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一隻大海螺剛叼住一隻
鮑魚,咱趕緊救它!」10月11日上午9點30分,記者穿上了潛水服,潛入嶗山灣一片參鮑養殖區域探訪。由於散養鮑魚沒有網箱保護,工作人員經常潛水幫它們驅趕海螺、螃蟹和海星三種天敵。過去,青島參鮑多以海上筏式與海底網箱養殖。但是這種「圈養」,會快速惡化水質,養出來的參鮑遠沒有散養的品質好,價格也低。如今,水下的
海參鮑魚的生活環境怎樣,未來的發展前景又如何?記者潛入水中,進行一番探訪。
海邊調查如今,青島大片海參鮑魚都在哪裡養殖?記者採訪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獲悉,由於藍色矽谷建設的快速推進,山東即墨東部沿海全國最大的上萬畝海參養殖基地將整體北遷,為矽谷新城和輕軌讓路。數百戶參農北上,將選擇在海陽和東營圈海,為青島海參謀求新家。今年開始,嶗山區和黃島區專門打造了「海洋牧場」,成為島城「混合散養」的試點。
啥叫「混合散養」?帶著疑問,10月11日上午8點,記者來到了嶗山灣畔最大的參鮑養殖基地,青島龍盤海洋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探訪。這片海域本起港東,橫跨峰山、仰口南至雕龍嘴。記者找到了該公司資深的養殖專家,64歲的陳衛林,陳師傅:「過去海參鮑魚都是圈養,但是很快就把附近海水裡的藻類吃乾淨了。這時候海水就髒了,細菌增多,海參鮑魚也就容易死了。這個問題2000年左右開始明顯,為此8年前我們開始搞人工預交和海底牧場,目前這片海域裡牧場達到1萬畝。為海參和鮑魚提供了天然的餌料和自然的棲息地。而且,鮑魚的習性是只吃藻類,但海參除了藻類,還吃海水中的營養鹽、海泥。而鮑魚的排洩物,海參特別喜歡。鮑魚給海參提供餌料,海參能起到一些淨化水質的作用,這也是實現混合散養的條件。」
建好海洋牧場,海參鮑魚有吃有喝,不用擔心大面積死亡。但建個海洋牧場並非易事。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今年黃島區在石嶺子人工魚礁區,已陸續投放400多萬頭海參、鮑魚苗,初步形成規模性野生海參、鮑魚養殖區。這一片石嶺子人工魚礁區位於魯海豐生態漁業養殖基地,該基地負責人薛清海介紹,今年他們一共投放的海參、鮑魚苗達到400多萬頭,這是為了先「作窩」,短期收穫並不多。
記者了解到,石嶺子人工魚礁位於薛家島街道辦事處駐地南6公裡黃海內,北距大陸3公裡。歷時3年,從2010年開工建設至今總投資已經達到2.2億元。
據悉,人工魚礁區建成後將形成大型天然漁場,魚類的排洩物能給海參鮑魚帶來餌料,也能同時發展休閒漁業。未來石嶺子將建設海上遊釣潛水平臺,引進大型船隻等遊樂設備,建設高標準海上娛樂設施。石嶺子人工魚礁建設項目負責人汪顯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人工魚礁區不僅肩負著養殖重任,還將逐步建成具備現代休閒娛樂功能、體現青島海濱旅遊特色的大型綜合性「海上樂園」。遊客可以在船上吃時令海鮮、乘遊艇觀光、玩海上探險等項目。
水下探訪「我們公司建設海洋牧場,8年大概投入了1個億。其實這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利好工程。」青島龍盤海洋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的王金霞經理告訴記者。建好了海洋牧場,海參鮑魚的生長豈不是省心許多?「也不省心。沒了網箱等工具的保護,就沒法躲避海裡的小偷」。陳衛林告訴記者,水質變好了他們最大的煩惱就是螃蟹、海星和海螺專門偷鮑魚吃。由於鮑魚覓食要伸出觸角,螃蟹是專門守株待兔;大海螺是直接撲上去,用前面的硬片頂開鮑魚殼……
為了得知海參鮑魚的真實生活環境,記者決定穿上潛水衣,潛入海底。「潛水鏡、腳蹼這些裝備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還要拿上裝鮑魚的網兜及撬鮑魚的鐵鏟。」40歲的李師傅說,最重要的是套上潛水服,別看現在天挺暖和,長時間泡在海水裡,身體受不了,必須注意保暖。其次就是要拿著手套,防止被海底的礁石劃傷,或者被搶鮑魚的螃蟹夾到。
記者沒有潛水經驗,出於興奮,一下子跳進了海裡。雖然手中拿著專門的水下相機,但剛下去海水一下被攪混,就看不清方向,很難找到藏在礁石周圍的鮑魚。等泥沙漸漸沉澱,記者發現,水下的動物還不少。除了慢慢蠕動的海參鮑魚,各種小魚小蝦也在海藻中遊動。
螃蟹專搶鮑魚吃下潛到大概四五米深的海水後,記者發現海參越來越多。記者第一次見活的海參,與市場上的幹海參不同,礁石上的活海參能有二三十釐米長。通體呈灰褐色,見到人後,它會往外吐出一些泥沙等排洩物示威。「海參沒什麼天敵,偶爾有魚對它產生興趣,會把它吞下去。但這個滿身是刺的傢伙不好吃,魚兒都會把它吐出來。」
這時,礁石下面一個黑影快速一閃。記者趕緊低頭看,只見一隻拳頭大小的螃蟹,突然從礁石縫隙中出來,兩隻大鰲硬是把一隻鮑魚夾走,帶到了縫隙中享用。記者發現,這螃蟹個頭不大,但技術卻很熟練,趁著鮑魚「驚慌」,用鰲拼命地往鮑魚殼的縫隙中刺去。此時記者身旁的潛水員李師傅擺出一個向前的手勢,讓記者從右邊趕,他從石縫左邊阻截這隻螃蟹。記者利用從岸上帶下來的一根木棍,伸進石縫中翻攪海水。螃蟹受驚後,拼命向另一側移動。一露頭,便被李師傅抓個正著。
海螺也不放過它然而當記者從螃蟹口中搶過鮑魚時發現,這隻鮑魚已經被硬生生地撕下了一塊肉。就算再放生到海水中,最終也會因為感染而死亡。隨後記者又沿著海底牧場的礁石群,向遠處遊去。記者發現,越靠近嶗山灣東側的小管島海域,水質越清澈,海底的藻類也越茂盛。身邊經常有長約30釐米的魚「突然襲擊」,讓記者措手不及。「那邊有情況!」陳師傅突然拉了拉記者,向遠處的一堆裙帶菜比划起來。記者遊過去發現,一個個頭不大的海螺,竟然盯上了一個不比自己小多少的鮑魚。記者並沒有立即驅趕海螺,而是想看看這個在印象中沒有攻擊性的「大盔甲」,是如何撬開另一個盔甲的。然而讓記者沒想到的是,人們平時吃海螺先揭開的海螺蓋,竟然是海螺進攻的武器。只見鮑魚伸出觸角想要吞食旁邊的海藻,但海螺抓住時機用蓋一下抵住了鮑魚,想要吸食鮑魚肉。眼看不妙,李師傅一把抓住海螺,把鮑魚搶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