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年前的今天,1019年11月17日(農曆1019年10月18日),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司馬光誕辰。
中國史學史上有「兩司馬」,一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二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司馬光和他的《資治通鑑》也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生活於北宋年間,《資治通鑑》是他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為了編撰這部史學巨著,司馬光前前後後總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宋英宗在位時,司馬光就開始編撰《資治通鑑》。編撰完前八卷後,他將自己的成果呈給英宗看。宋英宗對其大加讚賞,為支持他繼續往下編,專門為他成立了書局,提供人力、物力方面的援助。宋英宗之子宋神宗即位後,認為這部史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即能借鑑以往的經驗,增強當前的統治,於是親自為本書作序,繼續支持司馬光的編撰工作。王安石開始變法後,司馬光與其政見不同,主動請求調離京城,到洛陽任職,並將編撰《資治通鑑》的書局也帶到了洛陽。之後,司馬光在洛陽一住就是十五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史學巨著。
在編撰《資治通鑑》的過程中,司馬光擔當主編,還有劉恕、劉攽、範祖禹以及司馬光的養子司馬康等幾人協助他,幾人各有所長,分工合作,各自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不過,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司馬光從來都是親力親為,《資治通鑑》中的所有字句都是他親手寫成。為了這部史書,司馬光在長達十九年的時間內勤勤懇懇,費盡心思,最終「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結果《資治通鑑》成書後不到兩年,他就去世了,正是「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這部司馬光的嘔心瀝血之作共計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記錄了從戰國初期到五代末期後周世宗柴榮徵戰淮南,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全書共記錄了十六個朝代的歷史,每個朝代稱為一紀,每一紀包含的卷數各不相同。司馬光本著「詳近略遠」的原則,對距離北宋最近的隋唐五代的歷史做出了最細緻的記錄,佔全書的百分之四十,也是全書史料價值最高的部分。尤其是對於唐朝部分的撰寫,長達八十一卷,對唐朝貞觀盛世的記錄更是翔實。
由於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有著明確的目的——為了鞏固當時的統治,在書中,他將政治和軍事當成了編撰的重點。在政治方面,他根據諸位君主的才能,將他們分成五種類型: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通過對各類君主種種作為的論述,讓北宋的皇帝吸取經驗,借鑑教訓。在軍事方面,生動描繪了多場重要的戰爭,諸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對戰爭的原因、戰局分析、戰爭過程和影響力都做出了相當細緻的記錄,同樣頗具借鑑意義。
除此之外,《資治通鑑》還涉及文化、科技、經濟等多個方面。在文化方面,書中的記錄非常全面,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張,到漢朝的獨尊儒術,再到魏晉時期盛行的玄學等,都能在其中找到,書中還記錄了佛教和道教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二者與儒家的鬥爭等,而歷史上有名的文人學者及他們的作品記錄,大多也能在書中找到;在科技方面,主要記錄了歷朝的曆法,此外還涉及重要的建築,如秦長城、隋朝大運河等;在經濟方面,則主要記錄了歷朝的賦稅制度。
《資治通鑑》有個很突出的特色,就是敘事過後都附有評論,共計一百八十六篇。其中各家評論八十四篇,司馬光自己的評論一百零二篇,後者開頭都會加上「臣光曰」三個字。我們在閱讀《資治通鑑》的敘事部分時,可參照這些評論增強理解。
不過,《資治通鑑》也並非十全十美,比如全書側重於政治和軍事,對經濟和文化都記錄得比較簡略,像唐朝重要的賦稅制度「租庸調製」居然只記錄了短短二十多個字。像杜甫這樣的文化巨擘,在《資治通鑑》中的記錄居然少得可憐,連隋朝首次開始科舉考試這種重要的文化事件都隻字未提。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資治通鑑》的創作目的就是為了「資治」,所以跟政治關係不大的都被簡化甚至直接剔除了。
整體而言,《資治通鑑》作為一部史料,它「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可以「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古代君主能將其作為教科書,今人能從中了解歷史,加以參考。《資治通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也就只有司馬遷的《史記》能與之媲美。而作為一部文學作品,《資治通鑑》同樣有很高的價值,梁啓超評價其「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後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毛澤東也評價《資治通鑑》「寫戰爭,真是寫得神採飛揚,傳神得很」。
………………………………
摘自《一生要讀的國學經典》
汪思源 編著
譯林出版社 鳳凰壹力
………………………………
讀書百遍 其義自現
國學經典 浩瀚無邊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西漢) 劉向
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于振而廢於窮。
——(東漢) 王符
書籍是人類的編年史,它將整個人類積累的無數豐富的經驗,世世代代傳下去。
——(敘利亞) 坎耶裡
有些人為思想而讀書——罕見;有些人為寫作而讀書——常見;有些人為搜集談資而讀書,這些人佔讀書人的大多數。
——(阿根廷) 科爾頓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那些傳承下來的古書,凝聚著眾多大家的智慧和心得,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一生要讀的國學經典》推薦的古書, 時間跨度從先秦一直延續到清末,類型多樣,有《史記》《資治通鑑》等史學巨著;《詩經》《漱玉詞》等詩詞集;《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小說;《竇娥冤》《西廂記》等戲劇作品;《文心雕龍》《藝概》等文藝理論著作;也有《水經注》《齊民要術》等科學巨著。讀者在了解其思想精髓的同時,也可以選取一些適合自己或者感興趣的書來細細品讀,相信定會受益匪淺。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繫後臺處理|
★ 鳳凰壹力|極致閱讀體驗創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