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象牙朝笏是一個明代清官的舊物

2020-12-08 人民網

原標題:這塊象牙朝笏是一個明代清官的舊物

《步輦圖》中使者持笏覲見唐太宗

陳紹儒的朝笏

手持朝笏的宋名臣崔與之像 廣州博物館藏

看古裝劇時,大家常常會注意到上朝地點的大臣們手裡端著一塊「板子」,瘦長,尖頂。這塊板就是笏板。這個東西在哪能看到實物呢?廣州博物館中就有一件。

廣博的這件象牙朝笏,是明代南京工部尚書陳紹儒的舊物。關於他,讓我們聽聽副研究館員陳鴻鈞怎麼說。

先有幹才曾祖 後有嶺南三忠

首先來看看文物信息:

象牙朝笏,長53釐米,寬6-7.5釐米、厚0.4-0.6釐米,長條式弧形象牙板,上窄而薄,下漸寬厚,光澤圓潤,左下側內刻楷書「南京工部尚書臣陳紹儒」10字。字跡清晰。它是1954年南海沙貝村農會捐贈給廣州博物館的。

陳鴻鈞介紹,陳紹儒是嶺南名士,清初嶺南三忠之一陳子壯的曾祖父,家居南海縣黃歧堡泌沖沙鳳村(今廣州市白雲區石井鎮沙貝)。不過他在作為官方正史的《明史》中無傳,在《張居正傳》中有提及,說他因為反對張居正新政而遭排兌。《陳氏宗譜》(光緒十四年版)對他倒是有比較詳細的記錄:「陳紹儒,南海黃歧堡沙沖沙鳳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湖廣按察司副使……補四川參政,轉四川按察使,升廣西右布政使,補雲南左布政使、順天府尹,調太常寺卿,累官南京工部尚書。紹儒明習財計,任內督理錢糧,能詰發混竊奸宄,革除倉庫積弊,議復漕運例限,節省京邊冗費20餘萬兩。在湖廣副使任內,修築老龍諸堤以防水患,捐俸賑濟飢民,存活萬餘人,襄樊人因而立碑紀其事。退歸後,淡泊自守,深究經理,文尚史漢,詩宗少陵,著有《大司空遺稿》10卷。」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得知,陳紹儒是個理財高手,而且對於整治貪官汙吏毫不留情,同時還是個愛護百姓的好官,曾經把自己的俸祿捐出來賑濟飢民,救活了不少人。他也是杜甫的粉絲,寫文章的風格類似《史記》《漢書》。

陳鴻鈞指出,《陳氏族譜》還說陳紹儒是漢末江南名士、豫章太守陳蕃之嫡裔。王勃《滕王閣序》有「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之名句,說是陳蕃清高,一般人物皆不入眼,隻對隱士、學者徐孺特別青睞。陳蕃特地打制了一張木榻,平時一直懸掛在牆上,隻有徐孺來訪才放下來,兩人在榻上品酒暢談,縱論天下。所以南昌徐家坊的古地名也叫懸榻裡。事隔1400多年後,陳紹儒出任南昌知府,到任後即拜訪了北瀝徐村的徐氏族人,冀續陳、徐相好之往事。

不同級別的官員 用不同的笏

笏板的學名是朝笏,又叫手板、朝板,是朝見帝王的必見之物。陳鴻鈞介紹,笏出現的年代應早於春秋時期,估計在商周時期已有使用,後續至各朝代,明末清初逐漸廢除。《禮記·玉藻》有數處記載「笏」,比如:「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笏,畢用也,因飾焉。」「史進象笏,書思對命。鄭玄註:書之於笏,為失忘也。」這說明笏本來是官員拿在手裡當記錄本用的,怕把君臣之間議事所說的重要事情忘了,後來漸漸演變出禮儀和裝飾的功能。

陳鴻鈞介紹,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後,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才能執象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笏,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規定五品官員執象笏,六品以下執木笏。陳紹儒作為南京工部尚書,屬於二品官員,拿象牙笏是合乎禮制的。

