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介電常數柵電介質/金屬柵極的FA CMP技術

2020-12-03 電子發燒友

高介電常數柵電介質/金屬柵極的FA CMP技術

秩名 發表於 2012-05-04 17:11:51

  高介電常數柵電介質和金屬柵極技術(以下簡稱HKMG)使摩爾定律在45/32納米節點得以延續。目前的HKMG工藝有兩種主流整合方案,分別是「先柵極」和「後柵極」。「後柵極」又稱為可替換柵極(以下簡稱RMG),使用該工藝時高介電常數柵電介質無需經過高溫步驟,所以VT偏移很小,晶片的可靠性更高。因此業界在製造高性能晶片時更傾向於選擇RMG工藝。然而,RMG工藝流程涉及更多的工藝步驟,面臨更多的工藝難關和設計限制。難關之一就是平坦度極難達標。

  典型的RMG工藝流程依次包括(圖1):臨時多晶矽柵極結構的形成,第一層間電介質(ILD0)氧化矽的沉積,ILD0化學機械研磨直至臨時多晶矽柵極完全曝露,刻蝕去除多晶矽柵極,功函數材料的澱積,金屬鋁的沉積,以及金屬鋁的化學機械研磨。作為RMG工藝流程步驟之一,ILD0化學機械研磨對於HKMG結構的順利形成至關重要。

  

 

  由於柵極結構對尺寸控制要求非常嚴格(WIW和WID),如果缺少嚴格控制最終研磨厚度的工藝手段,將會帶來一系列的工藝整合問題,比如:柵極電阻波動,柵極填充不足,源/漏極曝露等等。這些問題最終都會損害晶片性能。為了確保晶片的優良性能和可靠性,製造工藝必須嚴格控制WIW、WID以及WTW的厚度差異。

  應用材料公司已經成功研發出一套在Reflexion? LK機臺上實現的三步化學機械研磨工藝,以解決ILD0化學機械研磨過程中的WIW、WID和WTW厚度控制問題。第一步(P1),研磨移除大部分的ILD0電介質材料;第二步(P2),採用FA繼續研磨,接觸到柵極區域氮化矽層後停止;第三步(P3),柵極區域的氮化矽層被徹底磨掉,多晶矽柵極完全曝露。圖2演示了在ILD0化學機械研磨過程中,溝槽區氧化矽研磨去除的全過程。

  

 

  實驗細節

  應用材料公司的Reflexion? LK研磨機臺包括一個FA研磨盤和兩個標準的旋轉式研磨漿研磨盤,使用可以控制5個獨立區域壓力的Titan ContourTM研磨頭(圖3)。FA研磨盤配有3M公司生產的SlurryFreeTM 固結磨料捲軸和SlurryFree P6900基底研磨墊。研磨漿研磨盤配有Dow Chemical公司生產的IC1010TM研磨墊和3M公司生產的研磨墊修復刷。P1使用Cabot公司生產的Semi-SperseR SS-12氧化矽研磨漿;P2使用FA研磨液;P3使用專用的研磨漿。

  

 

  本文將統一使用一種簡化的柵極結構(圖4)以評估不同工藝的表現。柵極區域結構從上到下依次為:氧化矽/氮化矽/多晶矽/柵極氧化物/單晶矽,「溝槽」特指柵極與柵極之間的區域(結構為:氧化矽/單晶矽)。在尺寸大於50微米的測量區,薄膜厚度的測量使用Nanometrics公司的NanoTM 9010b。而對柵極尺寸小於100納米的測量點,則需要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進行縱切面觀測。本文中,一部分樣品通過機械劈裂的方式獲得晶圓縱切面;另一部分樣品使用聚焦離子束(FIB)局部切割晶圓露出縱切面。

  

 

