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裡要拿一個朝笏?朝笏是什麼?有何作用

2020-12-08 騰訊網

大家對「縉紳」一詞肯定有所了解,它是古代官員的代稱,意思是說把笏(hù)板,也就是朝笏(hù)插在腰帶上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朝笏是一個古代官員身份的象徵。

《朱元璋傳》:「 元璋不理會, 仕魯著急,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可見,朝笏在古代官員的一個標配,就像是我們上崗證一樣。朝笏始於商朝,止於明朝,到了清朝就把它廢棄了。

朝笏也叫手板,笏板,玉板,是狹長的板子,用玉、象牙、竹片或木質製成。周代規定,諸侯上朝時要拿象牙笏板。明代則規定官員的品級不同,所拿的朝笏的材質也不同:

四品以上官員執牙笏,五品以下官員執木笏。

也就是說普通的官員還不能拿象牙笏板,只有四品以上的才可以,其他的官員只能拿木質的朝笏

歸有光奶奶贈其笏板

明朝時,歸有光發奮讀書,最後考取了功名。嘉靖十九年(1540年),歸有光中舉人。但是,之後,歸有光是八次落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歸有光六十歲時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等職。

《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這裡記載的是歸有光的奶奶,給歸有光勵志的故事,歸有光的奶奶拿出了自己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間任太常寺卿時所用的象牙笏來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他將來能為國效力,在朝為官。

歸有光的奶奶把自己爺爺的笏板一直當寶貝珍藏著,並且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把這個先祖的朝笏傳給孫子,應該是多麼大的榮光與欣慰。

張九齡隨從背笏囊

一般情況下,古代官員一人一個笏板足夠了,但是公務繁忙的允許多備幾個。這樣官員自己手裡拿不下,就得有個袋子來裝笏板,這個袋子就被稱為「笏囊」。如果自己年老,還需要隨從背著笏囊。

被笏囊的做法始於唐代宰相張九齡,後來竟被官員仿效,以示公務繁忙。

那麼,大臣上朝時,手裡為何會拿一個朝笏

1、朝笏是身份的象徵

《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

這是北朝的史書記載的,說的是這一家有一百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手裡拿的是象牙笏板,可謂是位居高官。《封神演義》也有記錄:

「且説 南極仙翁 即忙收拾,換了朝服,繫了玎璫玉珮,手執朝笏,離了玉虛宮 。」

而且,從明代的規定可以看出,不同級別的官員所用到的笏板材質是不同的,更能體現出官員的身份的不同。

2、朝笏是禮儀的象徵

古代官員們上朝時,手拿朝笏,特別是向皇上上奏章時,必定雙手持朝笏,眼睛盯著朝笏,或者盯著下方,這樣自然就是畢恭畢敬的,一副恭卑的樣子,是對皇上的一種尊敬與臣服。

否則的話,手裡什麼也沒有,只能雙手合十,一副作揖的樣子。而手裡拿著朝笏,自然而然就有了這個動作。

3、朝笏是一個備忘錄

這是朝笏的最重要的一個作用,朝笏可以作為一個備忘錄來使用。比如官員們在上朝前,就要大體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朝堂上要做什麼,簡要的列一個一二三,可能就是幾個字,但是能起到提醒的作用,效果還是不錯的。

在上朝時,皇上說到的重點的內容,官員們也可以在自己的朝笏上做一個簡要的記錄,免得自己忘事。

綜上,朝笏對古代官員們來說,是身份與禮儀的象徵,是一個備忘錄,是官員們離不了的工具。可以說,古代人都以家裡有人手裡能拿朝笏為驕傲,因為那意味著有家人在朝中做官。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漫談君

