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歷史 創建「細胞學說」--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11-29 中國科學技術館

  棄神學醫

  1810年12月7日,施旺在德國萊茵河畔的諾伊斯出生。施旺在少年時代具有良好的品行,勤奮而謙虛,但他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對外部世界缺乏興趣,因此,施旺大部分時間放在學習上,並對宗教具有強烈的興趣。他各門功課的成績名列前茅,尤其在數學和物理方面更顯示出天才。

  1826年,施旺進入科隆著名的耶穌教會學院。在這裡,施旺受到宗教老師斯麥特的影響,斯麥特關於人與自然的奇特現象的描述和論說,使施旺認識到人類發展的規律正是通過自身完美的過程來體現的。為了論證這一規律,他放棄了神學,轉而從事醫學方面的研究。

  1829年,施旺在科隆畢業,進入波恩大學學習醫學。1831年,他獲得了醫學學士學位。就在這段時間裡,施旺不僅聆聽了著名科學家約翰內斯•米勒的生理學課程,而且有幸在米勒實驗室暫當助手。

  1831年秋,施旺到了維爾茨堡,學習了三個學期的醫學臨床課。

  1833年4月,施旺離開維爾茨堡回到了柏林,第二年5月,他榮獲醫學博士學位,並通過國家級考試,正式成為米勒的助手。在米勒的指導下,施旺對多個學術領域產生興趣,他曾研究過組織學、生理學、微生物學,並作出了不少貢獻。例如,施旺在柏林的第一項實驗是肌肉收縮問題。他提出機械收縮根本無需用什麼活力論就可以解釋——這一點和米勒的教導背道而馳;他發現了神經纖維周圍的纖維細鞘,後被稱為施旺神經鞘;1836年在他進行的腐敗和發酵實驗中,意外發現了發酵必需有酵母菌的參與;同年施旺還發現了消化酶(胃蛋白酶);他研究雞的胚胎發育,發現雞胚的呼吸需要氧氣。

  創建「細胞學說」

  在柏林,施旺有幸結識了施萊登。1838年,施萊登在對有花植物胚囊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細胞是一切植物結構基本的活的單位和一切植物賴以發展的基本實體。他認為細胞是具有生命的獨立自主的單位,植物的發育是靠新的細胞不斷形成實現的。在一次聚會上,施萊登還把未公開發表的《植物發生論》中關於植物細胞的結構情況,以及細胞核在細胞發育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基本認識,告訴了施旺,引起施旺的強烈的興趣。因為施旺在研究蝌蚪的神經時,在脊索細胞裡,以及雞的胚層(動物早期胚胎的基本細胞層結構)和豬的胚胎組織細胞裡,同樣看到類似施萊登在植物細胞中觀察到的情況。


施萊登,他與施旺共同創建了「細胞學說」

  1839年,施旺發表了題為《關於動植物的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的論文,書中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現代生物學所有觀點中最重要的觀點: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從而奠定並完善了由他和施萊登共同創建的「細胞學說」。

  施旺指出,細胞是包括植物和動物在內的一切有機體的生命活動的基礎。他和施萊登一樣,假定動物受精卵的新細胞也同植物一樣,是在老的細胞內發展起來的,則一切有機體就都是以單一細胞開始自己的生命活動的。由此出發,施旺認為,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結構和生命,並對細胞進行了分類:1.獨立、分離的細胞,如血液細胞;2.獨立、緊挨著的細胞,如皮膚細胞;3.發育得很好,且有堅固壁的細胞,如骨和牙的細胞;4.可以拉成長纖維的細胞,如韌帶和腱的細胞;5.壁與腔都連接起來的細胞,如神經和肌肉的細胞。

  施旺試圖用物理的方法取代神學對生命現象的解釋。他認為,生命現象並不是由某種依賴某一意識起作用的力產生的,而是由於正如物理現象中的那些既具偶然性又具必然性的力的作用所致。當施旺用細胞理論對生命現象進行研究時,實質上他已證實了動物和植物生長的本質的一致性。

  在教學工作中默默奉獻

  1848年,施旺來到比利時的列日大學任解剖學教授,其間發表了著作《人體解剖學》。他到達繁榮的工業地區列日以後,先是以一名發明家而出現,他研製出了許多用於採礦及礦井生產工藝的設備,包括煤井抽水用的泵和救生用的一套呼吸器械。這套器械即後來成為測試人體新陳代謝的裝置和潛水員用的裝備的雛形。此後,施旺花費大部分時間,認真地思考了自己的整個學說和對宗教的研究。施旺在彌留之際曾幾次表示,他為未能發表自己的整個學說而深感遺憾。


細胞是構成一切有機體的基礎

  從1858年起,施旺又擔任列日大學的生理學教授。在那段日子裡,施旺由於把教學工作放在主要位置上,並且必須花費很大的精力改用法語講課,使他的科研工作不得不退居次要地位。期間,德國的8所著名大學,如慕尼黑大學、維爾茨堡大學和基森大學等,相繼以優惠待遇邀請他回國工作,均被他一一回絕。

  1882年1月11日施旺因中風在德國逝世。

  施旺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說其平凡,是因為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內向、謙虛的治學精神,沉浸於追逐真理的激流當中。說其偉大,則是因為他所提出和完善的細胞學說,在人類歷史上的意蘊是深遠而廣泛的。正是細胞學說,使人類的認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延伸,從而使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更加科學而有效。