那工部尚書前面為什麼要加「南京」二字呢?陳鴻鈞解釋:「永樂帝朱棣(1403-1424年)遷都前,曾置行在六部,設尚書。遷都後官署北移不稱行在,原南京官署加『南京』二字,亦置尚書一人,秩同北京。」也就是說「南京工部尚書」的級別,其實和在當時國都北京的「工部尚書」是一樣的。

陳紹儒來過鎮海樓,曾賦《夜宿五層樓》七律二首。陳鴻鈞說,生前登樓賦豪詩,死後朝笏鎮雄樓,亦算作一則趣聞奇緣。

關於笏,陳鴻鈞還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古代的官服沒有袋,於是便將笏直接插在腰帶上,叫「搢笏」。唐玄宗時,張九齡為相,因年老體邁,搢笏於腰帶後,跨上馬很困難,便找人裁製了一個放板笏的布袋,稱「笏囊」,讓隨從拿著,跟著他上朝。要說這位出身嶺南的名相「帶貨」能力還是很強的。很快「笏囊」就在長安流行起來,而且「百僚則各有笏囊,親吏執之」。有沒有貼身隨從幫著拿笏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員的身份和職位的高低。這大概跟古代讀書人上京趕考,總免不了要帶個書童一樣。

滿床笏 崔義玄與郭子儀的誤會

由於當時官員所持笏板與級別、服色相配,所以唐、宋時期規定在幾乎所有重要場合都要拿笏板,以便於禮官安排相應的位次,也便於相互辨認。因此衍生出「滿床笏」這個典故。

現在說起「滿床笏」,多指一個民間傳說,說的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皆來祝壽,由於他們都是朝廷裡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壽時把笏板放滿床頭(一說放滿象牙床)。後來這個主題被畫成畫,編成戲劇,寫入小說,廣泛流傳。至明清兩代,《滿床笏》成了從官場到民間看戲時的重頭。這一典故遂被用來借喻家門福祿昌盛、富貴壽考。舊時中國民間有錢人家,要把郭子儀的畫像懸掛中堂,稱作「天官圖」,以祈全福全壽。

實際上「滿床笏」的最初源流,出自《舊唐書·崔義玄傳》:「開元中,神慶子琳等,皆至大官,每歲時家宴,組佩輝映,以一榻置笏,重疊於其上」。崔義玄是今山東武城人,出身著名的望族清河崔氏。隋朝大業末年投奔李密起義軍,未受重用,之後說服黃君漢一起歸唐,授為懷州總管府司馬,兩人領兵擊敗王世充大將高毗,以功封清丘縣公。後從秦王李世民滅掉王世充,攻佔洛陽,轉任隰州都督府長史。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過程中,崔義玄為她謀劃,最終將長孫無忌等反武勢力去掉。顯慶元年(656年)出為蒲州刺史,不久去世,年七十一,贈益州都督,謚號貞。武則天當皇帝後,追念他的功勞,重贈揚州大都督。

