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
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
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
處暑節到了,通常的處暑在農曆七月中,七月是農曆秋天的開始,在這個月,有兩個重要的節氣,立秋和處暑,有兩個重要的節日,七夕節與中元節,又有繁忙的農事,所以專門為處暑而作的詩詞相對少,但是很多初秋的詩詞裡,早已經包含了處暑。
唐朝元稹的節氣詩是值得一看的,因為在農曆作為生活重要時間劃分的古代,元稹的節氣詩是官方性質的詩歷,家喻戶曉,流傳廣泛,是居家旅遊的必備,它集中了節氣中的天候,物候,農事以及傳統知識和古典審美,在中唐和晚唐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
處暑在傳統7月中,之前有過15天的立秋。實際立秋是夏和秋的過度,天氣依然炎熱,但是到了處暑,有一個漸變的過程,處暑往往熱,但是比起之前,相對火老金柔。處暑表示著暑天將要過去。此時太陽在黃經150度,用現代氣象學的觀點來講,太陽又往南慢慢行走,當然還沒有到達赤道。從古人觀測太陽來看,太陽的高度明顯又偏南了。而且人的體感較從前舒適,因為已經到三伏的末期或者出伏,溫度不會長期在35度之上,讓人難受。
此時傳統農業和狩獵積累的經驗是,老鷹開始出行,大量捕殺鳥類,成為鷹祭。這意味著成熟的秋天到了。
「白藏」是典雅的秋天的代名詞,四季對應青陽,朱明,白藏,玄英,藏又是指秋天是貯藏收穫的季節。
元稹的這句詩的意思是,看見鷹出行,開始狩獵,漸漸感覺到秋天真的來了。
「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此時西風漸來,很少出現夏天的多雲雷暴天氣,金風送爽,天空明淨到深不可測。
葉下,可不是指樹葉的下邊。是指草木開始凋落,但是這個時候往往有風無雨,風帶走空氣中的水汽,從農業來講,是穀物享受最後的陽光,種子成熟的好日子,金秋都是風帶來的。
天高明淨,藍天深邃,天如海深,卻又明淨高遠,浩瀚無極。這個不見心,是沒有雜質,讓目光毫無障礙,飛翔無極。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
高溫高溼固然可以帶給穀物最好的成長,但是此時已經到了成熟的極致,再長下去,就腐爛了,正好,初秋的空氣明淨收溼,將果實的成熟固定,這個季節,正是收穫的好日子。
風柔柔,氣溫降低,不僅合適人,而且合適各種春秋的小草和昆蟲,它們躲過嚴寒的冬天和極熱的夏天,開始在秋天裡快樂吟唱。
「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
最終所有的美好,都會落實到人身上,那麼處暑這個節氣,夏熱漸去,五穀成熟,人的身心泰然,是可以喝一點小酒,來享受成熟的味道,是可以對著青天流雲,松風流水,來彈一曲歌聲的,當然這是,好個美好的秋天!
元稹的節氣詩實際上是非常耐讀的,雖然標註是元稹的作品,但實際元稹,是在做丞相期間,向全國發布的節氣詩,彌補日曆的不足。不但他本身就有很多農業上的實際經驗,還在於這個作品是經過了朝廷許多部門的推敲潤色,一要普通百姓都看得懂,二要集中當時的氣象農業知識,三要典雅耐讀,所以這組詩,非常有內涵,知識點多,又不枯燥,又有美感。
所以常常被人抄寫學習,旅遊外出的時候也帶在身邊,是唐朝教科書類的經典作品。
從詩詞的意境來看,」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古風盎然,意境清遠,都是不可多得的唐詩上品。
不過處暑只是秋天剛剛在體感上略有舒適的日子,這個時節,要經常防著秋老虎回頭,還要預防秋燥,微涼但是並未到涼爽,而且這個時段,佳節眾多,農事繁忙,瓜果成熟採摘收藏,所以要分外留心身體健康,既不能過勞,也不能貪涼,還要預防秋暑。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