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測算其他的行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都是以日地之間的距離作為單位,可以說日地距離就是我們用來測量宇宙的一把尺子。前人就是先觀測行星的相對距離,然後再以日地距離為單位去表示。如果我們沒有測量出日地之間的距離的絕對值,就不能以公裡為單位表示行星和太陽的距離。天文學家非常重視天文單位的測定,如果沒有具體的單位人們只能用比例來表示距離,比如冥王星和太陽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39倍,最近的恆星等於這距離的270000倍。但是它們的絕對距離就無法表示出來。
當初測量月地之間的距離就是兩位天文學家廢了好大的力氣,分別跑到地球的兩側測量角度利用天體幾何學準確的算出了月地距離。以兩位天文學家的所在地為三角形的底線兩端,月亮作為頂點,月地距離就成了已知兩個角和一條邊長作出三角形的數學幾何體了。角度就是月亮的視差,假設我們在月亮上看地球的視半徑對應的角度就是視差。
這個方式按理說應該也可以用來測算日地距離,但是這個方法並不適用於測量日地距離,月球就在地球的邊上它們之間的距離其實算非常短的,但是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有月地距離的400倍,所以使用幾何學測量不合適,因為觀測太陽所得的角度太小了,很小的誤差在放大400倍之後就會變成很大的錯誤。
人們修改了月地距離測量的方法,天文學家不是之間測量太陽的視差而是測量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的視差。行星距離我們進所有非常容易測量,我們已經知道了日地距離與地球和行星之間距離的比例,所以只需要求出地球和行星之間的絕對距離,其他的絕對距離也就跟著出來了。在19世紀的時候,天文學家選中了下合時的金星和衝日時的火星,測量它們和地球的距離,這兩個距離分別是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在1672年的時候卡西尼在巴黎天文臺觀測火星的視差,同時裡歇爾在南美洲開雲測量火星視差。兩者將測量數據結合起來推測出火星的視差為25秒,因為日地距離和火地距離之比為八比三,所以卡西尼推算太陽的視差為9秒。這個結論掀起非常大的轟動因為當時有名的天文學家以為太陽的視差是3分或者180秒,但是這個測量結果只有9秒,差距太大了也就是說太陽的距離比以前認為的要遠20倍,於是整個太陽系中的天體的體積和距離都擴大了。
卡西尼的測量結果是非常準確的,今天測量太陽視差得到的結果是8.8秒,兩者誤差已經非常小了。在太陽的表面看地球,地球的視直徑只有18秒。這就相當於我們在地球上將一隻足球放到三公裡以外去看,其實這麼遠的距離我們用肉眼已經看不清足球圓形的輪廓了,差不多是一個小點一樣的存在。
這個測量的結構讓人類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就連地球在太陽系中都只是一粒塵埃更何況在更加廣闊的宇宙中呢?人類怕是已經縮小到原子級別了吧。地球在行星中也是平凡的一個,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上面誕生了生命體。地球既不太接近太陽變成一個火爐也不太原理太陽變成冰凍的世界,適宜的距離和溫度讓生命出現在地球上這是地球唯一的奇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