至於崔義玄的史實怎麼就變成了郭子儀的故事呢?大概是因為郭子儀名氣更大,受「馬太效應」影響,在民間中很容易被各種傳說「嫁接」。而且兩人都有平定叛軍的戰功。年深日久,就越傳越神,也越傳越錯了。(記者 卜鬆竹)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相關焦點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周代規定,諸侯上朝時要拿象牙笏板。明代則規定官員的品級不同,所拿的朝笏的材質也不同: 四品以上官員執牙笏,五品以下官員執木笏。 也就是說普通的官員還不能拿象牙笏板,只有四品以上的才可以,其他的官員只能拿木質的朝笏 歸有光奶奶贈其笏板 明朝時,歸有光發奮讀書,最後考取了功名。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
  • 寵文:「爺,王妃害喜」攝政王一聽扔下朝笏就往家跑「退朝!」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寵文:「爺,王妃害喜」攝政王一聽扔下朝笏就往家跑「退朝!」。如果有你喜歡的小說可以點擊書籤免費閱讀,記得點讚收藏分享呀!《穿越之冷男不好撩》作者:聞香可人 內容簡介:一不留神被穿越,穿也就穿了,還嫁給了冷漠孤傲的一國將軍,被冷被虐,而且還要絞盡腦汁和他的小妾鬥智鬥勇,嗚呼哀哉,不要這麼悲哀吧?
  • 玉笏農婦,山泉,有點田
    玉笏說自己是懶人,懶人對待她的這些寶貝植物的哲學是——基本不作為。在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一塊土地如果經過幾年的休整,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用除草劑殺蟲劑,不用地膜,不使用轉基因技術,而且水好空氣好,那麼它出產的就已經是很純正的有機產品了。但是,這離玉笏的標準還差很遠。她連農家肥都不施。因為她發現,只要施了農家肥,地裡反倒會生各種蟲子。
  • 如果我來觀照自己與一元論和二元論的三角形對話,好像將一個三角形平面變成一個三角形錐體⋯⋯我情不自禁轉載這篇有趣的文章⋯⋯
    就這樣,僅僅因為放了一個屁,我就成了一個懷疑論者。教授接著講課:「辯證法的威力不僅在於能夠輕而易舉地駁斥任何觀點,而且他能夠輕易地為任何觀點找到理論根據。」「可是我的屁就沒有任何根據。」我抗議道。「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到,其實很簡單,它是你肚子裡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必然結果。」我啞口無言。
  • 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能是清官不清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之難,家務事之複雜,想斷、能斷、會斷要求之高,讓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慨。我非「清官」,也想斷明白一些家務事。1遇到的家務事妹夫計劃在老家翻蓋房子,想讓我父親操心持辦,父親婉拒了。妹夫心裡有情緒,喝酒之後和妹妹鬧了彆扭。妹夫是一個很要強的人。我很欣賞他。
  • 穿越到明代,如何當畫師?
    如永樂朝的郭純、範暹分別由黃淮、姚廣孝推薦給成祖。宣德朝的戴進,由鎮守福太監「薦先生於宣廟」。蔣宥由「巡撫都御史朱瑄薦入京」。林良得到廣東布政使陳金的欣賞,進而「夤緣巨璫,得直仁智殿」,宦官蕭敬對郭詡「啖以錦衣官」,希望通過推薦其成為授錦衣衛官職的宮廷畫家來結交他。吳彬「萬曆間以能畫薦授中書舍人」,孟思賢萬曆間由宦官張洪進呈,鄧祥鳳「受知於武岡藩,薦入畫苑」等等。
  • 《鄉村愛情》正傳:象牙山的「權力遊戲」
    黑格爾站在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說:「中國沒有歷史,有的只是王朝的更迭」,在他看來,中國歷史不過是原地打圈圈,一遍遍的自我循環,但他沒搞清楚的是中國歷史衍變的機制是漸變而非突變的,對前代的制度有損有益,孔夫子說:「周因於殷禮,其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從前朝吸取經驗教訓,既要保持連貫性也要適應新形勢,哪怕是49鼎革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也沒有摧毀中國歷代政權對前朝制度採取「有損有益」措施的基本脈絡
  • 清官死後裹草蓆下葬,300年後其墓地被發掘,挖出10億珍寶
    引言 古代的官員們,歷來都有清官和姦臣,而能取得皇帝信任的,少不了那些擅長溜須拍馬的奸臣。于謙在《石灰吟》裡寫道:「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也是古往今來無數為了社稷民眾的清白官員們的內心所想,他們當官,所求的不是榮華和財富,而是為了建設國家而施展自己的抱負,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 《全境封鎖2》獵人與象牙鑰匙謎題攻略