  結果與討論

  P3需要無選擇性的研磨漿

  因為P3之後的平坦度要求非常嚴格,P3的研磨傾向於使用無選擇性研磨漿。該研磨漿在氮化矽、氧化矽和多晶矽上都有可觀的磨率。首先,氮化矽的磨率必需足夠高才能保證多晶矽柵極完全曝露。如果氧化矽的研磨率顯著低於氮化矽和多晶矽,則可能導致溝槽區域明顯凸起,並隨著過度研磨而惡化。如果多晶矽的研磨率顯著低於氮化矽和氧化矽,那麼柵極和溝槽之間的高度差會對研磨不足或過度研磨非常敏感。使用無選擇性的研磨漿將會減少由於P3研磨時間不同造成的柵極和溝槽之間的高度差變化。

  P2 FA工藝可以降低P3之後溝槽氧化矽的WID厚度差異

  FA工藝已被廣泛應用於直接研磨淺溝槽隔離(STI)。FA可以選擇性的停在氮化矽表面,並展現出優異的研磨平坦度和低的凹缺陷。與STI類似,ILD0的研磨也包括停在氮化矽表面的步驟。這種極低氮化矽損失和極低氧化矽凹缺陷的工藝特點使得FA成為ILD0研磨工藝中WIW和WID厚度控制的關鍵。在柵極密集區,由於特徵尺寸很小,不論使用FA工藝還是高選擇性的研磨漿(HSS)研磨工藝,凹缺陷一般都比較低(圖5)。然而在外圍區域,特徵尺寸可能達到50微米以上,HSS研磨工藝一般都會產生明顯的凹缺陷(>200?),而FA研磨工藝仍能保持低凹缺陷(<50?)。

  因此,對比FA工藝和HSS工藝研磨後的溝槽氧化矽WID厚度差異,前者明顯低於後者。由於P3使用無選擇性的研磨漿,P2之後的高凹缺陷就會直接導致P3之後的溝槽氧化矽WID厚度差異也很高(圖5)。從晶圓縱切面的SEM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出P3之後的WID厚度差異。

  

 

  FA優異的平坦度和凹缺陷表現

  與HSS工藝相比,FA工藝能夠明顯降低溝槽氧化矽的WID厚度差異和凹缺陷,尤其在大特徵尺寸區域。與此同時,FA過度研磨不會顯著降低WIW和WID表現(圖7)。圖6對比了FA和HSS工藝在不同特徵尺寸下的凹缺陷表現。當特徵尺寸達到50微米時,凹缺陷的表現就會有明顯差異。FA優異的凹缺陷表現使其成為RMG ILD0化學機械研磨工藝的關鍵步驟。

  

 

  

 

  P2對於P3工藝的影響

  圖8-11中,所有SEM照片的拍攝角度均為45度。晶圓縱切面通過FIB切割方式獲得。所有的照片使用相同的比例尺。圖8比較了P2用HSS工藝研磨後的柵極密集區和200×200微米測量點的溝槽氧化矽厚度。柵極密集區和大尺寸測量區的厚度明顯不同,表明存在顯著的WID差異。P3的無選擇性研磨漿工藝將很難修復P2造成的WID差異。如圖9所示,如果P2使用HSS工藝,柵極密集區和大尺寸測量區的溝槽氧化矽厚度差異在P3之後仍然會很高。

  相對於HSS,FA研磨後的WID厚度差很小。圖10顯示溝槽氧化矽在密集區和大尺寸測量區的厚度非常接近。這種低WID差異會被進一步保留至無選擇性的P3之後(圖11)。上述對比顯示,FA有能力解決線路密度和尺寸不同造成的平坦度挑戰,從而減少晶片設計規則中對於線路密度的限制。

  

 

  

 

  

 

  

 

  用FullVision控制多晶矽厚度

  持續穩定的多晶矽厚度控制是通過FullVision實時終點控制系統來實現的。該系統的可靠性和可重複性已在實際生產中得到證明。圖12顯示出FullVision終點控制系統的強大功能。在圖12中,晶圓A和B都使用標準P3工藝研磨,並利用FullVision控制研磨終點;晶圓C和D的P3磨率低於標準磨率10%;晶圓C通過FullVision控制研磨終點,而晶圓D的研磨時間與晶圓A和B的研磨時間相同。上述四片晶圓的P1和P2研磨條件完全相同。

