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詩之處暑七月中:漸覺白藏深,天高不見心

2021-01-21 騰訊網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

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

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唐朝元稹《詠廿四氣詩·處暑七月中》

處暑節到了,通常的處暑在農曆七月中,七月是農曆秋天的開始,在這個月,有兩個重要的節氣,立秋和處暑,有兩個重要的節日,七夕節與中元節,又有繁忙的農事,所以專門為處暑而作的詩詞相對少,但是很多初秋的詩詞裡,早已經包含了處暑。

唐朝元稹的節氣詩是值得一看的,因為在農曆作為生活重要時間劃分的古代,元稹的節氣詩是官方性質的詩歷,家喻戶曉,流傳廣泛,是居家旅遊的必備,它集中了節氣中的天候,物候,農事以及傳統知識和古典審美,在中唐和晚唐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

處暑在傳統7月中,之前有過15天的立秋。實際立秋是夏和秋的過度,天氣依然炎熱,但是到了處暑,有一個漸變的過程,處暑往往熱,但是比起之前,相對火老金柔。處暑表示著暑天將要過去。此時太陽在黃經150度,用現代氣象學的觀點來講,太陽又往南慢慢行走,當然還沒有到達赤道。從古人觀測太陽來看,太陽的高度明顯又偏南了。而且人的體感較從前舒適,因為已經到三伏的末期或者出伏,溫度不會長期在35度之上,讓人難受。

此時傳統農業和狩獵積累的經驗是,老鷹開始出行,大量捕殺鳥類,成為鷹祭。這意味著成熟的秋天到了。

「白藏」是典雅的秋天的代名詞,四季對應青陽,朱明,白藏,玄英,藏又是指秋天是貯藏收穫的季節。

元稹的這句詩的意思是,看見鷹出行,開始狩獵,漸漸感覺到秋天真的來了。

「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此時西風漸來,很少出現夏天的多雲雷暴天氣,金風送爽,天空明淨到深不可測。

葉下,可不是指樹葉的下邊。是指草木開始凋落,但是這個時候往往有風無雨,風帶走空氣中的水汽,從農業來講,是穀物享受最後的陽光,種子成熟的好日子,金秋都是風帶來的。

天高明淨,藍天深邃,天如海深,卻又明淨高遠,浩瀚無極。這個不見心,是沒有雜質,讓目光毫無障礙,飛翔無極。

「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

高溫高溼固然可以帶給穀物最好的成長,但是此時已經到了成熟的極致,再長下去,就腐爛了,正好,初秋的空氣明淨收溼,將果實的成熟固定,這個季節,正是收穫的好日子。

風柔柔,氣溫降低,不僅合適人,而且合適各種春秋的小草和昆蟲,它們躲過嚴寒的冬天和極熱的夏天,開始在秋天裡快樂吟唱。

「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

最終所有的美好,都會落實到人身上,那麼處暑這個節氣,夏熱漸去,五穀成熟,人的身心泰然,是可以喝一點小酒,來享受成熟的味道,是可以對著青天流雲,松風流水,來彈一曲歌聲的,當然這是,好個美好的秋天!

元稹的節氣詩實際上是非常耐讀的,雖然標註是元稹的作品,但實際元稹,是在做丞相期間,向全國發布的節氣詩,彌補日曆的不足。不但他本身就有很多農業上的實際經驗,還在於這個作品是經過了朝廷許多部門的推敲潤色,一要普通百姓都看得懂,二要集中當時的氣象農業知識,三要典雅耐讀,所以這組詩,非常有內涵,知識點多,又不枯燥,又有美感。

所以常常被人抄寫學習,旅遊外出的時候也帶在身邊,是唐朝教科書類的經典作品。

從詩詞的意境來看,」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古風盎然,意境清遠,都是不可多得的唐詩上品。

