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跟不上是不用功?還是用不上功?聽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2020-12-05 少年法學苑

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是終身打造。長期目睹父母爭吵所帶來的恐懼感,使孩子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影響孩子情緒辨識及情緒表達的能力。

一位已在中學做訓育組長的學生,回來學校看我。他問:反社會行為跟功課不好是否跟大腦有關係?為什麼抽菸、打架、惹事生非的學生都是在班上跟不上同學的人?

我很驚訝,也很欣喜這個學生有觀察和歸納的能力。的確,它們跟角回(angulargyrus)和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有很大的關係。

角回在頂葉下方、顳葉上端,跟枕葉相交的地方,是視覺、聽覺、身體感覺,平衡等各種知覺交會的所在地,是大腦最晚發展出來的地方之一,掌管的是複雜行為和思考,因為複雜的東西需要不同領域信息的整合才能處理得好。

前額葉皮質在額頭後面,是整個大腦最重要的地方,叫「總裁腦」,是計劃、策略、情緒控制的所在地。

腦造影實驗發現左腦角回新陳代謝的低落與孩子的語文能力有關;它若失去功能,會引起閱讀和算術的困難,連寫字都會受到影響。

角回受損的病人寫字會有標點符號、字母的省略、遺漏或重複。因為聽、說、讀、寫是學校學習的基本功,角回的功能受損,孩子功課自然落後。

功課跟不上,他在教室中沒有成就感,心思就花到學業以外的地方去了。過去不知道,以為他們不用功,其實是用不上功。

家暴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

前額葉皮質的功能不全是所有暴力犯罪和反社會行為的核心問題。

研究發現家暴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長期目睹父母爭吵、打架所帶來的恐懼感會使孩子的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正常,從而影響孩子情緒辨識及情緒表達的能力,造成他們社交功能不全。

更糟的是,幼年期的學習主要是模仿,他們從小看到父母一言不合、拳打腳踢,以後碰到情緒挫折時,也會像父母一樣,用拳頭去解決問題。家暴在臺灣很普遍,很多人以「清官難斷家務事」來搪塞責任,那是不對的,兒童大腦的傷害不可掉以輕心。

學生的第二個問題是:用語言或文字來宣洩情緒要禁止嗎?心中反覆想的報復念頭,有可能做出來嗎?他在學生的周記中發現很多負面情緒性的字眼,自從北捷隨機殺人案後,他變得很敏感。

有可能,我們在實驗上看到冥想可以改變大腦。冥想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塊跟實際動手做時,是同樣地方。沙盤演練會有效是因為先在心中走一遍時,已經把相關的神經迴路活化起來了,一旦要用時,它像識途老馬,立刻出來。

長期冥想某個念頭,在抑制力鬆懈時,一不小心,就會跑出來。中國人說「酒後見真言」就是心中已有這些話,因為顧忌,不敢說出,當酒精解除了禁令,話就跑出來了。

青春期的教育是品格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學不完,品格偏歪了,不易扳回。我們可以從正心誠意著手,因為心由意轉、相由心生,需要教孩子如何去控制和導正情緒。

從研究得之,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是終身打造;我們可以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穩定成性情。

