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精準原子鐘,計時準確度提升 20 倍!

2020-12-03 IT之家

10月7日消息,研究人員聲稱,一種全新的原子鐘可能改變我們計算時間的方式。通常原子鐘會藉助獨立原子測量1秒的長度,最新的量子氣體壓縮原子測量時間的方法,能夠比以往更加準確。從1967年開始,一秒就被定義為一個銫電子振蕩9192631770次所耗費的時間。

標準原子鐘藉助的是數千個振蕩的銫原子,並且主要通過各自獨立測量完成計時。而最新的原子鐘讓原子更加緊密。在新原子鐘中,鍶原子被擠壓成一個微小的三維立方體,密度是之前原子鐘的1千倍。最新原子鐘使用的是量子氣體,在這樣氣體中的原子數量更多,這意味著原子的振蕩將更加純粹而且穩定時間更長。這是實現更準確時間測定的關鍵。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Jun Ye稱:「三維量子氣體鍾最大的可能是能夠按比例增加原子數量,這也會給測量帶來巨大的穩定性。增加原子數量和相干時間的能力將使這新一代原子鐘完全不同於之前的版本。」

實驗數據表明,新的量子氣體鍾在兩小時內的準確度達到了3.5/1019,這就使它成為第一個能夠達到這一數值的原子鐘,準確度比之前的原子鐘高出了20倍。Ye稱:「這一數字代表著我們獲得了巨大的突破。」

雖然從科學角度來說這一研究非常迷人,但你或許會猜想其中的重點:為何我們努力想要更準確的測量一秒?事實上許多科學研究的想法都取決於我們對於時間的準確測量。佛羅倫斯大學高精度計量團隊的Nicola Poli稱:「即使你沒有從我們人類的活動中感知到時間,那你也應當清楚我們事實上生活在一個四維世界中,時間就是坐標之一。」

時間膨脹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一種影響。本質上說引力會影響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在地球上我們之所以無法感覺到是因為這種影響很小,但是它仍然存在。Poli稱:「現在的原子鐘非常精準,你可以使用它們測量我們在地球上經歷的微小引力影響。這就為我們研究地球本身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Poli認為更準確的時鐘能夠用於宇宙中最大的謎題之一:為何萬有引力定律無法用於量子力學。Poli稱:「我認為未來需要打造精準時鐘來探索引力本身,我的意思是藉助未來超精準的原子鐘探索量子力學和萬有引力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在物理學上是探索最少的領域之一,而且這一領域的任何發現都將是突破性的進展。」

