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內科主任告訴你:如何讓大腦老得慢一點!

2020-12-06 齊魯壹點

受訪專家: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腦疾病分會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和老年醫學部主任醫師 陳 彪

人是否活著取決於心臟是否跳動;而人是否活得有質量則取決於大腦的功能狀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腦疾病分會會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和老年醫學部主任醫師陳彪教授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步入老年,衰老不可避免,而當大腦受到影響,就會給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巨大變化。因此,要擺正心態,科學應對,護好大腦,保證晚年生活質量。

別把疾病當做衰老

《生命時報》:單純的衰老會對大腦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如何影響大腦運作、影響人體健康?

陳彪:一般來講,「老」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功能上的衰退,很多以前能做的事做不了了。總體來講,大腦受到的影響會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認知減退:認知和思維能力下降,如記憶力變差、判斷力下降、計算能力下降等。

運動減退:肢體活動和軀體行動能力下降,比如動作和走路變慢、容易疲勞、以前幹得很快的事現在變慢了。

情緒不好: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情緒,甚至出現性格變化和疑神疑鬼。

感官退化:老花眼、聽力下降、嗅覺和味覺下降等。

總體來講,衰老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內在能力衰退,如果不影響正常生活,不必過於在意。

《生命時報》:如何區分正常的衰老與大腦退化導致的相關疾病?

陳彪:正常的衰老會使人的功能下降,但不會有明顯波動和較大改變;但若變化幅度等超出一般邏輯和範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則應懷疑是否發生疾病。比如,隨著年齡增加,老人走路會稍稍變慢,但姿勢正常,自己注意後能走好;若不能獨立上街或走遠距離、走路時雙手不對稱、不能跟著擺動、走路一側肢體不協調、腳有粘在地上邁不出去的感覺,甚至容易跌倒,就不是正常的衰老現象,需要就診檢查。

同樣,衰老會使記憶力變差、算數變慢,一般表現為偶爾忘了某個人的姓名或朋友交待的事。但若經常昨天說的事今天就不記得、買菜總是算錯帳,甚至找不到家了、親戚朋友都不認識了,就要及時就診。另外,明顯的性格改變,判斷邏輯老是出錯,與他人溝通困難或出現幻覺、經常懷疑別人,也可能預示著腦部疾病。

老人不要諱疾忌醫

《生命時報》:老年人腦部疾病哪些多發,主要病因是什麼?

陳彪:大腦功能退化導致的比較常見的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中風後遺症、癲癇、腦腫瘤、腦炎等。其中,影響腦功能最常見的疾病是腦血管意外,即中風。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和心腦出現衰老表現,如血管彈性下降、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狹窄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危險因素會加速血管老化過程,甚至帶來意外,如血管破裂出血、栓塞等。而控制好這些危險因素,意外事件就會減少。目前,歐美一些國家的心腦血管病已經明顯下降,而我國這類疾病的發生率仍在上升。改變生活方式,多吃蔬菜、適度運動、勞逸結合、充足睡眠,控制好基礎病,主動管理自己的健康,就能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生。

《生命時報》: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作為典型的老年病,它們的發病機制是什麼?患者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陳彪:很大程度上,這兩種病與增齡導致的腦功能退化或腦衰老密切相關。據估計,至少1/3的高齡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問題。而且,這些疾病目前都無法治癒。因此,很多老人一聽到這些疾病就很害怕,到處尋找能治癒疾病的「專家」和靈丹妙藥。其實,得病的老人不必過於介懷,而要學會適應與「病」共存,關鍵是儘量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

《生命時報》:上述疾病在治療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難點是什麼?

