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型高效油水分離新材料--超疏水/超親油性微膠囊

2020-12-18 石墨烯聯盟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楊晶磊教授團隊報導了一種耐久型高效油水分離的微膠囊,可以有效地提升分散油及乳化油中分離效率。該研究成果以「Robust Microcapsules with Durable Superhydrophobicity and Superoleophilicity for Efficient Oil–Water Separation」為題,以封面文章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 and Interfaces》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生羅文君,通訊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楊晶磊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電子科技大學向勇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增加了溢油排放的事故,嚴重威脅了海洋生態環境及人類生活健康。科學家們從生物界獲得靈感,對超疏水性的功能材料在研究油水分離領域的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數研究人員將超疏水的潤溼機理歸因於表面呈現的納米/微米級粗糙結構及其表面化學性質,此外,超疏水表面通常伴隨超親油特性,故可以依靠超疏水/超親油的油水分離材料可以將油相吸收至材料中,而水被排斥與材料外。近年來,基於此表面浸潤性的氣凝膠,海綿等材料相繼開發,並用於分離分散油,但在油水乳化品回收效率和材料耐用性等方面存在缺點而限制實際應用。

近期,香港科技大學楊晶磊教授團隊研發出一種創新型油水分離的聚(脲-醛)微膠囊,這些微膠囊能夠巧妙地藉助其表面獨特微納米結構及持久的超疏水/超親油性質去捕捉吸附水中的微小油滴,可以有效地提升分散油及油水乳化液中分離效率,值得一提的是,新研發的微膠囊表面通過溶膠-凝膠法改性而具有獨特的化學組成,並具備出色的抗紫外線老化和耐溶劑性,進而保證此材料優異的可重複使用性和長期存儲穩定性。這種微膠囊為開發新型的油水分離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應用於含油工業廢水的處理和油輪漏油汙染海水的淨化等領域。

此研究方案首先將具有高反應活性,易揮發,疏水性的液態化合物作為芯材,在水包油體系中通過原位聚合製備超疏水型微膠囊。據現有研究可知,在製備聚(脲-醛)微膠囊時易於發生聚(脲--醛)納米粒子的團聚,進而導致微膠囊表面粗糙多孔。一般而言,為得到表面光滑的微膠囊,該團聚過程被作為負面因素考慮且被儘量抑制。然而,本研發正是利用了這一過程來構築調控微膠囊表面沉積的微/納米多級結構。此外,由脲和醛的聚合機理可知,引入多元酚能夠有效地提高產物的交聯度和官能度。如圖1所示,掃描電鏡的結果顯示獲得的微膠囊具有明確的核-殼結構,表面具有由數百納米大小的顆粒組成的微米凸起,殼層緻密而粗糙,經過多元酚增強的微膠囊表面具備堅硬的交聯網狀粗糙結構。

Figure 1. OM images of (a) oil droplets of C16-IPDI suspension were obtained; (b) and (c) C16-IPDI oil droplets were observed after emulsification for 15 min and 1h, respectively; SEM morphology of the synthesized C16-IPDI MCs: (d) overview of spherical shaped C16-IPDI MCs; (e) enlarged image of individual MC showing roughness outer surface; (f), (g) and (h) PUF nanoparticles deposited onto the surface of C16-IPDI MCs and (i) enlarged image of PUF nanoparticles on the shell wall.

同時,為強化聚(脲-醛)微膠囊超疏水的耐溶劑及耐候性,在現有粗糙度表面的膠囊上利用霧化法將(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APTES)和原矽酸四乙酯 (TEOS) 前驅體蒸汽沉積到其表面,進而通過溶膠-凝膠機理在膠囊表面形成另一層彈性變形交聯網絡,此法是增強膠囊微納米結構的堅固性和長期穩定性的一項重大創新。更有趣的是,當高反應性的、高疏水性的異氰酸酯(如:C16-IPDI)作為芯材向外緩釋時,此交聯網絡能夠為其提供更多的反應活性位點(如氨基),進而又賦予微膠囊表面牢固持久的低表面自由能。其過程中機理如圖2所示:

Figure 2. (a) Prepar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sol-gel treated MCs; (b)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synthesis route of core material (C16-IPDI); (c)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procedure of sol-gel surface treatment approach to realize APTES-functionalized MCs; (d) A sch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hydrophilic to superhydrophobic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sol-gel treated MCs.