內容來自洪蘭教授《學會思考》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青少年偏好冒險行為的認知神經科學解釋 2017年08月14日 09:1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春雷 任俊 字號 內容摘要:冒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風險決策在具體行為上的表現,而青少年往往是冒險行為的易發群體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基因定位到光遺傳學迴路控制,從電生理機制到多模態的解剖和功能性結構,研究大腦活動的手段和工具日漸精益。但僅依靠對大腦和神經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釋人類行為,如同研究羽毛無法解釋鳥類如何飛行一般。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選取注意、語言等人類認知過程,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兒童發展、判斷決策、社會行為、音樂等領域作品翻譯出版,其作者均為國外權威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由我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著名學者擔當翻譯,叢書主編李紅、周曉林、羅躍嘉。譯叢反映了當今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新成果,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技術,討論了認知理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 國內外專家匯聚大工探討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新進展
    由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西班牙拉拉古納大學和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協辦的語言、認知與神經科學國際會議,日前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會議邀請了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芬蘭、西班牙、丹麥和中國的14位知名語言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以及認知哲學方面的專家出席。
  •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試圖理解人類複雜行為背後存在基本的數學原理
    圖1 計算認知神經科學的目標是通過生物學上可信的計算模型來解釋動物和人類神經元活動和行為。從歷史上看,每個學科(圓圈)都解決了這些挑戰的一個子集(白色標籤),計算認知神經科學力求同時應對所有挑戰。計算認知神經科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主要包括認知科學、計算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圖1)。
  • 腦區到腦網絡:認知神經科學的系統論轉向
    20世紀90年代,複雜性網絡這一數學模型被引進認知神經科學,腦網絡研究在認知神經科學中興起,腦網絡的研究發現,人腦網絡是一種高效的「小世界」網絡,人類心理不但與腦區的活動有關,還與腦區之間的網絡連接有關。不同於腦區的還原論研究,腦網絡研究具有系統論的特點,這是認知神經科學內部的系統論革命,對認知神經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滲透到了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深度學習還是其它方法,解決的都是單一問題。人類大腦是一個多問題求解的結構,怎麼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中得到構造健壯的人工智慧的啟示,國內外都做了非常多有成效的研究。 一、實現健壯的人工智慧的方法 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不確定性、脆弱性和開放性。
  • 道德與腦:認知神經科學的解答
    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對他人進行對錯與否的道德評價以及自己決定是否做出某些行為的道德決策,均需要認知和情緒的共同參與,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例如,負責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的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會導致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即只關心自己的最大獲益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與理解抽象概念有關的顳葉前部的損傷,能夠引發不恰當的社會行為。
  • 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正式成立
    (Beij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BCNS)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成立大會。     北京認知神經科學學會屬於北京市一級學會,是經北京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後批准成立的非營利性學術團體。由北京市科協和民政部門進行指導和管理。為監督選舉過程,北京市科協領導專程親臨現場指導。
  • 認知神經科學 | TechX 2020
    然而,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似乎越發強調著心靈與身體 —— 或者說大腦這個器官,是不可分離的。上世紀的 Phineas Gage 案例提供了支持此思想的最早一批證據。Gage 在一次爆破意外中被鐵棍貫穿了頭部,造成了額葉的部分缺失。在這場意外之前,他是一個有能力、思維清晰的青年,手術之後卻變得粗俗與反覆無常。
  • 連線認知神經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仍無法預判未來
    「智慧」、「直覺」,這些原本用來描述人類大腦的詞彙,經過這次比賽後,開始更多的用在人工智慧身上。  著名的腦科學家,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麥可 · 加扎尼加(Dr. Michael S. Gazzaniga)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僅是在計算能力上超越了人類,人類對人腦的研究尚未窮盡,要說人工智慧超越人類,還不太現實。
  • 加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模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未來戰爭一定程度上是認知戰爭,它不僅包含對複雜戰場形勢的認知,還包含對敵我軍事實力的認知。因此,對作戰人員而言,強大的認知能力和運動感知能力是有效利用先進軍事技術的基礎,特別是傳感器部署、自動化和通信帶寬等方面的技術進步,對作戰人員信息融合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戰爭的勝負,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作戰人員能否充分認知信息、有效整合信息以支撐決策和軍事行動。
  • 神經科學+心理學+教育=?
    孩子們玩小型玩具時,還是用的一樣的方法:試圖爬上滑梯、爬進小汽車和坐在小椅子上。這種行為反映了孩子大腦視覺系統中背側通路和腹側通路間的聯繫還沒有發育成熟。腹側通路識別物體是什麼,背側通路識別它的大小,但信息沒能充分共享。研究證明了背側通路與腹側通路間信息交換的重要性。這些證據也與幼兒教育和腦智開發對「做中學、知行合一」的強調不謀而合。
  • 神經科學走出實驗室:連接人工智慧與現實生活認知
    Ninja Katja Horr女士,在集智開展主題為「認知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講座導語理解大腦處理複雜信息的過程,有助於設計更符合人性的產品和服務,有助於開發更有創造力的人工智慧。以上三種動物只有「神經節」 神經科學包含了三個層面:生物醫學層面、認知層面、計算層面。分別對應神經生物學、認知神經科學和計算神經科學三類小學科。
  • 【TED演講】腦科學揭露男女思考的秘密(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
    【導讀】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的TED演講
  • 你想了解的認知神經科學,統統在這裡
    然而,現代神經科學的發展似乎越發強調著心靈與身體 —— 或者說大腦這個器官,是不可分離的。上世紀的 Phineas Gage 案例提供了支持此思想的最早一批證據。Gage 在一次爆破意外中被鐵棍貫穿了頭部,造成了額葉的部分缺失。在這場意外之前,他是一個有能力、思維清晰的青年,手術之後卻變得粗俗與反覆無常。
  • 連線認知神經科學之父:人工智慧固然強大,但仍無法預判未來
    「智慧」、「直覺」,這些原本用來描述人類大腦的詞彙,經過這次比賽後,開始更多的用在人工智慧身上。著名的腦科學家,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麥可 • 加扎尼加(Dr. Michael S.Gazzaniga)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僅是在計算能力上超越了人類,人類對人腦的研究尚未窮盡,要說人工智慧超越人類,還不太現實。認知神經科學之父麥可 • 加扎尼加。
  • 聽這位認知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隨著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的發展,這些困擾教育界的話題,也同樣成為科學家們熱衷探討的話題。過去幾十年裡,湧現出很多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也讓教育界感到振奮。 認知神經科學家哈迪曼,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博期間,就開始關注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兒童應該如何學習、以及教師應該如何教學。
  • 美陸軍技術聯盟推進認知神經科學發展
    作為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交叉學科領域,認知神經科學具有顛覆未來作戰樣式的巨大軍事應用潛力,日益受到美軍關注。美陸軍著眼未來戰場對認知能力的需求,進一步明確認知神經科學發展方向,希望將認知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理解作戰人員在複雜的動態環境中的神經認知行為,持續監測和解讀大腦/行為活動指標,包括:①作戰人員注意力的深度、分布和移動;②作戰人員對輸入信息重要性的評價;③作戰人員行為的動機和意圖;④疲勞、壓力等生理狀態對認知和感知表現的影響等
  • 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 在南京...
    本次大會由江蘇省心理學會主辦,江蘇省心理學會認知神經科學專委會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承辦,並與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心理學會普通與實驗心理專業委員會和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實驗中心共同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