陳彪:發現和診斷血管疾病是最大的難題。老年人往往不認為自己得病了,同時,一般大夫常常缺乏相關知識而導致誤診。比如,記憶力差一點,大部分人很難聯想到疾病;一些人即使已經出現帕金森徵兆,如手抖、關節不適、面部表情僵硬等,也首先懷疑是歲數大了、中風了、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導致,造成相關疾病誤診、漏診率很高。

第二,患者常常不遵醫囑。治療需要長期服藥和幹預,很多患者怕「副作用」不願吃藥;而有些患者過於急迫,一味追求吃「好藥」。其實,用藥的目的是改善疾病症狀對生活的影響,提升生活質量,既要有效、長期服用,又不宜過早使用過高劑量,需要「細水長流」來保證長時間的生活質量。因此,患者一定要遵醫囑用藥。

第三,過分悲觀,缺乏自我主動管理,過度依賴他人照料。我們常說老人是「老小孩」,意思是當人老了,很多思維和運動能力都下降了;另一方面,老人要像小孩一樣,重新學習、主動鍛鍊、調整生活行為,以促進腦內幹細胞和神經元的分化,建立新的神經元之間的通路,適應衰老帶來的諸多變化。

《生命時報》:老年人應以怎樣的心態看待大腦衰老及其帶來的疾病?

陳彪:首先要正確認識。大腦衰老和得病並不可怕,關鍵是控制它對身體功能的影響,保證晚年生活質量。應從成年起經常做體檢篩查,早發現、早幹預,爭取延緩乃至避免疾病發生。如果得病了,應做到不避諱、不害怕,積極配合治療。帕金森、痴呆等疾病難以治癒,長期疾病管理非常重要。患病後也要有一定的治療規劃,手術、用藥等治療方案相互配合,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同時,要將關注點落到自身,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積極調整生活方式,追求「主動健康」。

人生就像爬山,選好登頂的路

《生命時報》:哪些關鍵因素影響大腦老化進程?大腦可以通過人為幹預「減齡」嗎?

陳彪:遺傳基因使大腦的先天狀態不同;用腦習慣和環境暴露影響大腦衰老程度。日常「養護」不會使大腦變「年輕」,但可以讓它保持在健康的狀態。保護大腦,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保證充足高質量睡眠。睡眠時大腦神經細胞在清除「垃圾」和調整細胞功能,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是抵抗腦衰老的最重要因素。

科學用腦,勞逸結合。過度用腦,神經細胞活動就會產生大量「垃圾」,如果沒有及時休息,無法清除的「垃圾」留存在細胞中,會加速大腦老化。因此,生活中不宜就一件事過度糾纏,要學會適時打斷,交換思考不同的問題。大腦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會使功能更快喪失,但不想、不學就會「用進廢退」,喪失功能,比如教育程度低的老人更易患老年痴呆。因此,要注意勞逸結合,在大腦發出勞累信號,如頭暈腦脹、反應變慢、不想思考、記憶力變差、睡不著覺時,及時調整。

保證營養。葉酸等多種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等對神經的維護非常重要,過度缺乏會影響大腦正常功能。日常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吃些帶殼的食物,如蠶豆、核桃等,喝茶和咖啡也有一定益處。

經常鍛鍊。記憶、思考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學習。運動則是無意識的學習,也是對腦的一種鍛鍊。

《生命時報》: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給大腦測測「健康程度」?

陳彪:臨床中,很多量表可以測試記憶力、認知能力、定向能力、判斷力等,來綜合評價大腦的健康程度。文尾即為認知能力的簡易測試。

《生命時報》:在您看來,老年人保健的關鍵是什麼?

陳彪:衰老是個必然過程,關鍵是讓自己儘量少得病、得病了要晚點發病、發病了要儘量減少殘疾發生,這樣晚年的生活就會更舒適。

人的衰老過程就像爬山登頂,山頂是最終的歸途。登頂方式決定這一過程是否順暢、舒適。登山的難易程度代表對衰老、疾病和殘疾的控制程度。要有好的登頂體驗,需要規劃好登頂計劃、速度、裝備,儘量全程自己上山而不是讓人抬著。

為了做到這些,老人要懂得關照自己,保養身心。如果病了,要及時找到恰當的治療方式,積極管理健康,少些病痛,才能活得更有滋味。▲

1.在15秒內,你可以說出多少種蔬菜或水果的名字?

A.11個及以上

B.7~10個

C.7個以下

2.取出秒表,測算一下,從100持續減3次7後的結果,你用了多長時間?

