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神王奧丁的肩膀上有兩隻烏鴉,一隻名叫「思維」,一隻名叫「意識」,它們每天飛出去為他刺探人間的情報,充當他的偵探。如果沒有這兩隻烏鴉的支持,奧丁不過是個帶點神力的獨眼戰神。
雖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但它無形中揭示了一個道理:人類並不是自然界中唯一擁有智慧的動物,動物聰明起來,連人類都目瞪口呆。
會動腦的蜜蜂
人們讚美蜜蜂的勤勞,但並不覺得蜜蜂有多聰明,甚至認為它們跟只會執行程序的機器人沒什麼兩樣——只知幹活,不會動腦。以前,人們認為只有大塊頭的動物才會動腦筋,但現在,蜜蜂開始為自己代言:小身板也可以有大智慧!
蜜蜂會簡單地數數,會「認臉」。用幾滴糖水作為獎勵,或者用幾滴泛著苦味的藥水作為懲罰,就可以訓練蜜蜂又快又準地區分兩種不同的顏色。蜜蜂還會模仿:通過觀察經驗豐富的採蜜「老前輩」的路線,自己很快就依葫蘆畫瓢地在花叢中抄起了近道。
機智的烏鴉
烏鴉的嘴臉並不招人喜歡,但這不能掩蓋它們智商很高的事實。烏鴉一直成群結隊住在一起,直到找到伴侶,才一對一對地離開大家庭,過起相對固定的夫妻生活。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參照這一「習俗」,將每對烏鴉夫妻分別隔離飼養。烏鴉居然能夠記住它們群居生活時的老朋友,而且能辨認出老朋友的聲音。給它們播放老朋友的叫聲的錄音,它們會回應;播放不認識的其他烏鴉的叫聲,它們就像什麼都沒聽到一樣,冷漠得很。
面對陌生烏鴉的叫聲,它們會做何反應呢?烏鴉聽到了研究人員精心收集的叫聲,這些叫聲來自於與它們只有點頭之交的陌生烏鴉。研究人員耍了個小花招,他們故意打亂了叫聲所代表的社會階層。比如,2號烏鴉剛剛成為3號烏鴉的手下敗將,但研究人員偏偏把2號烏鴉投降的聲音放在3號烏鴉趾高氣揚的叫聲之後,結果聽到錄音的烏鴉馬上就不耐煩了——因為它們一下子就聽出3號烏鴉才是現在的統治者,誰還要聽2號烏鴉的叫聲呢?
別低估了爬行動物
猩猩和海豚的聰明才智早已聞名於世,但說起烏龜之類的爬行動物,恐怕怎麼看怎麼都不像一個機靈鬼。不過,動物不可貌相,爬行動物雖然動作遲緩,看起來十分笨拙,其實它們也有聰明過人之處。
就拿紅腿陸龜來說吧。當訓練紅腿陸龜用喙去擊打觸控螢幕上的藍點之後,再將它們放在運動場上,它們會直接奔著與觸控螢幕上的藍點模樣相似的一個藍碗衝過去——這般活學活用,實在讓人嘆為觀止。事實上,紅腿陸龜對觸控螢幕的操作比狗還熟練呢!
爬行動物的智力更多地取決於它們的社交習慣,與所處的環境關係不大。所以,群居動物可能擁有不可低估的智力。
如果動物都聰明伶俐,我們的天賦在哪裡呢?
看到這麼多動物擁有聰明才智,有些人開始惴惴不安。人們總以為自己與其他動物有天壤之別,每當發現有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會思考、會用語言交流,總有人不服氣地把「智力」的門檻一再往上提。
但智力的門檻究竟在哪兒呢?聰明的動物各有各的聰明,智力也不可能有一個簡單又統一的定義,因為,所有動物在面臨生存危機時都出奇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