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重建獲新生 汶川旅遊總攻略

2021-01-15 網易旅遊

近日,一條「汶川映秀5·12震中紀念地」爭創國家5A級景區的新聞,引發眾多網友的熱議。不管汶川爭創5A級景區是否恰當,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汶川確實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在,就跟隨編輯的腳步,走進汶川,感受地震之後,汶川在恢復重建中發生的巨變,以及那些旅遊景點吧。

網易旅遊綜合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汶川因地震而全世界知曉,2008年「5.12」的大地震給汶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百業待興,堅強的汶川人民從悲壯走向豪邁,經過四年的災後重建,汶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遊基礎得到極大提升,旅遊產品精彩紛呈。


地理環境: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並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境內有臥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為主要旅遊景點。

汶川旅遊攻略:那些非去不可的景點

水磨鎮:精品小鎮羌漢風情

地震前的水磨鎮禪壽街

舊景重現:水磨古鎮歷史悠久,是一個藏、羌、回、漢等民族的聚居地,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其有碑文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現還殘存著唐、宋兩代的道路、明代臺階和清代古樹……這裡享有「長壽之鄉」的美譽,稱老人村,後改名水磨至今。


重建新顏:被聯合國人居環境理事會評為「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的水磨鎮,在重建後自然風光秀麗,地域文化濃鬱,儼然是一個旅遊精品小鎮。震後經過廣東佛山卓有成效的對口援建,水磨鎮展現出「濱水小鎮生態新城」的秀麗景象,成功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春風閣白色蜿蜒曲折的臺階,主建築羌碉和閣樓則分別是漢族和羌族的代表。西羌匯坐落於春風閣腳下,是水磨標誌性景觀之一。西羌匯的建築立面結合了羌碉特色;碉樓碧它將現代的建築、裝飾藝術與傳統西羌文化相結合,陳列著南風古灶燒制而成的陶瓷沙盤。禪壽老街兩側分布的春風閣、大夫第、萬年臺、字庫、白塔等建築風格集中國傳統建築體系之大成,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築思想和設計理念。

映秀新城:震後場館看大師手筆

震前映秀的漩口中學

舊景重現:映秀鎮地處汶川南部,是前往九寨溝、臥龍、四姑娘山的必經之路。漩口中學是地震後唯一得到較為完整保存的大型遺址,也是中央周年祭奠儀式會場。漩口中學是震前映秀的標誌性建築,然而在5·12地震中化為一片廢墟。震後還形成了很多典型的地質建築形態,如傾覆、端頭垮塌、扭曲垮塌、十字裂紋、底樓沉降、顛裂、斷裂倒塌、平行錯位、疊塌、底部錯裂、撕裂垮塌和側傾等。


天崩石是當時地震留下的一個典型奇觀。「5·12」大地震的瞬間,山坡上許多石頭震滑下來,有的滑在山腳,有的翻過公路滾進岷江。天崩巨石是其中一塊,整塊石長10米、高8米、寬3米,重一百多噸,從對面山崖轟然崩裂,如刀劍般深深倒插在江邊。巨石向著岷江峽口,面朝前方約1公裡處的牛圈溝震源點,成為天然的碑石。


重建新顏:映秀新城有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驛站老街和汶川古道,以及獨具特色的藏家新居。

國內外著名建築大師參與設計的新建築成為映秀新城的一大看點,這裡有國家大劇院設計者保羅·安德魯參與設計的抗震減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參與設計的河口紀念廣場、文化活動中心;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參與設計的地震紀念館及陵園。而映秀小學與映秀幼兒園由工程抗震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錫元團隊負責設計。地震紀念館的設計標準為抗震設防烈度8度。是展示地震災害、搶險救災、災後重建、人與自然、抗震技術等內容的教育基地。目前,這些建築已基本完工。

映秀還將運用虛擬技術、網絡等數位化手段,建成全國首座數位化「5•12」抗震救災紀念館,其他包括牛圈溝震源點、地震壁畫、堰塞湖、漩口中學、天崩石、白花大橋遺蹟、減災防災、抗震建築科技等系列景點,映秀作為震中紀念地將會成為世界地震遺址名鎮。

