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能是清官不清

2021-01-08 狼寶之生活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務事之難,家務事之複雜,想斷、能斷、會斷要求之高,讓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慨。

我非「清官」,也想斷明白一些家務事。

1

遇到的家務事

妹夫計劃在老家翻蓋房子,想讓我父親操心持辦,父親婉拒了。妹夫心裡有情緒,喝酒之後和妹妹鬧了彆扭。

妹夫是一個很要強的人。我很欣賞他。

去年底,妹夫他哥仨計劃在老家合蓋一棟別墅,加上裝修計劃投資三百多萬。妹夫一是沒有那麼多錢,二來大家住一起也會有想不到的麻煩事,所以沒同意。但是,妹夫或多或少心裡有些不得勁。這不,工程款剛結算,妹夫想著在居住的縣城買一棟房子。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到時輪到贍養父母的時候也有一個好地方居住。

妹夫的理財觀,也很不一樣。他認為,錢花了才是自己的。縣城房價不低,六千多一平。一套房子加上裝修也得小百十萬。不過,這也比在老家花錢買房要強。退一步來講,萬一需要錢,城裡的房子也能更容易換點錢。

我們家人不太認同妹夫的觀點。與其在縣城買房,不如在妹夫所在的旅遊城市買房當民宿租出去收益多。如果這樣的話,可以騰出手把老家宅基地翻蓋一下,贍養老人的地方也就妥當了。

經過討論,在飯桌上通過了這個方案。意外的是父親不願操翻蓋老宅的心。

2

父親婉拒的緣由

妹妹,是我們家老小。當初父親同意把妹妹嫁到我們村初衷就是離他老人家近一些,好照顧他。於理於情,妹夫有事請父親幫忙,不應該被拒絕。

近有近的好處,也有近的難處。

去年,妹夫哥幾個蓋房的事就發生了不愉快。

他們的工程量大,好多施工隊都想幹這個活。本村的也想幹。妹夫的母親,由於某種原因不想讓本村的幹,就對他們說我父親給她找好了施工隊。

父親沒事時候就去人場說話,施工隊的都很尊敬他,只要說話就喊老大。那天父親去了,他們幾個見面就追問父親為啥妹夫家的房子不讓他們幹。父親一頭霧水。父親說,誰幹活都得給工錢,雖有親戚關係,也沒有人讓他幫忙找施工隊啊。母親想去問問咋回事,被父親攔下了,畢竟是親家。

前年,妹夫院子裡的樹賣了兩千多元。是妹夫的母親賣的。這是她們的家務事,賣多賣少和我們家應該沒有關係。

買樹的正要數錢,妹夫的母親說得問問我父親,還說她不當家。買樹的跑到我家問我父親,到底賣不賣。我父親很生氣。賣樹的事,沒有人和他說,包括妹妹也沒說這事。

後來,才算明白,原來都是妹夫母親的事。

有了這兩件事,父親對於妹夫家的事也格外小心,何況妹夫家翻蓋房子的大事呢。

對於父親的顧慮,我問後才知道。和父親談了談,妹夫不知道他的顧慮。妹夫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

3

吾非「清官」也要斷家務事

事情發生後,妹妹和我通了個電話。問了當天飯桌上發生的事情。就該不該讓妹夫知道父親拒絕的原因這個問題,進行了溝通。妹妹的意見是他和妹夫說,我的意見是由父親直接和妹夫說。無論怎樣,必須得讓妹夫知道父親的顧慮,不是不操他的心,而是怕傷害兩家親情。

父親和母親曾經擔心,畢竟那是他母親,和妹夫說了會不會有啥不妥。面對自己母親的行為,妹夫該如何接受。

就誰和妹夫說、怎麼說的問題,我和父親、母親、妹妹、大姐、妻子進行了溝通,大家都有顧慮,意見不一致。父親、我、妻子我們三個人的意見一致,覺得應該當面和妹夫說出自己的顧慮,不過應該注意說話的目的、方式、方法、語氣,既要照顧妹夫的自尊,又要表達出父親對兩家關係的擔憂。

