道,d軌道的角動量為2(l=2),因此磁量子數可以達到五個(—2,—1,0,+1,+2),所以總共可以容納10個電子,除此之外還有3s軌道(容納兩個電子)和3p軌道(容納六個電子)。

圖解:能量級和電子波函數對應氫原子內的不同狀態,儘管所有的原子結構都極其的相似。能量級由普朗克常數倍數量化,但是軌道內原子的大小由基態能量和電子質量決定。額外的影響可能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可以通過可以衡量的、可以量化的方式來概念能量級。(POORLENO OF WIKIMEDIA COMMONS)

在這個關鍵的量子規則下,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個原子都將具有與其他原子不一樣的結構。因為最外殼中的電子特性決定了它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所以每一個原子都有自己形成自己獨特的原子、離子和分子鍵。

無論兩種元素多麼相似,他們在形成的結構方面都是不同的。這也是我們可以用幾種簡單的原料來構建複雜結構的根本。我們添加的每一個新電子都必須具備與之前電子不同的量子數,這將改變原子與其他所有物質作用的方式。

圖解:原子連接成分子的方式,包括有機分子和生物過程,都是因為有泡利不相容原理管理電子才成為可能。(JENNY MOTTAR)

最終的結果是,每個單獨的原子為原子結合形成化學或生物化合物提供了無數種可能性。原子的結合方式是沒有限制的。當然一些結構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自然界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能量條件,為這些化合物的形成鋪平了道路,即使是最聰明的人類也難以想到。

我們可以通過組合原子來形成許多奇妙的化合物,原子能表現出這種行為的唯一原因就是,我們不能將任意數量的電子放入同一量子態。電子即是費米子,而泡利這一未被完全理解的量子規則阻止任何兩個相同的費米子擁有同等數量的量子數。

圖解:白矮星,中子星,甚至最奇怪的夸克星都是由費米子組成。泡利簡併壓力幫助所有恆星殘餘物抵抗重力坍塌,防止其形成黑洞。 (CXC / M.WEISS)

如果我們沒有泡利不相容原理來阻止多個費米子獲得相同的量子態,我們的宇宙將會非常不同。幾乎每一個原子都會具有和氫原子一樣的性質,且能組合成的結構也是及其簡單的。由泡利不相容原理提供的簡併壓力才存在的白矮星和中子星也將會坍塌成黑洞。更恐怖的是,所有的碳基化合物— 所有生命的基礎— 將不會存在。

當我們想到控制現實的量子規則時,通常泡利不相容原理不是第一個,但它應該是。沒有量子不確定性或波粒二象性,我們的宇宙將會變的不同,但是它仍將存在。然而,如果沒有泡利不相容原理,氫之間的分子鍵及那些類似的分子