  FullVision自動調整晶圓C的研磨時間來補償P3磨率的下降。因此,晶圓A、B和C在P3之後的柵極多晶矽厚度差異小於5?。由於晶圓D沒有使用FullVision終點偵測控制系統,而是使用與晶圓A相同的研磨時間進行研磨,因此晶圓D在P3之後的柵極多晶矽厚度與標準工藝條件的平均厚度相差高達25?。

  

 

  使用無選擇性的P3研磨漿會使工藝本身對P3磨率隨研磨墊壽命的偏移以及上遊步驟工藝的變化(比如氮化矽厚度改變,P2過度研磨程度等)非常敏感。FullVision可以通過自動調節研磨時間來應對生產過程中各種無法預測的偏移,從而確保穩定的WTW表現。

  無論是在柵極密集區還是在大尺寸測量區,圖13中的SEM縱切面圖片都展示出均一的表面形貌。

  

 

  結論

  良好的WID、WIW和WTW厚度控制是製造基於HKMG技術的高性能邏輯晶片的關鍵。ILD0化學機械研磨工藝利用FA對不同尺寸大小和密度的晶片結構均提供優異的表面形貌和平坦度控制,並且通過使用FullVision實時終點控制系統進一步確保穩定的WTW厚度控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ASM將提供32nm工藝以後的高介電常數/金屬柵極形成技術
    ASM將提供32nm工藝以後的高介電常數/金屬柵極形成技術 ,以用於32nm工藝以後的CMOS柵極堆棧(英文發布資料)。
  • 高分子材料介電常數及介質損耗測試方法
    高分子材料介電常數及介質損耗測試方法  介質在外加電場時會產生感應電荷而削弱電場,介質中的電場減小與原外加電場(真空中)的比值即為相對介電常數  電容器的極板之間的絕緣材料稱為電介質  幹空氣是良好的電介質,並被用在可變電容器以及某些類型的傳輸線.蒸餾水如果保持沒有雜質的話是好的電介質,其相對介電常數約為80.
  • :超薄高κ介電層集成二維電子器件
    然而,當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中SiO2柵介質的尺寸進一步縮小時,諸如柵極漏電流的問題會出現。將Si CMOS技術在低熱預算前提下規模化生產的一類方法是採用具有高介電常數(κ)的材料作為柵介質,這種方法能降低單個電晶體的等效氧化層厚度(EOT)和工作電壓(Vdd)。
  • 電介質在受潮或受汙染後,其相對介電常數將怎麼變化
    在準備國家電網考試的時候相信電工類的同學都會遇到這道單選題【問題】電介質在受潮或受汙染後,其相對介電常數將()【選項】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不確定【答案】A變大【思路】這道題,首先要明確,相對介電常數是電介質極化程度的表徵參量,極化程度越大,相對介電常數越大,因此關鍵是要分析受潮對電介質極化的影響。
  • 介電常數定義是什麼_介電常數單位是什麼
    介電常數 介質在外加電場時會產生感應電荷而削弱電場,介質中的電場減小與原外加電場(真空中)的比值即為相對介電常數(relative permittivity或dielectric constant),又稱誘電率,與頻率相關。
  • 一文了解介電常數
    介質在外加電場時會產生感應電荷而削弱電場,原外加電場(真空中)與介質中的電場比值即為相對介電常數(relative permittivity或dielectric constant),又稱誘電率,與頻率相關。介電常數是相對介電常數與真空中絕對介電常數乘積。如果有高介電常數的材料放在電場中,電場的強度會在電介質內有可觀的下降。
  • 效應:Permittivity(介電常數)
    在電磁學中,介電常數或絕對介電常數是在介質中形成電場時遇到的電阻的量度。換句話說,介電常數是一種測量電場如何影響,以及如何受介電介質的影響的方法。介質的介電常數描述了介質中每單位電荷「產生」多少電場(更準確地說,是通量)。由於極化效應,在低介電常數(單位電荷)的介質中存在更多的電通量。介電常數與電介質的極化率直接相關,而極化率是衡量電介質在電場作用下極化的容易程度。
  • 高壓電橋介電常數測試儀功能特點
    在交變電場作用下,電位移D與電場強度E均變為複數矢量,此時介電常數也變成複數,其虛部就表示了電介質中能量損耗的大小。  損耗角正切表示為獲得給定的存儲電荷要消耗的能量的大小,是電介質作為絕緣材料使用時的重要評價參數。為了減少介質損耗,希望材料具有較小的介電常數和更小的損耗角正切。
  • 空氣的介電常數常見物質的介電常數表查詢
    空氣的介電常數是多少 常見物質的介電常數表查詢   空氣的相對介電常數為1,幹空氣是良好的電介質,並被用在可變電容器以及某些類型的傳輸線。   最小的,一般近似等於真空的介電常數,近似值為1,其他都大於1。   什麼是介電常數,介電常數單位是什麼?
  • 空氣的介電常數是多少 常見物質的介電常數表查詢
