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70508_485417_taonews.html
旨在向全國廣大群眾,特別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廣大青年,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繁榮科普創作,啟迪思想,開拓視野。
文章數
驥伏櫪
南宋詩人文天祥寫過一首詩:「海上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畫圖裡,千崖玉界中。」描繪了一幅美如仙境的山水風光,這裡的「仙子國」就是浙江的臨海。
臨海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非同尋常的地質奇觀,火山噴發、海水侵蝕、河流衝刷以及億萬年前掩埋下的古老化石,共同書寫了一部「無字天書」,打造了臨海國家地質公園。
雄偉百態的火山巖柱
在英國北愛爾蘭的大西洋海岸,有一段長6千米的石堤,它是由一根緊挨一根的玄武巖石柱組成的。 當地傳說,遠古時代的巨人搬來了這些石柱,所以稱之為「巨人之路」。 而在臨海連盤東部大堪頭村附近,也有這樣一片數量多達 1500萬根的石柱群,它們有的直立,有的傾斜,排列緊密。 石柱的形狀十分規則,或為六邊形,或為五邊形,或為四邊形,邊長一般為15~60釐米,仿佛人工精心雕琢一般, 當地人將它們分別命名為萬柱峰、千柱崖、柵欄壁和巨人道等。
難道它們也是巨人搬過來的嗎? 當然不是,如此壯觀的奇景絕非人力所為,而是大自然的傑作。
地質學家研究發現,此地原本是一座火山的火山口。當熾熱的熔巖從火山口噴出時,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巖漿表面會形成無數的冷凝收縮中心,巖石物質向固定的內部中心持續聚集。 結構均勻的巖漿,其收縮中心呈均勻等距離排列,而且相互之間呈等邊三角形排列,當彼此之間的裂隙裂開之後就形成了規則的六邊形石柱。結構不均勻的巖漿,則會形成不太規則的四邊形、五邊形甚至七邊形石柱。大面積的火山巖柱不僅是古老火山口存在的重要證據,同時也十分完整地向我們展示了火山地貌的原始形態。 面對這片壯觀的巖柱,你一定能感受到數千萬年前那次火山大爆發的震撼威力。
山海相連的海蝕地貌
在臨海市桃渚鎮東約8千米的海岸線上,有一個著名的海濱,名為龍灣海濱浴場。 海岸邊怪石嶙峋,海灣中間部分則是細膩的沙灘。 眺望大海,碧水藍天,山海相連,美不勝收。
這裡也是臨海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典型的流紋巖海蝕、海積地貌景觀,海蝕崖、海蝕臺地、海蝕柱、海蝕壁龕、海蝕洞穴、岸礁、島礁等隨處可見。
朱門沙、北沙和南沙都是這裡的海濱沙灘,海水的侵蝕將堅硬的巖石打碎,然後搬運至此,形成質地細膩的沙子,故有「浪淘金沙」的說法。在北沙至朱門沙這一帶的海邊礁石上,存在著古火山的熔巖流紋構造。所謂的流紋構造就是巖漿流動時,不同顏色的條紋和拉長的氣孔形成的定向排列,它真實反映了當時熔巖流動的方向。 這些礁石形態各異,很多人喜歡將其作為假山盆景的石材。海岸邊還有諸多大大小小的海蝕洞穴,它們都是海水常年衝刷侵蝕的結果,「以柔克剛」的道理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億萬年前的臨海翼龍
1986年的一天,一位農民正在山上開採石料。突然他在巖石中發現了幾塊看起來像是動物骨骼的石塊,他把這些破碎的石塊拼接在一起,驚奇地發現這竟然是一個較為完整的動物化石骨架。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沒過多久,這位農民在開採石料的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了幾具同樣的動物化石。相關專家經過仔細研究後認為,這是一種生活在晚白堊紀的翼龍新種,也是我國南方首次發現、臨海獨有的翼龍化石,最終被定名為「臨海浙江翼龍」。
翼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 1億年前到6550萬年前),身上長有翼膜,展開之後能夠飛行,是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能夠飛行的大型動物之一。「臨海浙江翼龍」的翼展達5米以上,喙細長尖銳,沒有牙齒,屬於一種以魚類或浮遊動物為食的翼龍,但它的飛行距離有限,所以只能生活在海邊或湖泊沼澤附近。通過對化石的研究,地質學家可以推測當時翼龍生活的古地理環境,這對科學研究而言意義重大。
令人陶醉的桃江十三渚
在臨海市桃渚鎮的西面約3千米處有一片水域,從上空俯瞰,這裡就好像是一片海洋,其中又散布著幾個大小不等的島嶼,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的幾片荷葉。 而身臨其境時我們才會發現,這裡竟然是一處世外桃源,人稱「桃江十三渚」。
渚,古意「小洲也」,即水中的小塊陸地。桃江十三渚原本是山前河道的衝積平原,周邊是高低起伏的山巒。 河流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道曲折迂迴,縱橫交錯,形成網狀,將平坦的土地分割成十三塊,中間是農民耕種的土地,青山、綠水、紅花相映成趣,季節不同,風光各異,一年四季美景變換,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美麗田園風光。駕一葉扁舟,便可真實地感受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畫中遊」的意境。
其實, 臨海不僅是地質資源的寶庫,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了防禦倭寇入侵,人們在緊鄰桃江十三渚的西側,修建了抗倭衛所。 後又於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修建了帶有城牆、城門、甕城的城池。 現如今,桃渚古城已成為人們研究明代海防軍事的重要古蹟。
曾有人寫了一副對聯來讚美臨海的地理風物,上聯曰:「火山巖柱,冷凝收縮,雄偉百態;流紋臺地,八千萬年白堊紀,剝蝕風化,面目全非,滄海桑田無字書。」下聯曰:「水海相連,精心耕種,錦鏽十分;桃渚古城,六百餘年朱明代,戰亂洗禮,風韻猶存,社會前進有證據。」這真可謂臨海奇特地質和歷史遺蹟的真實寫照。
loading
尊敬的用戶,您已成功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立即登錄!
立即登錄尊敬的用戶,您未能註冊「中國數字科技館」帳號,請重新註冊!
重新註冊loading
©2011-2020 版權所有:中國數字科技館
未經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複製或鏡像
京ICP備11000850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388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11號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南宋詩人文天祥寫過一首詩:「海上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畫圖裡,千崖玉界中。」描繪了一幅美如仙境的山水風光,這裡的「仙子國」就是浙江的臨海。臨海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非同尋常的地質奇觀,火山噴發、海水侵蝕、河流衝刷以及億萬年前掩埋下的古老化石,共同書寫了一部「無字天書」,打造了臨海國家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