鍵形成將變得無比複雜。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than Siegel- balanc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自然數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4泛存
    (基於存在事實,擬合出合理解釋,尋求到內在本質性存在,就是穿透性思維;愛因斯坦天才性多次應用,但晚年面對量子力學卻沒能發揮出來。)以前的爭論就象各自摸著金幣的兩面,爭執不下,愛因斯坦舉起金幣,讓大家看到金幣的整體,都得到安心。但科學是不走尋常路的,很快就用電子做出了幹涉試驗,大家不得不懷著好奇心承認了物質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波粒二象性不是波粒「雙標」,可不是我想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就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有一套確定的物理規則,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光看起來像經典的波,什麼時候看起來像經典的粒子。
  • 《自然數的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5精神
    文字可以看成,從語言中直接繼承了波粒二象性,文字在以後發展中,又豐富了語言的發展。中國文學中唐詩,具有詩歌頂峰的標誌,學習漢語言是無法繞開的,談中國文學是必談的,生活中不僅引用廣泛,歷來擁有眾多學習和研習者,都為唐詩魅力所折服。唐詩正是它具有極致的波粒二象性,才成為歷來被推崇的文學典範。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質
    光能源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1924 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之後, 科學家為驗證波粒二象性, 通過光的幹涉、 衍射、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以及湯姆孫的電子通過金的多晶薄膜的衍射和約恩遜的電子通過夾縫的衍射等實驗,證實光和電子存在波粒二象性。
  • 改「波粒二象性」為「波粒一象性」
    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光子拉扯著另一個光子,從而產生Newton第二定律所需要的力。那,這個時候的「像波一樣的矢量疊加」怎麼理解呢?注意,我們觀察到的光的幹涉的現象和水波、繩子上的波、聲波的幹涉是類似的,但是原理顯然不能互通——一個是相互連著的粒子之間的拉扯所產生的力以及背後的Newton第二定律,一個是單獨一個粒子沒有這些拉扯自然更加沒有了背後的力。
  • 波粒二象性的啟示
    雖然我們的青春一去不復返,但是哪怕能夠讓一位在讀的學生讀到這本書,讓他對物理學多一份的興趣甚至痴迷,對物理學背後所展示的終極哲學思考多一些感慨,或許,也就夠了。波粒二象性的啟示摘自《量子力學史話》 這次,玻爾也終於讓他意識到,不確定性確實是建立在波和粒子的雙重基礎上的,它其實是電子在波和粒子間的一種搖擺:對于波的屬性了解得越多,關於粒子的屬性就了解得越少。海森堡最後終於接受了玻爾的批評,給他的論文加了一個附註,聲明不確定性其實同時建築在連續性和不連續性兩者之上,並感謝玻爾指出了這一點。
  • 當代量子力學:最好少提「波粒二象性」
    在上篇文章裡,我們討論到,量子就是量子,不是所想像的是「波」是「粒」那樣簡單,波粒二象性並不代表量子的全部。這個觀點,確實對於經典量子力學來講,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觀點。所以,上篇文章得到一些反對的意見。為此,寫這篇文章,算是對於是上篇文章意見與評論的統一答覆,作為上一篇文章的續篇。
  • 五分鐘量子力學、(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今天小編帶著各位小夥伴一起來學習一下五分鐘量子力學的第二章光的波粒二象性。我們今天不去探討波粒二象性帶來的哲學問題,這玩意一旦談起來不光是沒頭沒腦,更重要的是科學和神學各說各話無法得出爭論的結果,以後我會在專門的文章裡來跟大家探討。
  • 泡利不相容原理與物質結構
    與玻色子總是趨於處在相同的量子態截然相反,費米子的物理性質頗具「個性」,而正是這種獨特性質,才使得物質得以穩定存在,分子能夠形成……我們先來看看兩個全同費米子相遇會發生什麼。與之前的玻色子散射實驗一樣,我們可以假想兩個全同費米子進行散射。如下圖,假定我們只有粒子a,它具有一定的振幅,被散射到方向1,寫成<1|a>。
  • 波粒二象性的諾獎史:光的粒子性要多久才被認可?
    直到量子電動力學的提出,人們才最終擺脫了關于波粒二象性的無休無止的爭論。今天的文章就梳理了與波粒二象性有關的諾貝爾獎,而這段諾獎史也折射出科學的前進是怎樣艱辛而曲折的歷程。撰文| Gösta Ekspong翻譯| 彬那些有關光的本質以及光的發射、吸收過程的研究工作一直是至關重要的。
  • 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學其實並不神秘!
    想要了解量子力學就要知道三個最關鍵也是入門的概念,「雙縫實驗」「薛丁格的貓」「波粒二象性」,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波粒二象性」,用通俗簡單的語言給大家解釋下為什麼都說量子力學是物理學中最不確定的因素呢傳統物理和量子物理之間最大的分歧就是「確定」「不確定」,愛因斯坦不相信一切事情的規律都是按照概率來發生,這似乎改變我們對傳統科學的認知,讓物理變得不再嚴謹,「波粒二象性
  • 從波粒二象性到量子力學
    對於光波究竟是波動還是粒子爭論了很多年,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了光是一種波,而光電效應實驗則證明了光是一種粒子,從而產生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原理。量子理論起源於普朗克的猜想,目的是為了解決無限能量困境。想像一個普通的火爐,按照傳統波動和熱力學理論計算,這個火爐的能量是無窮大的,這顯然不可能。
  • 光的波粒二象性
    比如量子理論認為類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甚至是同時在無窮多的地方出現,就像波的行為一樣。這種被稱為「波粒二像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理論的基礎,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量子力學中一個真正的奧秘」。
  • 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在宏觀世界,事物要麼表現為粒子的形態,要麼表現為波的形態,不可能表現出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形態。就像一個物體,不可能既是圓形又是方形。但在微觀世界,兩種看起相互矛盾的東西,卻可以同時呈現在一起。例如,在雙縫幹涉實驗中,光表現為波態;關掉其中的一個縫隙,光則表現為粒子態。雙縫幹涉實驗表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形態,也可以叫做波粒二象性。
  • 靈、氣、勢,參悟生命的「波粒二象性」
    如果覺得波粒二象性難解,那就回到自己的精神——人的精神,其實就是波粒二象性的絕佳典範——我們的那些起心動念作意,通通是以「念頭」以及念頭的鋪展和連續來呈現的,念頭是什麼?正是「粒子」,一顆顆不正像粒子一樣麼?那麼什麼是「波」?便是我們那些覺受——它們的狀態,不正是像波一樣嗎?我們的覺受便是像波一樣綿綿虛存的,我們的覺受就是「波動性」的。
  • 用陰陽的概念來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這意味著經典的有關「粒子」與「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範圍內的物理行為的能力。
  •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 五分鐘量子力學(四),量子史話: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1892~1987)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1927年Davsso和Germer首次實驗驗證了 De Broglie 關於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假說,奠定了現代量子物理學的實驗基礎。本實驗主要用於多晶體的電子衍射現象,測量運動電子的波長;驗證德布羅意關係。在這個實驗中,戴維孫和革末把電子注正入射到鎳單晶上,觀察散射電子束的強度和散射角之間的關係。
  • 生命的波粒二象性——生與死
    1924年,法國理論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始人,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人是物質構成的,那麼人是否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 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
    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眾所周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在歷史上,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曾經長期爭執不休。1637年,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的附錄《折光學》中提出了兩個假說:一是光是類似於微粒的一種物質;二是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質的壓力。這兩個假說實際上就是粒子說和波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