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科學家認為人類存在的意義就是存在本身,將人類種族的基因延續下去,讓人們能夠繼續生存,這就是人類存在的意義。
這個意義顯然太過於蒼白,如果說人類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活著,那豈不是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人類的生產力早就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食物早就不再是人類生存的困境,就連農業都被歸為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當中佔比極低。
人類必定有更為高尚,更為偉大的存在意義。其實從人類誕生之初,人類就在不斷的探索,人類從東非大峽谷走出擴散到全球,沒有這種探索,就不會有現代的人類文明。或許人類的意義正是無窮無盡的探索。曾經我國在探索太空時,出現了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這是什麼事呢?
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在上到太空的時候,曾經聽到太空艙外面似乎有「敲門」聲,這件詭異的事情被說出來後,立即產生了無數的猜想。
一、中國探索太空的開始,以及奇異的太空「敲門」聲
如果我們遵循印度人的思想,那麼要說中國人探索太空最早的歷史,那肯定就不是那個用火箭把自己送上天空的萬戶,也不會是那些夜觀星象的天文學家,佔卜師。
有人會好奇這些都不是,那中國人探索太空最早的歷史究竟是什麼呢?從印度人的觀點出發,中國人探索太空最早的歷史應當是夸父追日的傳說。
在神話傳說當中,盤古從一片黑暗混沌當中醒來,於是他隨手便抓起身邊的一把斧子,劈開了眼前一個球形的物體。隨著這個物體被劈開,光便緩緩的出現了,盤古看見這個球體當中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這就是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又繼續在其創造的那個小天地當中探索。他看見了在天上掛著的那個小小的太陽,不服輸的盤古竟然開始與太陽賽跑,想要追逐太陽的腳步,將其永遠的留在身邊,不讓黑暗將自己包裹。
最終,盤古由於勞累饑渴過度倒地身亡,其軀體化為了大地,一片膏澤大地,哺育了數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這難道不是中國探索太空的開始嗎?
玩笑歸玩笑,事情還是說回正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東方紅,東方紅在地球的上空盤旋,給予了當時中國人極大的民族自豪感。
隨著美蘇太空爭霸的開始,載人航天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科技著力的目標。尤裡加加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見證浩瀚無窮宇宙的人類。
尤裡加加林之後,美國人同樣不甘示弱,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這極大地刺激了我國探索太空的熱情,美國人已經可以登錄月球,如果要在太空當中競爭的話,中國實際上已經落後了國際很遠很遠。
在前幾個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中,西方國家劃定勢力範圍靠的就是先到先得,插上他們國家的國旗就意味某一片土地歸屬於某個國家。
雖然現代社會不會這麼野蠻,但是美國這樣的先進國家依然可以靠著自身的優勢先期使用優質的太空資源,比如太空軌道。比較好的太空軌道早就已經被美國人佔據了,我國如果再不追趕,將來能不能讓衛星衝出地球,恐怕都是一個問題。
既然中國人自古便有探索太空的情懷,在世界科技發展潮流之下,中國同樣不能落後於時代和潮流。在我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之下,我國終於發射了航空火箭將中國人帶上了太空,從此中國便開始了載人航天的歷程。這個歷程發展起來並不容易,依靠著我國的科學家艱苦的努力,終於有了一點成果。
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就是楊利偉,當楊利偉從太空回到地面,所有的鮮花和掌聲就只為他一人而存在。其實在他光鮮的背後,有著人們難以了解的困難與痛苦。
通過航天員的選拔已經十分不容易,不僅身體素質要好,而且對於各種科學儀器工作原理也必須十分精通。更為關鍵的是楊利偉去到太空時只有他一個人,在太空當中遇見的所有事情,他都必須獨自解決。
人類生來便是群居動物,廣袤無垠的太空只會讓人類感覺深深的孤獨。在這孤獨之外,楊利偉還要面對著太空當中可能出現的未知事物,他的任務就是探索太空,將一切信息帶回中國,幫助地面上的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太空的環境,楊利偉是中國航天第一人,但絕對不是最後一人,他是千千萬萬航天人的先鋒。
曾經在一個媒體當中楊利偉披露到,他在太空的時候,曾經聽到過一陣十分詭異的「敲門」聲。當這個消息被披露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進行了猜想,那麼真相究竟如何呢?
楊利偉道出這個故事之後的17年答案才被揭開,其實那並不是什麼「敲門」聲,相反,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會造成安全事故。
二、 「敲門」聲的來源,17年後答案被揭開
廣袤無垠的太空究竟會有什麼存在,誰都不能肯定,就算是在地球上,還有不少人相信UFO的存在。如果是上到太空,就算說是有外星人,想必也會有很多人相信。至少現在就有不少機構在致力於證明UFO或者外星人的存在。
楊利偉拋出這個故事,但卻沒有給出解答,一時之間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想,有人認為可能真的是有外星人在敲打太空艙的外殼,有人則認為可能是小碎片與太空艙的碰撞。
最終答案揭曉,科學家們告訴公眾,其實這些猜想都不對,太空艙之所以會有那樣奇異的敲門聲,主要是由於壓力。
雖然科學家們早就已經通過之前的實驗數據,知道了太空艙內部與太空艙外部會存在巨大的壓力差,同時也儘可能的使用一些抗壓材料建造太空艙。然而,理論情況與真實情況畢竟會有一些出入。
真實情況就是楊利偉的太空艙進入到太空之後,由於巨大的壓力差的存在,飛船內部的結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楊利偉口中所說的「敲門」聲,其實並不是敲門,而是太空艙內部結構擠壓的聲音。
在聽見這樣一個敲門聲之後,楊利偉立即便做出了應對,他猜出來極有可能是太空艙的結構無法再支持太空艙在太空當中遨遊,如果再繼續流停留在太空的話,極有可能會發生解體的情況。
太空艙在空中解體,這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一旦解體就意味著所有中國科學家作出的努力通通白費,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最起碼要擱置10年以上,這對中國科技的發展無疑是重大的打擊。
為此,幸虧楊利偉當時機智,迅速做出反應,他決定返航,最終他順利的回到了地面,成為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第一人。鮮花和掌聲都被他納入懷中,那一段危險的經歷他也不再願意提起。
太空事故在多個國家都曾經發生過,1970年時美國的阿波羅13號太空梭在升空的時候發生了事故,飛船在空中發生爆炸,直接解體,飛船升空不久,便墜落到了大海之中。太空梭上的三名太空人死裡逃生。
這件事故發生之後,美國就對太空梭的使用進行過一番討論,之後逐漸淘汰掉了太空梭。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有美國人的經驗在前,也算是幫助中國人少走了彎路,要是像美國人那樣使用太空梭,之後的維修,檢查等等都是巨大的支出,倒還不如使用航空火箭來的簡單,低成本。
我們現在去看各國的航天事業,幾乎很少在使用太空梭作為載體,主要就是由於太空梭極有可能會出現問題,雖然它可以多次利用,每一次利用就會使得成本降到一個更低的層次。
但問題是多次利用將會造成整個太空梭內部的系統不穩定,誰都無法確定飛船會不會在下一次升空的時候爆炸。因此大部分的國家都放棄了太空梭這一載體。
總結
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整個種群的奮鬥與努力,楊利偉成功的上到太空又成功的回來,其背後正是無數中國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奮鬥。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整個中國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享受著現代生活的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先輩們曾經做出過的努力,如果沒有他們,就絕對不會有今天的中國,也不會有明天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