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開偉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
最近,四川省銀監局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開出了4.62億元罰單,浦發銀行成都分行被罰原因主要是掩蓋不良貸款違規行為,銀行會現場檢查發現該行通過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該行不良貸款,由此形成了1000多億元風險資金。
可以說,浦發行這個案子的曝光,如同一聲驚雷,使2018年初這個不算嚴寒的冬天明顯下降了好幾度,讓不少民眾對銀行經營安全與風險產生了擔憂;同時,也讓監管當局對銀行機構合規經營產生了深深的憂慮。即便如此,在筆者看來,該起案件的暴露並非壞事,可從多方面對銀行機構及監管當局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風險內控制度落實有待進一步加強,銀行機構合規經營步子永遠在路上不能停歇,金融監管有待轉變方式並始終保持高壓態勢。
具體來看,該起案件給銀行業界及監管當局釋放了多重金融啟示:
當心經營平靜表現下的波瀾。目前銀行機構表面上似乎相當太平,各種違規違法經營行為經過2017年掀起的監管風暴都有所收斂,違規違法經營業務也得到遏制和收縮,銀行業經營整體表現出欣欣向榮和邁向合規經營正軌。
然而,銀行機構上級管理部門及銀行監管當局,千萬別被這種現象所迷惑,一定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透過現象看本質,應敏銳地意識到銀行光豔業績下面可能掩藏著不少弄虛作假的暗礁,銀行管理層和監管當局需繼續加大監管力度,推進嚴監管進度,不僅在經營上要督促銀行機構嚴格自律,更不能放鬆日常系統性性監管,讓對嚴監管不過一陣風的投機者以有力回應,不給違規違法經營以喘息之機,剷除銀行經營市場亂象的土壤,徹底淨化銀行經營環境。
整治銀行市場亂象需持之以恆。目前,在監管當局去年掀起的監管風暴之後,銀行機構擺在桌面上的問題或許得到解決,一些問題或許已偃旗息鼓,但這並不能代表銀行所有問題都已得到解決,一些違規違法問題可能還會變換馬甲捲土重來,讓銀行機構管理層或監管當局始料不及。更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銀行市場亂象由來已久,很多問題並非短時間內就能長成,且一些問題短時間內還難暴露;
也有一些問題成了頑疾,形成了耐藥性,不僅在治理上需要時間,更需對銀行經營市場治理保持足夠的耐心,並對症下藥,以便做到藥到病除,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在監管方式上,也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企望畢其功於一役,應做好打持久戰的心裡準備,從一個個小問題查起,剝絲抽繭,將監管工作做細做實,不留任何監管漏洞,並對已發現的問題及時查漏補缺,將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為徹底消除銀行市場亂象奠定紮實基礎。
監管不僅要改變形式更要講究方法。銀行監管當局掀起一輪又一輪監管浪潮固然重要,也對發現銀行市場亂象問題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過多地依賴這種運動突擊式監管、不注意平時夯實嚴監管基石,難免掛一漏萬,形成監管真空,使銀行機構不少違規違法經營行為難以被及時發現,金融風險隱患被及時消滅,其結局也將是十分嚴重的。
因而,應對目前監管方式進行改革,以平時嚴監管為主,將嚴監管置於日常監管之中,以運動突擊式監管為輔,始終對銀行機構違規違法經營行為保持高壓態度和實行零容忍態度,才不致養癰遺患,讓一些銀行機構的小問題最終釀造成大的金融風險隱患。
而且。監管當局尤其不能急於求成,而應採取穩打穩紮的監管方式,從對銀行機構宏觀政策落實、經營行為合規宏觀層面監管深入到現實業務監管轉向,賦予地方銀行監管部門組織專門力量對全國各主要銀行機構日常經營行為進行日常交叉性監管的權力,以便營造嚴監管氛圍。
監管應由表及理並全方位介入。銀行業績考核對推動銀行機構增強市場競爭意識、提高市場拓展能力、擴大銀行機構經營規模起到重要作用,但如果過分看重業績而忽視風險,或者業績考核過於嚴苛,缺乏考核科學性,只會加劇基層銀行機構的弄虛作假行為。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弄虛作假掩蓋不良貸款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在於對業績考核的過度追逐,也在於上級行制度的業績考核方式缺乏科學性。
可見,監管部門不能只管銀行日常經營業務合規的監管,更要對其考核機制及其他經營管理機制進行監管,督促商業銀行建立既能調動基層經營行的經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又能體現人性化、和諧化的科學業績考核機制,尤其是薪酬考核和分配機制更加體現出調動全員積極性的優勢,遏制收入分配差距過分懸殊傾向,避免基層行為應付考核而暗地使用欺上瞞下的手段導致經營不真實、加劇銀行經營市場亂象的現象再發生。
監管應從小事抓起以便防微杜漸。目前,銀行機構內部控制機制比較完善,只要認真落實可預防大量違規違法等金融風險案件的發生,對確保銀行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而如果不認真執行,還停留在做表現文章上,僅當成一種擺設,再好的風控機制都等於零。
因而,銀行機構未來的經營不僅在於重塑和完善各種內控機制,更在於認真落實相關制度,落實制度比制訂政策理重要。「蟻穴雖小可潰千裡長堤」,銀行經營大廈的傾覆往往都因制度執行不力的小事而釀成大錯,這是以往銀行機構大案要案反覆發生而引發局部金融風險所證明了的真理。
此次,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高管輪換制度形同虛設,行長從2002年組建至2017年長達15年沒有輪換,為其作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更給銀行最高管理層敲響了警鐘,也給監管部門敲響了警鐘;如果監管部門能在過往的時間裡經常督促浦發行總行調換成都分行管理層職位,可能就不會有今天掩蓋不良資產案的發生,這當然是「馬後炮」,但這種「馬後炮」也是用巨額損失的代價換來的,值得各方銘刻在心並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