基於此,研究人員首先通過環氧樹脂結合微膠囊嵌入界面組裝的方法製備了微膠囊塗層。如圖3a所示,存在於連續水相中的油滴均勻分布在穩定的混合液中,當油滴與微膠囊的表面接觸時,油滴就被吸收了,這歸因於這些微膠囊的聚集體具有比傳統吸附劑或膜狀材料更大的比表面積的分層結構,從而增加了超親油性表面與混合液油滴接觸的機會。此外,這種層級結構同時構造出毛細管狀形狀,這對油的傳遞具備極其有利的作用,並且抑制水的滲入。如圖3b所示,當將微膠囊塗層從水(染藍色)中拉起時,在塗層的表面上沒有留下藍色的液滴。然而,該塗層可以在油水混合液中選擇性吸收被蘇丹III染成紅色的油相,並且表現出很高的吸收率。

Figure 3. (a) The mechanism of oil-in-water separation performance by sol-gel treated MCs coating; Demonstr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ity and superoleophilicity of sol-gel treated MCs modified coatings: (b) Blue color-dyed water and Red color-dyed hexane in the blue color-dyed water mixture, respectively.

進一步研究發現,當把微膠囊加入到油水乳液中時,他們利用其凹凸結構及「毛細管作用」可以有效捕捉水中微小油滴,而其表面的超疏水/超親油特性,可以穩定合併成大油滴。此微膠囊的獨特結構和優異的緻密性亦表現出頑強的13天抗紫外老化能力,及出色的20浸泡天耐極性和非極性有機溶劑性能,並在這些測試後依然能夠在分離分散油和乳化油油品回收中保持高達90%的分離效率及高的流通量。

Figure 4. (a) A photograph of surfactant-stabilized oil (n-hexane dyed with Sudan III)/ water (dyed with blue-color) emulsion, water, and oil after separation by sol-gel treated MCs from left to right; (b) A photograph of surfactant-stabilized oil (DCM dyed with Sudan III)/ water (dyed with blue-color) emulsion, water and oil after separation by sol-gel treated MCs from left to right. (OM images showing the size of oil droplets in water). The vacuum-driven device was consist of nylon-(sol-gel treated MCs)-nylon sandwiched construction.

香港科技大學楊晶磊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微膠囊技術的合成機理和應用研發以及產業化開發。目前已經開發出高效自修復/損傷自顯示微膠囊、油水分離/自清潔特異殼結構微膠囊、相變熱管理微膠囊、綠色阻燃微膠囊、抗菌防病毒緩釋微膠囊、自潤滑微膠囊等材料體系。團隊還可根據具體需求定製化微膠囊技術線路,期待與國內外同行以及業界開展合作。

原文:

Wenjun L, Dawei S, Shusheng C, et al. Robust Microcapsules with Durable Superhydrophobicity and Superoleophilicity for Efficient Oil–Water Separati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6007– 6013, DOI: 10.1021/acsami.0c1545