三江鄉:水鄉藏寨玩漂流


舊景重現:三江鄉位於汶川縣西南部,地處岷江支流,壽江上遊,山清水秀,擁有國寶大熊貓和活化石珙桐樹等動植物資源。三江生態風景區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有藏、羌民俗文化,茶馬古道歷史文化。景區是汶川縣最早開發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汶川特大地震給景區造成巨大破壞,屬極重災區之一。


重建新顏:在惠州市的援建下,三江建成功能齊全、風景優美的藏家旅遊集鎮,目前已通過國家AAAA景區評審。如今,景區的旅遊項目全部恢復,包括森林小火車、騎馬、篝火晚會、野戰、穿越、野營等。目前,「三江水鄉藏寨」是三江鄉藏家旅遊集鎮新品牌,以三江鄉獨特的自然水系、水景為背景,建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水鄉藏寨,包括景區標誌大門、藏家風情園、文化廣場、明月湖、明月亭、藏族民俗文化小品、購物長廊、藏家樂群等。


三江生態旅遊開發區根據河谷的形態自上而下分為景觀河段、漂流河段、亞高山生態景觀河段三段。景觀河段的植被變化明顯,河道蜿蜒曲折,河床多巨巖怪石,主要景點有刀關石、洞天飛珠瀑布、鴛鴦瀑布、百丈瀑布、青蛙石三景,磐石道園林,雪花塘跌水。漂流項目經過重新清理、規劃後,相比以前漂流更加安全。兩岸生長著碧綠如茵的草類和高80~100米造型美觀的鳳尾蕨。谷坡最發達的是野核桃林。而雞心包至龍池溝段是亞高山生態景觀河,其中「樹中樹」及「獨木成林」景觀令人讚嘆不已。

臥龍自然保護區:國寶之鄉重見陽光


舊景重現:臥龍自然保護區地理條件獨特、地貌類型複雜,風景秀麗、景觀多樣、氣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險、峻、奇、秀於一體,還有濃鬱的藏、羌民族文化。區內建有相當規模的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國家保護動物繁殖場;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有國內迄今為止以單一生物物種為主建立的博物館的大熊貓博物館。


臥龍自然保護區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享譽中外,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區內共分布著100多隻大熊貓,約佔全國總數的10%。是我國乃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野生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和全球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


重建新顏:因為「熊貓王國」的特殊性,臥龍保護區享受到了特別待遇,由廣東和香港一起援建。新的研究中心選址臥龍保護區的耿達鄉神樹坪區域,預計投資近3億元。新研究中心建成後,將承擔起大熊貓飼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和野生動物公眾教育三大功能。新研究中心設計有飼養圈舍30套,繁殖圈舍20套,科研試驗室1座,獸醫院1座和大熊貓保護培訓與環境教育中心1個。中心還配有小型野化培訓場10個、中型野化培訓場10個和大型野化培訓場3個。


草坡是臥龍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自然旅遊資源種類多,品質高。 藏羌風情濃鬱,原始森林面積廣闊,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適溫針葉林等植被;有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牛羚、小熊貓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有水質好的熱水溫泉,高山體能訓練基地等旅遊項目。

大禹文化旅遊區:民族文化煥發光彩


舊景重現:大禹文化旅遊區屬阿壩州汶川縣北部、岷江上遊流域,處於縱貫岷山的大九寨國際旅遊精品線西環線上,串聯了都江堰、青城山,大熊貓棲息地,黃龍、九寨四大世界遺產,是我國乃至世界上高品位旅遊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四川最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精品旅遊線路。


重建新顏:大禹文化旅遊區以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為核心主題,由蘿蔔寨、布瓦寨、羌峰寨、威州鎮、綿虒鎮和龍溪羌人谷構成大禹文化旅遊區的有機整體。景區內生態環境卓越,山水相依,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璀璨奪目,民族風情古樸動人、繽紛絢爛。


這裡有雲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遺都蘿蔔寨,有羌族地區現存唯一的黃土夯築雕群,有保留最完整的地震遺址鐘樓,有體現重建精神的大禹銅像和團結住,有援建代表建築博物館和體育館,有民族團結象徵鍋莊廣場,有民族文化體驗區西羌文化街,還有科學重建代表避災廣場和三國文化姜維城。