在妹夫臨走的前一天晚上,父親、母親和妹夫談了。聽母親說,妹夫也了解其母親的性格脾氣,他也勸父親不要生氣,他知道該如何和其母親溝通蓋房子的事情。

一個懸了幾天的心終於落地了。

4

父母到底想要什麼

歌手沙寶亮曾經講過自己和奶奶的故事。他和奶奶最親,沒有之一。他領取工資後,都會給奶奶錢,買奶奶愛吃的東西。但是每次回去後,都會發現給奶奶買的東西還剩一大半,奶奶不捨得吃。奶奶屋子裡還會堆放一些他拾破爛拾的瓶子。沙寶亮頓時明白了奶奶到底想要什麼了。過了一段時間,沙寶亮再去看奶奶的時候,帶了一大堆自己喝過飲料的瓶子,對奶奶說這些瓶子他不捨得扔掉,帶回來給奶奶。奶奶笑著說他會過日子了。

這個故事打動了我,也啟發了我思考自己的父母到底想要什麼。

我也一樣,每次回去給父母點錢,買一些他們喜歡吃的東西。尤其是父親,給他錢總是說他不缺錢,買東西他總說又花那錢浪費。有時弄得我們好尷尬。

聽了沙寶亮的故事,我又想起了父親曾經和我說的一件事。原來租房子的時候,樓下那一家,吃的面是從老家帶的,麵條是手擀的,饅頭自己蒸的,父親說人家會過日子。

「過日子比樹葉都稠。」這是父親從小至今一直給我的生活理念。

父母想要什麼?不是錢,不是物,不是富,不是貴,不是明,不是利,而是想要我們會過日子。

5

斷家務事的一些感悟

知道父母想要什麼,是我們斷家務事的基礎。這也是家務事產生的初心。這是其一。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包容寬容,就像我們小時候犯錯,父母原諒我們一樣。這是其二。

其三,轉換角色。過去父母是家長,我們是孩子。如今父母年邁,我們應該承擔起家長的責任,贍養好、引導好、溝通好他們。

第四,先講理後講情。曉之以理在前,動之以情在後,先分對錯,之後用情去包容寬容原諒犯錯的一方。家是情的場所,理是家務事的第一道邊界,只講情只能更加傷害感情。沒有是非之分的情,管不了長久。

第五,家裡應有議事規則。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家裡面也應有自己的一套議事規則,或者家文化。比如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優秀的孝道傳統文化等。

第六,學文明理導行。家庭成員每一個人都要注重用道理約束自己,不能去指責別人。把自律挺在道德法律前面。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存在。每一代人受社會發展環境影響,個體化差異越來越明顯,尊重差異,構建溝通管道,確保不越界。