相關焦點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 迄今最精準原子鐘即將「報時」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聶翠蓉)近日出版的《科學》雜誌刊登了華人科學家葉軍團隊的最新成果:將量子氣體態鍶原子擠壓成一個微型3D立方體,使原子密度提高到之前原子鐘的1000倍,從而設計出迄今最精準原子鐘。
  • 最精準鋁原子鐘展示愛因斯坦相對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3日報導,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物理學家使用一對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時間膨脹」效應。研究表明,離地球重力源越遠,時間過得越快。雖然這種差異很難被人覺察,但卻從更貼合實際的層面證明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準確性。研究發表在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史上最精準原子鐘:3億年只差一秒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們近日完成了一個新的鍶原子鐘,其精確度達到了每3億年只差一秒,相當於現在調整國際時區和衛星系統所用時鐘的兩倍。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JILA)曾在去年初研製出當時最精準的鍶原子鐘,誤差為每2億年不超過一秒,而美國官方所用的銫原子鐘為每8000萬年一秒鐘。
  •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
    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 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原子鐘讓計時精度走向極限
    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 新原子鐘精準度創紀錄 150億年內計時可分秒不差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央社」4月22日報導,物理學家22日表示,他們已經微調一個原子鐘,該原子鐘在150億年內都不會增減1秒,維持時間比宇宙現已存在的年齡還長。原子鐘研發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表示,這個「光晶格」鍾使用鍶原子,比2013年創下的世界紀錄精準3倍。
  • 華人科學家造出迄今最精準原子鐘
    近日,美國實驗室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新的原子鐘。其中,鍶原子被裝入了一個微小的的三維(3-D)立方體中,其密度較以前一維(1-D)原子鐘設計中鍶原子的密度高出近 1000 倍。在近代,原子鐘一直在更新測量科學的極限,這指的不僅是在計時和導航方面,還在其他測量單位以及有關研究領域的定義上,比如在尋找宇宙中缺少的「暗物質」工作。
  • 量子糾纏讓計時精度大幅提升,140億年內誤差不超過1/10秒
    15世紀,依靠鐘擺和發條組成擒縱機構誕生,成為現代機械鐘錶的核心,再後來又出現利用石英周期振動來計時的鐘表。到後來,原子鐘的出現成為人類計時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使得計時標準從天文學的宏觀領域轉向了物理學的微觀領域,歷史從此由「天文秒」時代進入「原子秒」時代,開啟了人類時間測量的嶄新階段。人類對時間的測量和追蹤正在越來越接近宇宙的本源。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鐘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如果它們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運行,到今天誤差只會約半秒。 儘管如此,它們可以更加精確。若如此,科學家就能足夠靈敏地探測到暗物質和引力波等現象,也可以開始回答一些令人費解的問題,比如引力對時間流逝可能有什麼影響,以及時間本身是否會隨著宇宙年齡的增長而變化。
  • MIT設計出新的量子糾纏原子鐘,進一步推動計時精度的極限
    原子鐘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最準確的計時工具,最精準的原子鐘150億年的誤差不超過一秒。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的原子鐘,它可以進一步推動精度的極限。理想情況下,跟蹤單個原子的振動應該能最精確地保持時間,但不幸的是,隨機的量子波動會使測量結果混亂。這就是所謂的標準量子極限。
  • 美國發布更精準原子鐘
    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官方發布了一臺新的原子鐘,名為NIST-F2,並以此作為新的美國城市時間與頻率標準。NIST-F2在今後大約3億年裡既不會增加1秒,也不會減少1秒,精確性約是NIST-F1的3倍。
  • 中國原子鐘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分析
    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其研發涉及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星載原子鐘主要應用於導航系統,分為氫原子鐘、銣原子鐘和銫原子鐘3種。
  • 量子力學在計時領域的應用 原子鐘的運用
    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多伊薩克拉比和學生對原子及原子核的基本性質展開了研究,使原子計時研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拉比設想原子在穿越振動的電磁場的時候,在某種條件之下會導致電子的躍遷,原子鐘就是利用共振的電磁場的頻率作為節拍器來產生時間的脈衝。
  • 最新原子鐘精準度不可思議 自大爆炸至今誤差不到一秒
    最新的原子鐘精準度達到了10-19。美國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JILA)研發的原子鐘,準確度是石英表的數千億倍。研究者們解釋說,假設這個鐘在宇宙大爆炸那個時候啟用,到今天它的誤差還不到一秒。JILA物理學家Jun Ye研究原子鐘有近20年時間了,這期間他不斷改進設計,精確度已提升了一千倍,去年3月發布的版本創下了世界最新的精確度。其核心構件是一個約10萬個鍶原子(strontium)的密閉室。當被特定的雷射照射時,這些原子放射出波長為698納米的紅光。
  • 新型全光學原子鐘刷新計時歷史 3億年誤差1秒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銫原子鐘被長期國際度量衡委員會作為精確的標準計時工具,而現在一種新型的基於雷射技術的全光學原子鐘將發起挑戰,其精確度能達到每3億年誤差一秒,是銫原子鐘的3倍。這種新技術的誕生讓人們重新定義時間。
  • 新型超精密光學原子鐘已通過關鍵測試!
    這些成就代表著向證明新一代光學原子鐘足夠精確和穩定,可以用來重新定義一秒的官方長度邁出了重要一步,目前官方長度是基於微波原子鐘的。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研究小組負責人之一安德魯·勒德洛(Andrew Ludlow)說:博科園:對秒的更準確定義和更好計時基礎設施將支持計時系統在廣泛應用領域的持續進步,包括通信和導航系統,它還將為探索尚未完全理解的物理現象提供更精確測量。
  • 科普貼|驚世原子鐘,精準得超乎你想像
    作為導航衛星的「心臟」之一,高性能的星載原子鐘對導航精度起到重要作用。這次發射的北鬥三號導航衛星上裝載有新一代高精度銣原子鐘,相比前代產品其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技術性能大幅提升。據了解,原子鐘是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其研發涉及到量子物理學、電學、結構力學等眾多學科,目前國際上僅少數國家具有獨立研製能力。星載原子鐘主要應用於導航系統,分為氫原子鐘、銣原子鐘和銫原子鐘三種。國際導航系統均採用了銣原子鐘搭配銫原子鐘或銣原子鐘搭配氫原子鐘的方案。
  • 新型原子鐘問世:精準度秒原世界紀錄三倍
    據外媒報導,美國科學家製造出了非常精確的原子鐘,能夠檢測出其由於與地球中心的距離變化而產生的節拍速度的微小變化。「時間與重力的關係錯綜複雜,」美國聯合天體物理實驗室的物理學家葉軍(音)說。「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這些測量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