汶川美食推薦:

水磨豆花

汶川美食非常具有特殊。在縣城內有特殊的洋芋餈粑、藏餐等,還有汶川特殊的岷江漁。 在水磨的餐飲美食主要是各類名特小吃、傳統菜品、地方土菜、特色工藝菜品、環保綠色野菜等。如:水磨豆花、老臘肉、竹筍、蕨菜、山珍野菌、土雞燉白果、九大碗和壩壩宴流水席等。 在綿虒豆腐美食一條街上,豆腐宴席讓遊客回味無窮。 在三江景區,你可以感受虹鱒魚生魚片的鮮美,野生竹筍的爽口,三江老臘肉的肥而不膩,三江土雞蛋的生態。

櫻桃

櫻桃:櫻桃是「水果中的鑽石」,在綿虒鎮三關廟的櫻桃園裡,紅紅的果子早已掛滿枝頭,在微風中輕輕搖擺。汶川櫻桃比別處的都甜,據說可與世界優質櫻桃產區——美國西部地區和加拿大大西南地區的相媲美,因為四年前的那場災難,汶川人又把櫻桃稱為「感恩果」。


三江土臘肉

三江土臘肉:作為地震後興起的一個產業,三江土臘肉帶動了當地老百姓的產業。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鹽等材料,醃入缸中。2~5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幹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燻幹而成。

人參果飯

人參果飯:人參果飯被藏族同胞視為一種吉祥的食物,他們逢年過節首先就要進食這種食物。它的做法是:首先把人參果煮熟,然後把米飯舀進碗裡,飯上面舀上煮熟的人參果,撒上白糖,最後淋上一點滾燙的酥油汁就成了。

血腸:血腸是藏族食譜中的上等食物,貴客臨門,能以血腸待之,那是主人的榮耀。血腸是由腸衣、血汁、香料及犛牛肉(或豬肉)製作而成,營養豐富,美味可口。


酸菜面塊

酸菜面塊:酸菜面塊是一種特色很濃的藏族傳統晚餐。其主要原料是酸菜,酸菜的製作方法很簡單:把菜葉煮到快熟時,取出冷卻,然後裝入罈子或木桶裡,密封好放在陰涼處,一星期左右就成了。製作麵湯時首先加酸菜,其次加本地陰乾的臘肉或新鮮犛牛肉,再加進土豆,面塊和鹽、蔥等煮熟,香噴噴的酸菜面塊便做出來了。到藏胞家做客,主人一般都會請你吃酸菜面塊。


玉米攪團

玉米攪團:玉米攪團是汶川人最會做且味道也做得最香口的一款地方特色小食。將清水在鍋內燒開後,逐量撒入磨細的當年新鮮金黃玉米面粉,加粉的同時邊用粗竹筷攪拌,此時灶中火要猛,攪成糊狀後蒙蓋一層新鮮潔淨的當地芭蕉葉,再蓋蓋文火蒸20來分鐘,用大碗盛起即可食用。攪團關鍵是一邊往開水裡灑玉米面,一面用竹筷順著一個方向攪,蒸熟之後盛出來放涼,一般和些酸油菜湯就著吃。金黃的玉米糊放到碧綠的酸油菜湯裡浸泡,透著芭蕉葉清香, 麻辣酸香,味道適口,老少皆宜。

汶川旅遊住宿:

汶川縣隨著旅遊經濟的不斷發展,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汶川縣的旅遊接待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賓館主要分布於汶川縣城、水磨古鎮景區和三江景區,價格實惠。全縣擁有各類賓館和農家樂100多家,可提供床位11000張。三星級賓館1家,三星級以下小酒店星羅棋布;五星級農家樂2家、四星級農家樂4家。

潘達爾森林大酒店

長途車站對面的順江旅館比較便宜,單間20元/間,雙人間10元/人,有電視。沒有電視的雙人間10元/間,三人間15元/間。另外還有吉興旅館、運通賓館的價格都比較便宜,林業賓館是經營時間較長的賓館,價格也不貴。