A.15秒以內

B.15~20秒

C.超出20秒

3.記牢7個詞語:香蕉、狐狸、青稞、茶壺、雞蛋、西瓜、蝴蝶結,10分鐘後再回憶一下,還能記住幾個?

A.7個 B.6個 C.3~5個

檢測結果:答案A為4分,B為2分,C為0分。得分相加,評分10~12分,大腦十分靈活;6~8分,大腦已出現輕度衰退;5分以下,應高度關注大腦健康。

相關焦點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詹淑琴
    詹淑琴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學習經歷:1982,9-1987,7  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學士學位1999,9-2002,6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神經病學   碩士學位2010,5-7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    訪問學者專業方向: 睡眠疾病 心身疾病 癲癇 神經肌肉疾病參加多項國家級和市級科研課題研究,撰寫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論文2篇,科普文章30餘篇。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專家來固原市人民醫院啦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專家來固原市人民醫院啦 2020-10-27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近日,來自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條與強迫症認知靈活減退相關的神經環路,在強迫症小鼠模型中明確了與「不知變通」有關的神經元。相關論文2020年11月14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生物學學系副教授雷慧萌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反轉學習測試,可以知道強迫症患者是否出現認知靈活性減退。反轉學習測試即在患者已學會某種規則的情況下,改變規則,再去觀察患者能否適應新變化。通常情況下,強迫症患者的表現更為「固執」「不知變通」,適應新規則的時間會更長。
  • 事業單位招聘:2015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招聘神經學科資深護士公告
    事業單位交流QQ群:344373692 事業單位:2015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招聘神經學科資深護士公告,報名時間截至:2015年6月30日,請參加本次事業單位考試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報名,公告如下:了解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事業單位考試網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榮獲中國質量獎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馬書平 閆帥南)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組織評選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2日在北京召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成為第一家榮獲中國質量獎的醫療機構。作為首家榮獲中國質量獎的醫療機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動對表國家質量標準,闡釋了新時代現代醫院卓越質量管理的內涵與外延,走出了新時期醫院卓越質量管理的道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出席大會並代表醫院接過了國家質量獎獎狀。神經內科主任王玉平、院長辦公室主任楊敬作為本次申報國家質量獎的牽頭部門代表出席大會。
  • 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近日,來自首都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找到了一條與強迫症認知靈活減退相關的神經環路,在強迫症小鼠模型中明確了與「不知變通」有關的神經元。相關論文2020年1114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生物學學系副教授雷慧萌告訴《中國科學報》,通過反轉學習測試,可以知道強迫症患者是否出現認知靈活性減退。反轉學習測試即在患者已學會某種規則的情況下,改變規則,再去觀察患者能否適應新變化。通常情況下,強迫症患者的表現更為「固執」「不知變通」,適應新規則的時間會更長。
  • 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研究組考察寶楓生物神經酸項目
    回顧2020年10月15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王朝東主任及其帶領的博士生團隊,光臨寶楓生物,與寶楓生物陳顯揚博士帶領的研發團隊,就寶楓生物自主研發的神經系統疾病遺傳代謝數據分析雲平臺、神經酸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等,進行了深度交流與討論。
  • 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  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60分)1、腰骶幹2、睫狀神經節3、脊髓節段4、韁核5、邊緣系統
  • ...辨病+辨證」——專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原標題:中西醫結合應緊扣療效 堅持「辨病+辨證」——專訪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利「中西醫能不能結合,怎麼結合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利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臨床療效才是硬道理,將中西醫有機結合,形成我國特色醫學模式勢在必行。我國傳統中醫應順應時代變化,須有新思路,突破傳統教條,按照現代循證醫學的方法論,堅持西醫「辨病」和中醫「辨證」,取長補短雙管齊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中西醫結合發展之路。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同雄安一醫院籤約 開展幫扶工作
