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文/虞子期
從鯨蝨或藤壺的本身來說,也是屬於動物類生物,而它們一般是寄主在鯨類動物的表皮上,並因此得名。當然最多的就是鯨蝨,下面我們也單獨從鯨蝨來說下為何鯨鯊沒有出現類似於鯨蝨的東西。
簡單的來說是跟這些鯨蝨的一些棲息方式存在關係,並且只會依附在不同區域的「縫隙」之中,所以要說它們為何不會出現,其實從生物的特性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然綜合情況來說,鯨鯊其實也不是一種比較適合鯨蝨的生物,如果真實存在棲息的關係,肯定也不會太多,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情況,
鯨鯊為何看不到大量的鯨蝨類東西?
鯨鯊是屬於軟骨魚綱鬚鯊目海洋動物,並且身體十分的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而對於這種生物來說,體型結構看上去雖然有不同的色調,但是它的身體其實屬於「光滑型」的生物會走路去年,體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和垂直橫紋都是它身體本身的一種狀態,並沒有突出的皺紋狀態。而對於鯨蝨棲息寄主來說,它肯定是有變化的。
按照鯨蝨的分類來說,不同的鯨蝨都寄生在特定的鯨類身上,所以不同的鯨魚看到的鯨蝨也是不一樣的,而鯨蝨與鯨間的這種對應寄生關係在鬚鯨身上尤其明顯,同時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常見的寄生部位包括皮膚傷口、口腔邊緣、鼻孔、眼瞼和鰭褶等區域,有沒有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鯨蝨主要是根據一些「凸起凹陷」的位置來進行依附的。
所以這決定了它們是否能夠穩定下去,因為鯨蝨無法遊泳,通過鯨類之間的身體接觸而轉換寄主。所以如果沒有這些區域,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簡單的來說,這就是它們的生存避風港,在身體「光滑」的鯨鯊身上,根本就不會有太多的棲息區域,這是最為基本的原則。
鯨蝨的寄生生活持續終生,是地球上比較獨特的寄生物種,根據科學記載數據顯示,單頭鬚鯨身上的鯨蝨數量可達10萬隻,所以生物種群規模非常龐大,這就是大概的情況,下面我們也就了解下關於鯨鯊的一些基本情況。
鯨鯊如今分布如何?還多不多?
鯨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其實種群在如今也不多了。跟我們常說的情況一樣,主要是因為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了大量的鯨鯊出現消失,其中大量的捕殺是最為主要的原因,鯨鯊主要分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在我國各大海域不同的季節都可以看到,所以如果運氣好的話,還是可以看到它們的存在。人類也曾經在700米深的海域發現過鯨鯊,這也說明了它的分布確實很廣泛。
而鯨鯊本身來說,幾乎是沒有天敵的,最大的天敵可以說就是人了,鯨鯊的商業獵捕、販賣、輸入與輸出活動在全球可以說不少,雖然這些年來,不少國家在禁止進行捕獵,但是也有重啟捕魚的人,所以這對這些動物來說都是一種傷害,如果持續加上生態環境的影響,必然最終鯨鯊也會類似於其他生物一樣,緩慢的減弱和消失,甚至最終走向滅絕,所以這對人類來說也不是好事情。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真的會來嗎?
按照人類如今對地球生態環境,以及生物種群的影響來看,地球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還真的可能出現,所以我們需要警惕性生物滅絕的到來,畢竟生物群體的大規模減少已經是事實。在2020年我國就公布出來一種生物滅絕——長江白鱘,這也再次給人類發出了警告,生物滅絕確實出現了。
同時科學家們在9月也發布了一項研究說明,那就是最可愛的北極熊可能在本世紀末可能也會滅絕。
所以綜合情況來說,生物的滅絕可能已經出現,對人類的影響也在加大之中,只是我們感覺沒有那麼明顯。而站在生物的角度來說,生物是維持生態系統的一個基礎,一旦出現滅絕或消失,必然會導致生物群體的大規模減少,那麼人類作為頂端的食物鏈者,它們減少了,是不是也就危及到了我們生存,這都是相互的關係。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我們這裡從鯨鯊的情況,說到了如今的生物種群,也是期待大家多多保護地球的資源,生物群體只有穩定了,那麼我們地球也才會具有更好的生存空間,不然這對我們人類來說肯定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而這一切的根源都要從對生物的捕殺,棲息地的破壞等等做起,也只有人類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這是生物競爭之外的一個破壞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