新國旅大酒店

新國旅大酒店,座落在具有悠久古羌文化的禹王之鄉、秀美壯麗的滔滔岷江河畔,位於阿壩州汶川縣威州鎮(汶川縣縣城所在地),是從九環線西線前往世界自然遺產地九寨溝、黃龍風景名勝區以及川西北黃河大草原的必經之地。

汶川旅遊交通:

汶川縣是通往阿壩州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213線貫穿整個汶川縣,是前往九寨、黃龍、大草原等地的必經之路,陸路交通很便利。城區距都江堰市77公裡,距省會成都市130多公裡。正在建設的都汶高速公路已經完成都江堰至映秀段,映秀至汶川縣城段預計將在2011年年底建成通車。

汶川公路客運也很發達,往來省內外各地都很方便。成都市茶店子客運站和都江堰市客運站每天都有發往汶川的班車,前往阿壩州各地的班車也都會途徑汶川。

三江景區

三江距成都95公裡,距都江堰48公裡,都江堰每天都有到三江的班車。即將建設的三江至崇州的旅遊環線將會處境旅遊交通的便利。

水磨古鎮

水磨距汶川縣城82公裡,距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都江堰約30公裡,離震中映秀不足10公裡,距成都約70公裡處於成都1.5小時經濟圈內;將來青水公路(青城山至水磨)開通後,只需十幾分鐘便可抵達都江堰。

建議行程

東南環線:成都—映秀—水磨—三江—都江堰—成都

九環線:成都—映秀—大禹文化旅遊區—中國羌城威州—茂縣—松潘—九寨溝—綿陽—成都

內環線:成都—映秀—大禹文化旅遊區—中國羌城威州—茂縣—黑水—若爾蓋—紅原—理縣—汶川—成都

西環線:成都—汶川—理縣—紅原—阿壩—壤塘—金川—丹巴—小金—馬爾康—理縣—汶川—成都


汶川兩日遊參考行程

D1

一早抵達汶川縣城後,先去參觀汶川博物館,館內展示了援建成果,還有「5·12」大地震後一些單親母親的羌繡作品。下午參觀西羌文化街。西羌文化街今年「五一」剛開市,一間間獨具特色的飾品店、羌繡製品店、羌族服裝店在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成為八方遊客觀光、購物的好去處。之後前往綿虒鎮三關廟櫻桃園,體驗採摘樂趣。夜宿映秀鎮水磨鄉古街。古街客棧每晚100元。

D2

上午不妨將水磨古街仔細走訪一遍。古街疑似雲南麗江,中國結、燈籠、牌坊、古樸的商鋪串連起街道兩邊的木質小樓,所不同的是,這裡的房屋極具羌族建築特色。古香古色的街道裡,古街人家做著各式小生意,有服裝店、茶館、咖啡館、理髮店等。

這裡曾是有著「小江南」之稱的山水桃源地,「5·12」大地震使得千年古街家園不在,一批歷史遺址幾乎「灰飛煙滅」。經過兩年的大規模重建,這座羌族古鎮已經「復活」,並新生為一個既有歷史底蘊、文化魅力,又有舒適生活環境的美麗家園。

下午前往映秀,感受大地震帶來的巨大災難,漩口中學遺址、天崩石、牛圈溝震源點等都給人帶來視覺震撼。

娛樂玩耍:


汶川縣是羌民族的聚居地,這裡神秘的宗教儀式、優美的羌族歌舞,充分展示了羌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在汶川供遊客選擇的娛樂項目非常豐富,汶川縣城和旅遊景區都有KTV、酒吧、茶樓,在三江景區晚上還會有藏羌歌舞晚會。在羌族特定的節慶裡,還可以融入其中,其樂無邊。