    韓冰 攝中新網雄安11月22日電(記者 崔濤)11月22日下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對口支援容城縣人民醫院籤約儀式」在雄安新區容城縣人民醫院舉行。儀式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與容城縣人民醫院院長陰國來籤署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與容城縣人民醫院醫療幫扶合作協議書》,開展為期3年的幫扶工作,雙方將通過共同開展以醫療衛生服務為主體的密切合作,進一步實現互利互惠、功能互補的分級就診模式;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將對容城縣人民醫院開展以幫建、幫提、幫教為主要形式的幫扶工作,派駐專家長期入駐幫建重點科室,並派出專家進行技術指導
  • 涉心內科和神經內科
    >賈德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醫院教授專家履歷:專業特長: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及腔內影像學、功能學評價 多支病變,慢性完全閉塞等複雜病變的介入治療心血管內科醫學博士,在冠心病及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 上海虹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謝彥英為你揭秘:如何修復受損神經
    ,身體功能異常的表現   如果是大腦神經損傷時,比如腦外傷及其後遺症、缺血缺氧性腦病、腦炎後遺症、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可出現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言語功能障礙。     神經系統損傷   如何治療效果好?
  • 神經內科成功舉辦2020年山東省老年醫學學會腦血管病專業
    神經內科成功舉辦「2020年山東省老年醫學學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等學術會 2020年11月7日,由山東省老年醫學學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濟南醫學會神經內科、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辦,濟南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承辦的《2020年山東省老年醫學學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濟南醫學會神經內科學
  •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萬柏林分院副院長 李陽...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萬柏林分院副院長 李陽 專業與愛呵護「失智者」慢慢變老   李陽,男,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現任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兼任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萬柏林分院副院長。
  • 海軍總醫院60年:專訪神經內科主任戚曉昆
    首先為您介紹一下,坐在我身邊的是來自海軍總醫院的神經內科戚曉昆主任。戚曉昆:主持人好,網友朋友們大家好。主持人:首先請戚主任給大家介紹一下海軍總醫院的神經內科基本情況。2010年,我們成為了第二軍醫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的博士生培養點。2012年,我們又成為的合格的北京市住院醫生培訓基地,在2013年,正是因為在我們承辦的多屆的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的基礎上,我們科獨立承辦了第十四屆全軍神經內科的年會,以及第十屆的中瑞國際神經科學學術會議,這也體現了科的較高的管理組織協調水平。
  • 著名醫院神經內科專業
    1、 首都醫科大學玄武醫院神經內科擁有醫師 3、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神經內科(腦病科)是在全國中醫系統內率先成立的神經內科
  • 七種飲食習慣大腦老得慢
    《美國醫學會雜誌》曾刊文指出,一般來說,人們的大腦在30歲便開始衰老;40歲後,人體新陳代謝逐漸變緩,大腦細胞功能隨之減退,體力、記憶力、反應力下降,定位能力、身體協調性不及從前;60歲後,大腦以每年15%的速度萎縮。如何保護腦動力,延緩大腦衰老,讓自己的大腦更有活力,看這裡。
  • 饒毅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曾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 丁香早讀
    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所醫院評審評價部主任陳曉紅表示,病人得病,很可能是某一個器官的疾病,但是要依據患者全身的情況,全方位地來給患者制訂診療計劃。國家衛健委通知要求,試點醫院針對疑難複雜疾病、多系統多器官疾病,開設多學科診療門診,將個體化醫學、精準醫學、快速康復理念融入腫瘤診療,改善腫瘤患者生存質量。
  • 七種飲食習慣大腦老得慢|母乳餵養|香辛料...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仙林鼓樓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耿同超表示,糖尿病可使大腦微血管硬化閉塞、血液黏稠度增加,大腦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比普通人衰老得快。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也會加速大腦衰老。吸菸。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振馨表示,不規律生活影響身體正常生物鐘和代謝,大腦功能被打亂。熬夜會讓大腦處在一個興奮狀態,而遲遲得不到休息使大腦得不到充分的修復,損害大腦神經元細胞。英國和法國一個聯合研究發現,休息不規律,經常上夜班會損害大腦認知能力。大腦年輕有方法注重兒童營養。
  • 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6月25日報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饒毅教授已於當日上午正式接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記者發現,首都醫科大學官網「學校簡介」欄目已更新相關信息。其中提到,「現任黨委書記為呼文亮研究員,校長為我國著名分子神經生物學家饒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