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二仙花開富貴瓷鍾 範宇斌 攝
中新網台州1月1日電(記者 範宇斌)「鐘錶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將無形的時間流化作有形的時針循環運動,成為人類奇思巧智和知識積累的完美結晶。」1日,珈源鐘錶科普博物館館長王仁波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2020年跨越至2021年,人類進程的每分每秒,王仁波知道只有鐘錶才是忠實的見證者。
珈源鐘錶科普博物館一角 範宇斌 攝
浙江臨海商人王仁波的另一個角色是鐘錶收藏家,他歷時十餘年,收藏了千餘件、跨越三個世紀的中外古董鐘錶,涵蓋座鐘、掛鍾、臺表、懷表、手錶五大系列,見證著中外鐘錶發展歷程,構築起時間藝術長廊。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散文家朱自清曾在臨海寫下《匆匆》。而今,匆匆流逝的時間在台州府城裡有了新的定格。元旦,不少遊客走進珈源鐘錶科普博物館,透過一臺臺精美的鐘表,感受著時光匆匆。
珈源鐘錶科普博物館一角 範宇斌 攝
王仁波沒想到,當初只是為完整地展現鐘錶文化發展脈絡而陳列的一批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的報時鐘、鬧鐘、台鐘,卻備受歡迎。「從收藏角度說,這些並非名貴藏品,卻勾起了許多人的美好記憶。」
鐘錶源於中國,至清代時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珈源鐘錶科普博物館陳列著精美的古董鐘錶,並介紹與鐘錶有關的歷史人物。在互動區,幾位遊客正通過智能觸控感應與十二生肖鐘面互動;庭院中,日晷和銅壺漏刻可供觀測。
珈源鐘錶科普博物館一角 範宇斌 攝
「其中大多數的藏品皆為跨越山海而來。」王仁波指著一臺「和合二仙花開富貴瓷鍾」介紹道,瓷鍾產於1870年前後,出自西洋匠人之手,工藝精美,色彩明豔,「和合二仙」笑容可掬,栩栩如生。
「台州是中華和合文化發祥地之一,我在加拿大拍賣行上留意到這臺瓷鍾,就毫不猶豫地拍下。」王仁波說,因為瓷鍾是易碎品,他又委託一位在美國的友人接收瓷鍾後護送回國。
一台鐘,一個故事。王仁波對鐘錶之熱愛,則源於一臺家傳的五音報刻座鐘。
「德國雙箭牌,有報刻功能。上好發條,每15分鐘就會發出悠長悅耳的音樂聲,我從小就對它充滿了好奇。」王仁波說,時至今日,他仍把這臺並不名貴的座鐘當作「傳家寶」,時常細心擦拭。
2007年,在河北唐山經商的王仁波在集市上相中一塊舊懷表,爾後,逐漸迷上了古董鐘錶,開啟收藏之路。從懵懵懂懂到摸清門道,他也因機緣巧合,結識了英國僑領、古董鐘錶收藏家慶龍,通過學習鐘錶發展史,他感覺到「好像打開了新世界」。
王仁波家傳的五音報刻座鐘 王仁波 攝
「十多年來,我通過拍賣網站、海淘平臺、藝術品中介機構從海外買回了不少古董鐘錶。」王仁波說,藏品逐漸填滿了家裡的各個角落,2018年,他在上海一家博物館參觀時萌發了開博物館的念頭。
王仁波的家鄉臨海是一座千年古城,文旅融合勢頭頗佳。他與臨海市相關部門聯繫後,最終在台州府城為他的「心頭寶貝」找到了安家之所,並免費對外開放。
「起初只是覺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希望將收藏的鐘表展示給更多的人。」如今王仁波覺得,這座展館還有更多可能性。他發現,越來越多小學師生相繼組團來參觀,他們對照科學課本中《時間的測量》內容,觀察館內各類鐘表……
於是,王仁波開闢出鐘錶研學教室,針對不同年齡參觀者開設視聽課程。「以鐘錶館為陣地,能進行工匠精神、技藝傳承、時間管理乃至近代史等主題教育。」王仁波意識到,「只把藏品靜態展示,而不引導參觀者進一步了解與挖掘鐘錶文化,那就太可惜了。」
在他看來,這間民營博物館要打造為研學陣地,以多元化手段,吸引更多年輕人到這裡讀懂時間、學習歷史。願鐘聲常在,這也是一種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