水磨羌城傳統工藝區展示傳統民間工藝,如織布、造紙、羌繡、十字繡、水車坊豆腐製作等。

休閒娛樂區設置有茶樓茶舍、酒水吧、咖啡廳、KTV、電玩、會所(SPA、浴足、保健等)、養生館等。如:禪之韻咖啡屋、兄弟茶莊、水木年華酒吧、爾瑪屋酒吧等。

篝火晚會

文化觀賞區:川劇表演、歌舞表演、皮影戲、藏羌民族藝術表演、傳統民間工藝展示等。

多種娛樂參與項目充分與遊客進行「親密接觸」,使遊客獲得最深入、最廣泛、最豐富的體驗之旅。

相關焦點

  • 災後重建與發展振興的四川答卷——汶川特大地震災區10年重建發展...
    經過10年發展,災區基礎設施根本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結構優化、民生保障持續加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層黨建不斷夯實,災區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書寫了從災難走向新生、從恢復重建走向發展振興的壯麗篇章。  10年滄桑巨變,印證中國力量。
  • 汶川地震十周年:香港民間慈善機構助災民「重建心靈」
    新華社香港5月10日電(記者郜婕 張雅詩)走進香港災後心理輔導協會位於新界葵湧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牆上橙色展板上羅列的一連串數字:這家慈善機構10年來參與過全球多場地震和其他災害的災後心理援助工作,僅向汶川地震災區就派出義工51隊、共約380人次。
  • 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因512大地震全城重建,現在是5A級景區
    北川,因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很多人知道了這個地方,全名是北川羌族自治縣,屬於四川綿陽市,也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和藏、漢、回等十幾個民族在北川繁衍生息了幾千年,傳承著淳樸厚重的民族文化。
  • 臺灣同胞走進四川 見證汶川地震10年災後重建發展新成就
    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理事長王端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告訴記者,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在地震發生後立即派人趕赴災區,從震後第三天開始至今,先後有數萬人次在一線賑災和援建,在四川投入3億多元人民幣援建了14所學校、幼兒園和民居項目,這些項目都體現了濃鬱的臺灣特色、慈濟風格、人文關懷。
  • 汶川地震倖存者:因公益重建的人生
    這位愛笑的老師時常這樣鼓勵自己,這句樸實的話來自十年前一位陌生人的書信,那時候年幼的董翠霞正在汶川災後的康復醫院中,經歷著她的至暗時刻。即使已經過去了十年,董翠霞仍清楚地記得那個改變了很多人命運的下午。2008年,董翠霞還是四川青川縣木魚中學的一名初三學生。5月12日中午,離叫醒學生午睡的鈴聲響起還剩幾分鐘,一陣來自地底的猛烈震動,驚醒了所有人。
  • 512汶川地震2年後,我來到四川,見證悲痛後的震後重建
    文 | 張宜霞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芮氏8.0級大地震。一時間,全國人民籠罩在悲痛、悲傷之中。在最短的時間內,舉國上下捐款捐物,共產黨員繳納特殊黨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四川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重建,兩年以後,一個嶄新的汶川站了起來。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那些地震遺址 依然震撼震驚心碎
    映秀鎮,阿壩州南大門,距成都78km,是進出九寨溝、臥龍、四姑娘山的必經之地,也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鎮的路口,矗立著一塊寫著「5.12震中映秀」幾個大字的巨大石頭,幾個大字格外醒目。這塊巨石是地震時山體崩裂滾下來的,如今成為震中映秀的標誌性路牌。 十年前,地震幾乎將映秀鎮夷為平地,總人口1.2萬的映秀鎮共有6000餘人遇難。
  •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臺灣同胞四川行」嘉賓走進綿陽北川
    臺灣嘉賓一行在北川參訪    5月12日,參加「『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活動的臺灣同胞代表走進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共同見證震後十年來北川災後重建和發展振興成就。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廣大臺灣同胞感同身受,踴躍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四川全省共接受臺灣社會各界捐款超過13億多元人民幣,捐建災後重建項目189個,其中捐建綿陽災後重建項目25個。廣大臺灣同胞與四川人民心手相連、共克時艱,有力支持了災區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將集成汶川震區10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和航空觀測數據,結合地面調查數據和社會經濟等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源,通過地球大數據分析手段,認知震區災害鏈效應與潛在災情、長時序自然生態的恢復過程、城鎮災後重建的進展成效,在客觀展示地震發生10年後汶川地區重建巨變的同時,為震區重建、生態恢復工作的科學實施提供決策信息支持。
  • 地震局正部署連續GPS觀測站 進一步把握震後地殼運動狀態
    測繪局、地震局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介紹汶川地震對地震周邊地區及青藏板塊地形的影響。    陰朝民:汶川地震以後,中國地震局和國家測繪局組織了200餘人的觀測隊趕赴災區,冒著餘震和次生災害的危險,歷時一個多月,對震區已有的監測點進行了複測,獲得了第一手的觀測資料。通過兩局測繪人員、分析人員夜以繼日的分析論證獲取了此次結論,此次結果對後續工作有重要意義。    一是明確了結論。
  • 港澳臺地區援助汶川地震災區回顧