來源:高分子科技

相關焦點

  • 神奇的「排斥水分子」技術:超疏水材料
    來源中國軍網「水潑不進」的超疏水材料一盆水潑向一塊金屬板,水珠像鋼珠一樣滾落,金屬板仍然乾爽;一隻船槳浸入水中,拿出來時竟然未帶起一滴水珠;一杯水倒在一塊玻璃板上,水滴緊緊靠在中央「抱成一團」,即使用手攪出來一兩滴
  • 北航趙勇教授、王女副教授課題組:靜電紡絲製備多級結構微/納米複合纖維及其應用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趙勇教授、王女副教授課題組就靜電紡絲製備多級結構微/納米複合纖維,及其在自清潔、油水分離、乳液分離、有機液體分離、定向集水、液體單向透過和智能相應材料等多種領域的應用作了深入研究,並取得進展。
  • 化學所在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江雷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仿生納米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並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最近應邀在《化學研究報導》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該小組的工作。    該課題組從具有特殊表面性能的生物體出發,選擇幾種典型的生物體表面進行重點研究,揭示了以下幾種生物表面特殊浸潤性的機理:通過對荷葉表面結構的研究,發現其表面的微米/納米結構與表面植物蠟的協同作用是引起自清潔性的關鍵;通過對水稻葉表面存在液滴滾動的各向異性的機理研究,發現該現象是由於其表面微/納米結構的定向排列的結果;通過對水黽的腿部微結構的研究,揭示了水黽穩定的水上運動特性是源於特殊的微
  • 內科大研製出綠色高效油水分離膜材料
    近日,內蒙古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賽華徵課題組採用奶茶、果凍中的常用配料椰果,加工成綠色、高效的油水分離膜材料,為解決世界性的海洋石油汙染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如果油水混合物不能有效分離,不僅導致資源的浪費,而且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採用膜分離技術將混合物中的油水兩相進行分離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節能、廉價的方法。
  • 《先進功能材料》微流控薄油層水凝膠微膠囊:多刺激智能觸發釋放
    這些多種乳液可以容易地轉化為具有定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微囊,以控制釋放包封的材料。例如,通過使用水包油型水(W/O/W)或O/O,具有將內部液滴與外部連續相分離的中間相的雙乳狀液已被用於封裝親水性或疏水性活性物質。W/O乳劑液滴分別。
  • 一步「綠色」操作,搞定複雜表面的超疏水塗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超疏水塗層能夠賦予材料表面獨特的自清潔、抗汙染等特性,在海洋防汙塗層、防冰塗層、醫療防細菌粘附塗層以及管道減阻塗層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基於材料表面微納粗糙結構以及材料表面能兩方面的調控,科學家在超疏水表面構築方面發展了諸多策略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超疏水材料披「鎧甲」,疏水耐磨可兼得
    受上述自然現象的啟發,人們逐漸掌握了材料疏水的秘密——其對水具有極好的排斥性,水滴在其表面保持球狀極易滾動,且水珠滾動的過程中還可以帶走材料表面的塵埃,達到清潔效果。  但是,以往人們製備出的超疏水材料表面結構十分脆弱,難以實現廣泛應用。如何給超疏水材料表面披上堅固「鎧甲」且不影響其疏水性能,成為該領域研究學者努力的方向。
  • 油水分離新技術滲透速率提高5個數量級
    科技日報長沙9月5日電 (記者俞慧友)5日,記者從長沙理工大學獲悉,重慶大學教授孫立東、湖南省百人計劃專家賈傳坤、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韓拯共同主導,聯合新加坡科技局化學與工程研究院等國際團隊,開發了一種「滲透陽極氧化法」,可在孔徑10—100微米、厚度1—5毫米的多孔鈦三維微通道內,實現超親水塗層的全覆蓋,使水滴在多孔鈦的滲透速率提高
  • 具有優異耐久性以及快速有效油水分離能力的水下超疏油膜的製備
    膜分離技術因其具有可連續化操作、高效以及環境友好等諸多優勢被認為是一種有前景的油水分離方法。從原理上看,具有相反表面潤溼性的膜材料,如疏水-親油型和親水-疏油型膜都可以實現含油汙水的有效分離。然而,疏水-親油型膜的表面容易被油汙染,在使用過程中的分離效率也會不斷下降。相比之下,親水-疏油型膜具有優異的憎油性,可以有效的避免使用中的膜汙染問題。
  • 油水分離利器 巧用表面張力