相關焦點

  • 科學動態前沿--中國數字科技館
    一旦感受到DNA損傷的跡象,ATR激酶就會活化細胞固有的修復系統。它被視為潛在的癌症治療靶點,它及其參與的信號通路對基因組穩定以及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治療都至關重要。實驗表明,ATR激酶抑制劑能直接高效殺死腫瘤細胞。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2種ATR抑制劑進入了臨床試驗,但是它的特異性和穩定性還有待加強。
  • 死亡——細胞命運之終點--中國數字科技館
    《科學通報》發表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高山研究員為通信作者的「細胞命運之終點——細胞死亡」一文,系統闡述了細胞死亡及其死亡的形式,以及這些死亡形式對癌症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意義,並進一步指出我們應該正確利用細胞死亡形式開啟生命與精準醫學新篇章。
  • 張潔 科學大眾 的簡介--中國數字科技館
    張潔開博時間:2016-11-21 20:58:00 《科學大眾
  • 科學小實驗之浮沉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01 14:43:00 《少年科學畫報》堅持向少年兒童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技信息,傳授科學方法,激發少年兒童探求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開發少年兒童的創造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少年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 地動儀--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可以感應地震的儀器,比1894年世界上第一部可以進行臺網觀測的英國地震儀提前了1762年。但是,自打地動儀問世後,僅僅記錄了一次隴西地震,就仿佛煙塵般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 《科學養生》 - 生命彈力--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131202_321108_taonews.html 《科學養生》開博時間:2016-07-01
  • 導電的奧秘--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201129_1038137_taonews.html 《科學24小時》
  • 「長生不老」的動植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210112_1040738_taonews.html 《科學大眾》開博時間:2016-07-
  • 孫鴻烈談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191029_929278_taonews.html 《科學通報》開博時間:2019-09-06
  • 粉紅噪音--中國數字科技館
    《小探索者》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本刊讀者對象是7—14歲的少年兒童,以全新的少兒最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科學知識
  • 《科學24小時》 - 「奇點」何時到來--中國數字科技館
    差不多就在那個時候,計算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匈牙利裔美籍數學家馮·諾伊曼首次提出,隨著技術的加速進步以及人類生活方式的轉變,人類歷史似乎即將面臨某個本性奇點,自此人類文明將很難延續。  在科學史上,與奇點相似的概念被稱為「範式轉移」。這是美國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在其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某種新概念或新技術的到來徹底摧毀了人們以往理解事物的方式,導致「科學革命」的發生。而據奇點理論推測,人工智慧研究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智能爆發」和超級智能的出現。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中國數字科技館
    》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由中國科學社於1933年8月創刊,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科學畫報》在80年的辦刊歷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動、圖文並茂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形式多樣地普及科學技術的特點,對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水平,啟發青年愛好科學、投身科學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當今的不少著名學者、教授、科學家,青少年時代都曾受到它的薰陶和啟發。
  • 一氧化氮與諾貝爾獎--中國數字科技館
    昔多芬抑制環磷鳥苷的酶促水解,防止一氧化氮引發的細胞內環磷鳥苷信號快速消失,從而維持血管平滑肌細胞舒張,增加血流量。偉哥對心臟病有一定療效,尤其對陽痿有特效。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 --中國數字科技館
    》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由中國科學社於1933年8月創刊,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  蝙蝠為何沒有中招    蝙蝠用高體溫來對抗與壓制病毒,這是蝙蝠的飛行帶來的副產品,蝙蝠飛行時體溫高達40攝氏度,人類免疫系統也會通過發燒來對抗病毒,但沒有蝙蝠那麼強大的能力  對人類可能致命的高燒對蝙蝠來說是家常便飯,因為蝙蝠體內細胞可以抵抗這個熱壓力,因為蝙蝠細胞內的熱休克蛋白可促進細胞的耐熱性。
  • 深海夢魘——八目鰓--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201119_1037574_taonews.html 《科學大眾》
  • 太空人新套裝--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201202_1038380_taonews.html 《科學24小時》
  • 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開博時間:2016-11-21 21:28:00 《我們愛科學》雜誌創刊於1960年,是我國最早創刊的少兒科普期刊,也是唯一一家國家級少兒科普期刊。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
  • 山洞主人中華盜龍雪糕--中國數字科技館
    《少年科學畫報》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少年科學畫報》堅持向少年兒童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技信息,傳授科學方法,激發少年兒...
  • 那些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中國數字科技館
    14:43:00 由中國科學社於1933年8月創刊,距今已有80年的歷史。《科學畫報》在80年的辦刊歷程中,形成了通俗生動、圖文並茂地介紹最新科技知識,形式多樣地普及科學技術的特點,對提高廣大群眾的科學水平,啟發青年愛好科學、投身科學事業起了很大的作用,當今的不少著名學者、教授、科學家,青少年時代都曾受到它的薰陶和啟發。
  • 生物鐘紊亂會致命麼--中國數字科技館
    生物鐘決定細胞對DNA損傷和DNA修復的反應能力,而DNA修復維持基因的穩定性,保護DNA免受內外因素的刺激,一旦構建人體內生物鐘的基因發生突變(這些突變既有自發突變,也可能因為長期熬夜、倒夜班等環境因素刺激產生),就可能造成生物鐘不可逆的紊亂,使細胞喪失DNA修復能力,導致腫瘤的發生。因此,國際癌症研究組織也把誘發生物鐘紊亂的輪班制列為致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