    本文為您提供空氣的介電常數值,常見物質的介電常數表查詢。   空氣的介電常數是多少?   空氣的相對介電常數為1,幹空氣是良好的電介質,並被用在可變電容器以及某些類型的傳輸線。   最小的,一般近似等於真空的介電常數,近似值為1,其他都大於1。   什麼是介電常數,介電常數單位是什麼?
  • 技術丨PCB介電常數測量方法
    介電常數是PCB阻抗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指相對於真空增強材料儲能容量的能力,屬於材料本身所固有的電氣特性。介電常數決定了電信號在該介質中傳播的速度,電信號傳播的速度與介電常數平方根成反比,介電常數越低,信號傳送速度越快。
  • 科研前線 | 北大新材料研究助力突破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瓶頸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關於高遷移率二維半導體表面氧化成高κ柵介質並應用於高性能場效應電晶體器件的研究成果,該課題組通過對Bi2O2Se材料進行熱氧化處理,得到高K柵介質材料 Bi2SeO5薄膜,突破了二維高遷移率半導體器件與超薄介電層集成這一瓶頸,有望在工藝應用中為集成電路二維結構的改良與優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 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新工藝
    簡單地說,該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製造柵極電介質的新工藝。柵極電介質是一種在柵電極和電晶體溝道區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時,柵極處的電壓會在溝道區中形成電場,從而切斷電流。近年來,人們對碳納米電晶體的興趣越來越高,主要原因在於它們有可能做到比矽電晶體縮得更小,並提供了一種比矽電晶體更容易製造出多層電路的方法。得益於一系列發展,如今的碳納米管也逐漸接近矽的功能。
  • 臺積電史丹福大學等研發柵極電介質工藝
    電介質,這種控制對於確保電晶體在需要時完全關閉至關重要。柵極電介質是一種在柵電極和電晶體溝道區之間的絕緣層,在工作時,柵極處的電壓會在溝道區中形成電場,從而切斷電流。,但碳納米管有一個問題是——它們無法在按比例縮小的設備所需薄層中形成高K電介質。
  • 科學網—解決複合材料介電常數提升難題
    本報訊 (見習記者丁寧寧)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汪正平、孫蓉帶領的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團隊成功找到了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複合材料介電常數的方法
  • 太赫茲波段三維漸變介電常數陣列天線
    摘要:太赫茲技術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要求太赫茲波段天線具有更強的輻射特性和更寬的工作頻段。本文使用三維漸變介電常數陶瓷基板作為天線介質基板,創造性地將矩形環嵌套陣元天線和矩形陣列結構相結合,設計了一款太赫茲波段三維漸變介電常數陣列天線,製作了天線樣品進行測試。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解決複合材料介電常數提升難題---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汪正平、孫蓉帶領的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團隊成功找到了一種可以大幅度提高複合材料介電常數的方法,同時在介電儲能方面也有突出的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能源與環境科學》。  石化能源的快速消耗,催生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各種儲能技術的發展。
  • 5G:80+常用高分子材料介電常數表!
    因此,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向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降低層間材料的介電常數,使用低介電常數材料成為減小信號遲滯時間的重要手段。那麼,低介電材料究竟是什麼?常見高分子材料的介電常數又是多少?顧名思義,低介電常數材料就是指介電常數 ε低的電介質材料。其介電常數可分別歸類為:ε>3.0,ε=2.5~3.0,和ε<2.2(超低介電常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