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攝影 楊濤
建築不僅為人類提供工作和生活的場所,更承載著記錄歷史的作用。凝固的音樂、石頭上的史詩,說的都是建築的文化價值。
如何完成建築的文化表達呢?通過數十年的創作、研究,何鏡堂總結出「兩觀三性」的建築思想,即建築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築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的和諧統一。
他主持設計的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就是他「兩觀三性」理念的最好體現。
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一時間,全國各地加入抗震救災、災後重建行列。廣東東莞對口援建的就是震中映秀鎮。祖籍東莞的何鏡堂,理所當然擔起建設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的任務。
「我去陵園看了,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味道。」帶他去現場的是當時的映秀鎮鎮長,鎮長的家人也埋葬在陵園中。「所以我就想這個館不僅是為了參觀,更要考慮到當地親歷者、受難者的感受。他們是不想去看的。」
經過審慎研究,何鏡堂團隊最終將設計主題定為「從記憶到希望」——既要還原大地震的情景,也要讓生者看到希望,而希望背後的支撐是「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
好的想法,還得用好的建築語言實現。
何鏡堂首先利用當地的地域特性,把場館設計為地景式建築(建築的一部分埋在地下),把建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整個場館分三層、三個廳,從下到上分別是地震災難廳、災後重建廳和「512」警示錄。地震災難廳整層在地下,氛圍恐怖、沉重,牆面開裂的口子對準漩口中學;災後重建廳表現抗震救災歷程,代表新生,開口處對著新城;「512」警示錄回到地面,與大自然融為一天,代表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此外,觀眾在進入每個展廳之前都會通過一個通天式的院子,從下到上分別是水院、石院和樹木院子,「這樣做是給觀眾一個情感轉換的場所,通過不斷跟天空進行溝通來調節情緒。我們把它稱為空間序列。」
「一個好的建築是有情感的,是要有場所感的。」無論是牆、地面、光線、顏色的處理,都是為了營造出不同的氛圍,讓人們感受到情感,「我們希望參觀者走完所有展廳,也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希望。」
相關閱讀
「中國館之父」何鏡堂:為激蕩向前的中國而設計|70年70人·民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