不過處暑只是秋天剛剛在體感上略有舒適的日子,這個時節,要經常防著秋老虎回頭,還要預防秋燥,微涼但是並未到涼爽,而且這個時段,佳節眾多,農事繁忙,瓜果成熟採摘收藏,所以要分外留心身體健康,既不能過勞,也不能貪涼,還要預防秋暑。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書協理事王榮生書趙學敏《二十四節氣詩》之《夏至》
    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黃帝內經》主冬病夏治,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吸收陽光,多食苦菜,治療秋冬疾病。
  • 【節氣詩詞】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節氣詩詞】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物新感節移,意定覺景多。 遊魚聚亭影,鏡面散微渦。 江湖豈在遠,所欠雨一蓑。 忽看帶箭禽,三嘆無奈何。
  • 古人問天的智慧——二十四節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在高速現代化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與作用,成為日期上的附註。但「二十四節氣」申遺的成功再度喚醒了這一被日漸淡忘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 詩歌中的二十四節氣,帶你領略古人的智慧與自然之美
    2016年末, 一場清寒小雪在11月21日早上飄然而至,細雪飄落在華北大地,而這天,正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依然能準確預示天氣變化。地球在環繞太陽的運動中,由於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不同,產生了季節的變換。如果我們從北半球上方俯視就會發現:四季的重要時間節點呈逆時針分布在這個橢圓軌道上。如果將整個軌道分成24份,每經過15°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約15天。人們正是根據這些變化規律,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分」是平分,「至」為極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一年中尤為重要的四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 美哉,南信大的二十四節氣!
    …… 兩千多年前的古人觀天識萬物 總結出氣候、物候、時候的二十四節氣 下面隨小龍走進南信大的二十四節氣吧 ·立春·
  • 2020年小雪節氣的經典詩詞句子 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2020年小雪節氣的經典詩詞句子 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時間:2020-11-23 13:07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小雪節氣的經典詩詞句子 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小雪是我國二十四節氣當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小雪的節氣到來的時候,人們也會想要了解一些節氣的知識
  • 二十四節氣| 古詩文中的春分節氣
    今天是農曆戊戌年二月初五,正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到:「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在這一天太陽位於黃經0°,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同時因為我們位於北半球,所以小朋友們,今天的白天和黑夜的時間是一樣長的喲。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
  • 涵義極其複雜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形成的
    詩中描寫的是農民在芒種耕作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事實上,節氣誕生於2000多年前,在勞動人民的摸索和改進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樣。農事催生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晉哲學家楊泉在《物理論》中記載:「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曆日。」
  • 二十四節氣之溯源(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這是每一名小學生都會背誦的節氣歌。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裡,從辛勤的勞動和豐收的喜悅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文化遺產當中,「二十四節氣」堪稱一朵「奇葩」。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  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黃帝內經》主冬病夏治,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吸收陽光,多食苦菜,治療秋冬疾病。送你一首養生歌謠,幫你度過「夏熱」:「夏至心靜自然涼,晚睡早起午休躺。
  • 二十四節氣-冬至
    注意:本文中出現中文月份都代表陰曆,而阿拉伯數字的月份代表陽曆。《詠廿四氣詩 冬至十一月中》唐代:元稹(zhěn)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又稱「冬節」、「賀冬」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陽曆12月21日-23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 二十四節氣表 24節氣表圖大全
    那時候有二十四個節氣,每6個節氣是一個季節,因此大家的農事活動都是根據節氣而來的。那麼,二十四節氣表去哪找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24節氣表圖大全,一起去看看吧。24節氣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 《淮南子》與二十四節氣的創立
    二十四節氣,構成了一個天象、曆法、氣溫、降雨、降雪、物候、農事、音律、幹支等的綜合體系,成為古代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從事農業生產,順應自然規律,和諧「天人」關係的理論基礎。2、月亮運行與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同月亮的運行密切相關。月亮的運行是陰曆。
  • 關於24節氣你知道多少?趕緊積累起來吧
    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國學知識?01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