    10年來,不論是震後救援還是災後援建,港澳臺同胞的身影和援助一直與受災地區的民眾同在。他們用一筆筆捐款,一個個援建項目,一次次回訪,詮釋著血濃於水的真摯情感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  香港援建記:8年投入100億港元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臥龍小學的建築遭受重創。
  • 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原標題: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監測結果發布: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 有潛在風險近日,中科院地球大數據專項發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情況。遙感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也取得很大進展。
  • 那年去九寨溝旅遊路過汶川,今天地震過去12年了
    十二年前的512下午14時28分,一場曠世罕見的大地震降臨四川汶川,傾刻間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整個汶川幾被夷為平地,十萬人喪失生命,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美麗的汶川,頓時成了人間地獄…,悲哉汶川,悲哉四川,與此同時,一場曠世大救援也隨即展開。
  • 中科院遙感監測圖集出版 見證汶川地震等災後重建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9日發布消息說,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前夕,該所王世新研究員領銜主編的《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重建遙感監測圖集》已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出版,5月初開始發行。
  • 國新辦就四川汶川地震及災損評估情況舉行發布會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為了更好地調、評估汶川地震的原因、規律和趨勢,為今後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意見,制定災後重建規劃提供科學根據,國家成立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今天我們特地請來了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史培軍先生、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董樹文先生和其他6位專家一起出席發布會,向大家介紹他們工作的情況,介紹四川汶川地震及其災損評估的有關情況。
  •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林鄭月娥:給香港援助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打滿分 2016-05-12 14:24:43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成都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非常滿意香港援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工作。  林鄭月娥率領80人的代表團於10日至12日在四川展開訪問,考察在川港資企業發展現狀及香港援建項目情況等。林鄭月娥一行先後出席了香港援建四川省道303線映秀至臥龍公路災後恢復重建工程貫通儀式、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神樹坪基地「中華大熊貓苑」開園儀式。
  • 汶川地震12周年 劉德華當年捐款5000萬 而周杰倫被污衊只捐款5萬
    汶川地震周杰倫只捐款5萬元,說自己不是中國人,你真的信了嗎?不知不覺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12周年,歲月抹去滿目瘡痍,抹不去疼痛記憶,我們緬懷生命的逝去,也銘記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災難面前的大愛無疆、震後重建的守望相助。
  • 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大愛文化
    在北川「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大愛文化 發布時間:2020-02-01 23:14:21      來源:貴州網   時有朋友問,來四川旅遊去哪裡
  • 測繪局、地震局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
    [2008-09-03 14:11:29]         [李維森]根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為準確掌握地震對震區及周邊地區和青藏板塊地形變化的影響,準確掌握地震對國家測繪基準基礎設施、國家地震基礎設施造成的影響,為災後恢復重建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於2008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共同組織實施了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與分析工作。
  • 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 感恩的種子已在這片土地上開花
    新華社發  在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學遺址的外牆上,懸掛著一首當地羌族人民震後創作的詩歌《多謝了》——  美麗的格桑花是我感恩的心,飄動的五彩雲是我發出的信。汶川多謝有恩的人,多謝月亮一樣善良的人,多謝太陽一樣真誠的人……  災後重建的映秀小學,每個班級教室的外牆上都「長」著一棵寫滿孩子們感恩之詞的「感恩樹」:二年級三班的馬嘉怡感恩「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馬文博感恩「深圳證券界重建映秀小學,讓我們有學上」;楊以晨則寫道:「我長大了想當軍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