    但是有人發現,獵人與象牙箱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時也隱藏著許多謎題,下面小編就將帶來《全境封鎖2》獵人與象牙鑰匙謎題攻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有不少人已經發現在白宮裡有一個需要用象牙鑰匙打開的箱子,這個圖來源於R網ID叫ChiefShields的老哥。目前大家也都知道了,這個象牙鑰匙就是殺獵人給的。那觸發獵人那些奇奇怪怪的操作又是怎麼發現的呢?
  • 障礙物難清除地質條件複雜 山東笏山金礦事故救援面臨困難
    記者從山東棲霞笏山金礦事故現場救援指揮部了解到,當前事故救援面臨障礙物堆積量大、清障難度高、地質條件複雜影響鑽孔等問題,救援面臨較大困難。據了解,截至14日12時,救援指揮部共調集救援隊伍11支、救援人員393名、各類機械設備70餘臺套參加事故救援。
  • 猛獁牙與象牙的區別
    猛獁牙與象牙一樣,同樣在橫截面上存在分層現象,猛獁牙與象牙在分層上最大的區別是在「牙皮」上,猛獁象牙的牙皮厚實,所佔比例接近10-15%,通常還伴隨著較多的龜裂紋,而象牙的「牙皮」很薄,且基本不見龜裂紋。
  • 象牙的重要意義
    象牙對大象真的重要意義,大象那對暴露在外的長長的牙齒,它的名字叫前齒,但是如果我們從科學角度完整的來講,象牙還包括臼齒。象牙是大象在野外生存的一個非常重要工具,它們可以利用象牙起到自衛、覓食、吸引伴侶的作用。當大象遇到對手時,它們那對長長的牙齒可以震懾並擊退敵人;在旱季,大象可以用牙齒挖取到地下深層的水,以此緩解因缺水帶來的乾渴;與此同時,大象的牙齒越長就說明它的基因越好,因此大象的牙齒越長就越能吸引異性的注意。你看,象牙對大象是不是很重要呢?其實並不是每一頭大象都有長長的象牙。
  • 從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
    辛丑「牛年」將至,和牛有關的古代故事和傳說可不少,不妨先選擇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目的是「以史為鏡」,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晉記》裡提到「羊祜子暨,為青州刺史」,當他從青州刺史的官職調到別處任職時,依然騎著自己平日所乘之牛,而把這隻牛生的小牛犢留在原地。
  • 從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
    辛丑「牛年」將至,和牛有關的古代故事和傳說可不少,不妨先選擇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目的是「以史為鏡」,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晉記》裡提到「羊祜子暨,為青州刺史」,當他從青州刺史的官職調到別處任職時,依然騎著自己平日所乘之牛,而把這隻牛生的小牛犢留在原地。
  • 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的專屬服飾嗎?
    錦衣衛是明代廠衛制度中的一個軍事機構,下設指揮史(正三品)、指揮從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鎮撫史(從四品)、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總旗(正七品)、小旗(從七品),還有將軍、校尉、力士等,其作用有兩個,一是為了鎮壓人民和監視官吏,兼有偵查逮捕和審訊的職責;二是皇帝要舉行朝會或出巡,錦衣衛是貼身儀仗隊。
  • 一代清官,遭人陷害辭官,死後墓中挖出2億珍寶,專家:怪他兒子!
    他一生兩袖清風,算是一個口碑十分好的大清官了。 他在廣東時執法嚴格,當時朝中有一位重要官員的清兵在廣東為非作歹,被吳麟逮捕絲毫不給上級面子處決了,吳麟在朝中得罪了人,因為屢受排擠。沒想到吳麟竟然一不做二不休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告老還鄉了。
  • 明、清官窯仿哥釉器賞析
    記載「哥窯」的古文獻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記》,明代的《格古要論》、《遵生八箋》,清代的《博物要覽》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明宣德 仿哥釉碗高10.6cm,口徑20.7cm,足徑7.6cm碗敞口,深弧腹,圈足較高。通體及足內均施仿哥釉,釉色灰青,釉層開片,釉面略泛橘皮紋。足內有青花雙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