相關焦點

  • 夏季讀書特輯 | 做一個清官為什麼這麼難?
    原標題:夏季讀書特輯 | 做一個清官為什麼這麼難? 當下「反腐」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中央說要「老虎蒼蠅一起打」、「有貪必查,有腐必肅」。於是乎,十八大以後,媒體頭條經常被各路貪官所佔據。從中央常委周永康到某某村長,貪汙腐敗已經滲透到各個行政層級。
  • 離婚糾紛居高不下 情法並舉怎樣斷清家務事?
    離婚糾紛居高不下挑戰傳統審理模式山東武城新經驗挽救婚姻保護孩子記者探訪情法並舉怎樣斷清家務事□ 本報記者 姜東良 徐鵬□ 本報通訊員 任運通沙發、茶几、綠植……如果不是「男方」「女方」「委託代理人」等桌籤以及牆上「家事法庭」四個大字的提醒,張某還以為這是家。
  • 清官死後裹草蓆下葬,300年後其墓地被發掘,挖出10億珍寶
    只有清官們才會為了各種不妥的事情向皇帝進言,就算遭到了叱罵,他們也是甘願的,這也是為什麼清官們大多數都得不到重用的緣故。沒有一個皇帝想要聽到難聽的實話,他們也是人,對於虛假的稱讚也是會樂意的。今天要講的就是一名清官,清官死後裹草蓆下葬,300年後其墓地被發掘,挖出10億珍寶。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
  • 透視我國首部反家暴法草案:反家暴法如何明斷"家務事"
    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的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人民法院可根據相關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依法另行指定監護人。民法通則也有類似表述。  「與此前的法律相比,反家暴法草案首次明確了『暴力侵害』這一特徵,這是對撤銷監護人資格理由的明確界定。」
  • 從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
    辛丑「牛年」將至,和牛有關的古代故事和傳說可不少,不妨先選擇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目的是「以史為鏡」,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晉記》裡提到「羊祜子暨,為青州刺史」,當他從青州刺史的官職調到別處任職時,依然騎著自己平日所乘之牛,而把這隻牛生的小牛犢留在原地。
  • 從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
    辛丑「牛年」將至,和牛有關的古代故事和傳說可不少,不妨先選擇兩段清官與牛的故事,目的是「以史為鏡」,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清正廉潔的。《晉記》裡提到「羊祜子暨,為青州刺史」,當他從青州刺史的官職調到別處任職時,依然騎著自己平日所乘之牛,而把這隻牛生的小牛犢留在原地。
  • 清網治格•講述⑤|牟旭亮:找準關鍵點,巧斷家務事
    清網治格•講述⑤|牟旭亮:找準關鍵點,巧斷家務事 2020-07-05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借兩匹馬來暗指「清官」和「貪官」,這幅元朝畫作,諷刺意味十足
    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苟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汙濫之恥歟?」任仁發二馬圖卷局部看了這段跋語,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任仁發是借用兩匹馬來評論官場的得失利弊:他將畫中的肥馬,比喻成為官不正的貪官,他們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壯;又將畫中的瘦馬,比喻為廉明勤政的清官,因為忙於政務而勞累得皮毛剝落,骨瘦如柴。
  • 山西清官故居:幹部紛紛前來突變熱鬧 多時一天百人
    12月26日,小雪中,這位清官的故居,更像是一片建築工地。石獅子、石磨立在枯草上,從各處搶救出來的碑刻、石牌底座一片片堆在地上,上面蒙著藍色塑料布,邊角被銅錢形石塊壓住。倚牆放著的「廉政文化園項目簡介」展板斑駁不堪,展示于成龍畫像的那幅更是已經剝落了一半。  不過,這似乎並沒有阻擋一些單位的幹部職工集體前來「接受廉政教育」的熱情。
  • 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今天,筆者來到了一個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這個「中」「保」是何意思呢?還有「媒人」真的不能當嗎?一起來看看一、不做中這裡的「中」,指的是「中間人」,古語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古代,一方縣官尚且難斷一戶人家的家務事,何況一介平常布衣呢?
  • 俗語:不聾不啞難當家,是什麼意思?當家的男人為何要又聾又啞?
    農村有句老話,叫「不聾不啞難當家」,這句俗語確實太有哲理性了,有點類似於鄭板橋的那句「難得糊塗」。難道當家人真的是要又聾又啞才行嗎?根本不是這麼回事,而是說當家人在大事情上要有原則性。都說婆媳之間的關係最難相處,而這個媳婦在對待婆婆的問題上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明知道丈夫有時候從存摺上每月取出幾百元給婆婆,她也當沒有看見。明明家裡頭兩天才買來的水果,這會兒卻不見了,她知道是丈夫交給婆婆帶走了,她也認了。她知道丈夫夾在妻子和母親中間,極難做人,所以就順勢給了丈夫一個臺階下。結果怎麼樣呢?一家人就在這種貌似欺騙的氛圍中過得其樂融融。
  • 清官疾惡如仇,還為烏鴉伸冤,卻有人因此哭叫:人不如鴉!
    唐朝,有一個清官,正對著滿桌的案捲髮愁。  他名叫溫璋,剛剛被提拔為京兆尹。他是官宦子弟,父親曾做過宰相,他靠著父蔭入了仕,一直做到了地方節度使。可他與地方衙門關係不睦,不知對方使了什麼手段,竟讓他調回了京城。  都說天子腳下官大一級,但是這裡的官太多了,關係錯綜複雜,更難處理。
  • 俗語「生妻不娶,暗九不過」,鄉下人的講究,如今還有道理嗎?
    舉個例子,在表示家庭糾紛情況複雜的情況下,外人根本就沒有辦法來斷定孰對孰錯,就會用到「清官難斷家務事」;再談及人怕出了名容易招麻煩時常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在農村是有很多講究的,老一輩的人留下來很多俗語和老話,肯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在其中的,因為文化的差異,和不同地區的差異,很多都是讓人難以理解的一些俗語,農村人不理解的就更不要指望城裡人可以理解了,又有一句俗語可以解釋這種說法。
  • 還是用不上功?聽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長期目睹父母爭吵所帶來的恐懼感,使孩子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影響孩子情緒辨識及情緒表達的能力。一位已在中學做訓育組長的學生,回來學校看我。他問:反社會行為跟功課不好是否跟大腦有關係?為什麼抽菸、打架、惹事生非的學生都是在班上跟不上同學的人?我很驚訝,也很欣喜這個學生有觀察和歸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