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55 歲農婦張小花(化名)就診貴州省人民醫院耳鼻喉科。二十多天來,她一直咳嗽、咳血,CT 結果卻沒有提示。
醫生探出喉鏡,在她的聲門處,看見一條尾巴橫掃而來。啥玩意?大家面面相覷。喉鏡距離太短,看不清楚。
不適者慎點大圖
氣管鏡下,可以看清楚螞蟥在聲門
那就 " 借我借我一支氣管鏡 ",把這尾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瞧清了,先是尾巴又甩頭,可不就是活螞蟥。
左邊是以前取的螞蟥,右邊是從張小花喉嚨取出的螞蟥
省醫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姚紅梅操作氣管鏡,只見一隻肥碩的螞蟥在聲門處上下蠕動,想把它取出,可不是那麼容易。
姚紅梅說,螞蟥身上長有吸盤,可以很緊密地吸附在氣管壁上,如果直接用鉗子生拉硬扯,會損傷患者的氣道,引起氣管黏膜損傷等併發症。同時,若不慎把螞蟥扯斷,吸盤還在殘留在體內,徒增二次手術。
姚紅梅解釋,螞蟥有一習性,在低溫時,會處於冬眠狀態。醫師利用冷凍探頭,對著螞蟥噴射二氧化碳氣體,使部分溫度達到零下 90 ℃,將其成功凍住,讓吸盤和氣管壁分開,再用探頭將螞蟥粘合後取出來。
這番操作,說得更形象些,姚紅梅比喻:" 大冬天,用舌頭舔鐵欄杆是什麼體驗?" 想想就有畫面感。
醫生護士齊上陣,為張小花取螞蟥
取出螞蟥後經測量,這條螞蟥體長 5 釐米,還處於生長狀態,目測像大號蝌蚪。
患者家屬對於 " 活螞蟥把喉嚨當成家 " 感到震驚。
取出來的螞蟥
其女婿表示,嶽母是黔東南自治州榕江縣人,病前在福建打工,喝過生井水," 她就是因為咳嗽才回老家,回來後就說喉嚨有異物,堵著喘不過氣,當地醫院照 CT 沒查出問題,就到省醫來查,萬萬沒想到竟然是螞蟥。"
螞蟥從何而來?
姚紅梅判斷,可能與患者喝生井水,把螞蟥蟲卵帶進氣管有關。氣管是天然的培養皿,在溫度適宜的時候把蟲卵孵化成幼蟲,吸附在她的氣管裡靠吸血寄生。
姚紅梅表示,這已經是第三次從人體喉嚨取出螞蟥,而且每次患者都有喝生水的既往史。她再次提醒,不要飲用山泉水、井水等生水,要燒開喝。
來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編輯 胡亞妮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
【來源:ZAKER貴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