    鏈科技小編今天關注的是油水分離技術和鏈科技成果庫成果。油水分離是當前科技界的一大「熱詞」,這一熱詞的背後是環保技術的新趨勢,是廢物資源化利用的新理念。在目前傳統技術工藝中,油水分離主要是根據水和油的密度差或者化學性質不同,利用重力沉降原理或者其他物化反應去除雜質或完成油份和水份的分離。目前主要有重力式分離、離心式分離、電分離、吸附分離、氣浮分離等。這些方法主要存在成本、效率的不同,廠家一般根據加工產品的質量要求選取不同方法。
  • 從自然到仿生:超疏水材料的前世今生
    超疏水材料是一種對水具有排斥性的材料,水滴在其表面無法滑動鋪展而保持球型滾動狀,從而達到滾動自清潔的效果。潤溼性是固體材料表面的重要性質之一,決定材料表面潤溼性能的關鍵因素包括材料表面的化學組成和表面的微觀幾何結構。因此科學家將靜態水接觸角大於150°,滾動角小於10º的表面稱為超疏水表面。超疏水材料普遍同時具有微納米複合結構和低表面能的化學物質,這也是成為超疏水材料的前提。
  • 水中油汙染 木製海綿新材料可解難題
    如何實現高效的油水分離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近日,《ACS Nano》刊物在線發表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王小青副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在高彈木材海綿材料製備及其油水分離應用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研究證實,具有特殊表面潤溼性(如超疏水/親油)的多孔吸附材料可以快速有效的實現油水分離。
  • 蘇州大學路建美團隊:光催化遇上乳液分離,廢水變淨水
    4.膜的水下超親油性和防汙性膜表面的潤溼性是廢水處理的關鍵。測試水與有機溶劑在空氣中的接觸角和水下有機溶劑的接觸角是檢驗二維異質結膜潤溼性的重要手段。製備的異質結膜在空氣中既親水又親脂,但在水下表現出超親油性。由於GO/PG比g-CN更親水,GO/PG膜的水接觸角小於GO/PG/CN膜。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出超疏油/超親水塗層材料
    以往的油/水過濾分離法採用親油/疏水材料實現阻水通油,存在兩個問題:首先是相對水而言油的黏度較高,容易附著在過濾網孔上使網孔堵塞,大幅降低過濾效率;另外一方面由於水的密度較大,重力作用下水先接觸過濾網膜,容易在網膜表面形成水膜,而密度較小的油只能浮在水膜上方使得分離無法持續。
  • 超雙疏介紹-超疏水超疏油
    超疏水自清潔塗料為德國專業科學機構歷經多年的研究成果,此種納米塗料模擬荷葉表面結構,具有超疏水、超疏油、自清潔性質,利用簡單噴塗可在鍍鋅板、鋁塑
  • 油水分離新材料 降低汙水處理成本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近日成功研發出一種磁性材料除油技術及光/電催化氧化技術,能有效處理油田產生的含聚合物汙水,改善回注汙水水質,使汙水達到回注地層標準
  • 寧波材料所在PVDF油水分離膜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傳統油水分離方法主要包括氣浮法、離心分離法、吸附和燃燒等,但均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應用範圍窄等缺點。超浸潤分離膜由於具有結構可控性好、分離效率高和分離精度高的優點,目前成為油水分離領域的研究熱點。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富團隊(先進功能膜)在高性能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離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1)PVDF瞬時催化及油水分離膜。
  • 寧波材料所親油疏水溢油應急材料實現產業化
    這些方法存在諸多缺點:吸附材料吸油的同時也吸水,油的回收較為困難;對油汙處理速度較慢,效率較低;殘留的薄油層分散到水裡,形成乳化油,嚴重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  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效、快速的溢油應急處理,寧波材料所海洋功能材料研究團隊曾志翔、王剛等研究人員,研製了系列親油疏水材料,並基於這些材料開發新型智能溢油應急裝置。
  • 新書訪談 | 郭志光研究員談仿生油水分離工程材料
    首先,對油水混合物體系特徵進行了概述,歸納了仿生油水分離材料的基本研究思路及方法;即從自然界生物獲取靈感,闡述了一系列具有特殊潤溼性的生物表面,為後續構築油水分離工程材料提供靈感和思路。繼而對固體浸潤性的基本理論進行梳理,列舉了一系列自然界可用於油水分離的超潤溼材料。針對分離形式的多樣性,論述了過濾型油水分離材料和吸收型油水分離材料。
  • 深研院新材料學院潘鋒和吳忠振團隊發現新一代無機超疏水材料
    然而,超疏水性能的實現大多需要微納結構及低表面能有機材料的修飾,因此其力學、耐高溫、抗老化等方面的性能較差。相比於有機材料,無機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因此開發無機超疏水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