相關焦點

  • 這塊象牙朝笏是一個明代清官的舊物
    手持朝笏的宋名臣崔與之像 廣州博物館藏 看古裝劇時,大家常常會注意到上朝地點的大臣們手裡端著一塊「板子」,瘦長,尖頂。廣州博物館中就有一件。 廣博的這件象牙朝笏,是明代南京工部尚書陳紹儒的舊物。關於他,讓我們聽聽副研究館員陳鴻鈞怎麼說。 先有幹才曾祖 後有嶺南三忠 首先來看看文物信息: 象牙朝笏,長53釐米,寬6-7.5釐米、厚0.4-0.6釐米,長條式弧形象牙板,上窄而薄,下漸寬厚,光澤圓潤,左下側內刻楷書「南京工部尚書臣陳紹儒」10字。字跡清晰。
  • 寵文:「爺,王妃害喜」攝政王一聽扔下朝笏就往家跑「退朝!」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寵文:「爺,王妃害喜」攝政王一聽扔下朝笏就往家跑「退朝!」。如果有你喜歡的小說可以點擊書籤免費閱讀,記得點讚收藏分享呀!《穿越之冷男不好撩》作者:聞香可人 內容簡介:一不留神被穿越,穿也就穿了,還嫁給了冷漠孤傲的一國將軍,被冷被虐,而且還要絞盡腦汁和他的小妾鬥智鬥勇,嗚呼哀哉,不要這麼悲哀吧?
  • 延續三千年的「早朝」到底在「朝」什麼?有何講究一說
    明朝的早朝制度森嚴,明初的皇帝也多有勵精圖治的美名,然而「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現象卻在明朝中後期屢屢發生,雖是後話,但早朝制度和君王的政治能力確有掛鈎的事實不假。二、為何君王需要日復一日的早朝?依照前文所講,早朝所處的時間段很早,昧爽大概在北京時間早上五點左右,也就是說,皇帝甚至需要在凌晨三點左右起來,如此日復一日,煞是辛苦,究竟是為什麼要做到如此呢?
  • 玉笏農婦,山泉,有點田
    玉笏說自己是懶人,懶人對待她的這些寶貝植物的哲學是——基本不作為。在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一塊土地如果經過幾年的休整,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用除草劑殺蟲劑,不用地膜,不使用轉基因技術,而且水好空氣好,那麼它出產的就已經是很純正的有機產品了。但是,這離玉笏的標準還差很遠。她連農家肥都不施。因為她發現,只要施了農家肥,地裡反倒會生各種蟲子。
  • 專家打開萬曆墓葬,檢測萬曆屍骨後,揭露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的真相
    在位48年竟然有將近30年沒有上朝,這不僅是明朝歷史中沒有案例,連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都罕見,萬曆為何近30年都不上朝?對於萬曆僅30年不上朝,有關記載稱萬曆於公元1586年便開始荒廢朝政,整日縱飲作樂,導致身體每況愈下。也因此,明朝陷入了後金政權建國後的危機中,萬曆最終在國民抱怨中病重不起,於公元1620年駕崩。
  • 清朝大臣為何都要佩戴一串佛珠?可別小看這串佛珠,作用極大
    隨著各大清宮劇的熱播,清朝的很多歷史事件都被人們熟知,當人們的情緒隨著影視劇情節而浮動的時候,心裡不免產生諸多疑問,比如清朝大臣們脖子上所佩戴的一大串珠子。 那麼,清朝大臣為什麼要戴著那麼大串珠子呢?這些珠子到底有什麼作用?是不是所有大臣都必須佩戴?
  • 古代上朝時間那麼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哪裡?上完朝又在哪裡工作?
    這是整個國家最核心的地方,雖說這裡沒有滿清的祖地東北那麼寒冷,但北京的冬天也是一種煎熬,但是這種煎熬對於心中充滿「夢想」的官員們而言,這不算什麼。換而言之,在他們眼裡這是一種榮耀。在明朝的時候,所有在京城的官員,都必須要上早朝,無論有沒有你啥事,都要去。所以人很多,人太多,自然就代表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見著皇帝,上奏也就成為高品級官員的專利。
  • 為什麼古代宦官總是會提醒皇帝:辰時了,辰時是什麼時候?
    我們看古裝劇,尤其是涉及到宮廷的古裝劇時,總是會看到這麼一幕場景。皇帝在埋頭批閱奏摺,旁邊一名隨侍的太監小聲提醒道:「萬歲爺,辰時到了。」那麼辰時到底是什麼時候?為什麼宦官總是要在辰時提醒皇帝?我們古代的計時跟如今的24小時不一樣,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子時又稱為午夜,指的是現在的23點,也就是半夜11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這兩個小時,之後再按每兩個小時一時辰遞推,分別為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 古代牙器的歷史你知道多少?猛獁牙和古象牙有何不同?如何盤玩?
    今天我們來和大家聊聊關於牙器的相關歷史、古代大象牙器、猛獁牙器的區別、牙器盤玩的相關知識。筆者在羅嗦一句,做為古玩收藏愛好者我們一定要拒絕任何新的象牙製品,保護珍稀動物人人有責。從夏、商、周三代開始一直到明代,百官朝見皇帝都要執笏。周代禮制,只有諸侯使用的笏才用象牙製成。明代則是四品以上官員用象牙笏,五品以下官員用木笏,木笏上面用色粉裝飾。清代廢除了使用笏的制度,牙器的使用就更沒有限制了。
  • 一上朝就扒大臣褲子的帝王
    在正文開始之前,我想先跟您描述一個場景,希望各位能跟著我一塊兒去想像。比如說我們現在碰到了一位皇帝,皇帝拿著一大剪子在朝廷裡邊說,我召集開會,各位大臣上朝,大臣一來,他就看誰鬍子長,誰鬍子長他就上去咔嚓一下,就把這鬍子給剪掉了。然後還看看誰要是穿著傳統服飾就把這褲子就給扒了,您會覺得這麼一皇帝,他是不是有點不正常?
  • 障礙物難清除地質條件複雜 山東笏山金礦事故救援面臨困難
    記者從山東棲霞笏山金礦事故現場救援指揮部了解到,當前事故救援面臨障礙物堆積量大、清障難度高、地質條件複雜影響鑽孔等問題,救援面臨較大困難。據了解,截至14日12時,救援指揮部共調集救援隊伍11支、救援人員393名、各類機械設備70餘臺套參加事故救援。
  • 清朝真實老照片:大臣家的夫人醜出天際,最後一張神似打狗棒!
    清朝真實老照片:大臣家的夫人醜出天際,最後一張神似打狗棒!清朝時期,大臣家的夫人穿著華麗,但是醜出天際。 清朝時期,普通人家的婦女。
  • 古代也有法定節假日嗎?古人一周休息幾天?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比較豐富,平時上班朝九晚五,周末雙休。在過年的時候有七天的年假,像是中秋,元宵,端午等法定節假日還會有三天的額外假期,國慶節還放七天。那麼與現在相比古代也有法定節假日嗎?古人一周休息幾天?
  • 「朝乾夕惕」和「夕陽朝乾」各是什麼意思,為何年羹堯因此喪命?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一,據史書記載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祥瑞」現象,於是大臣們紛紛上表稱賀,反正不管是不是真的祥瑞,一定要認為是真的,一定要藉此機會拍拍雍正帝的馬屁,聯絡聯絡君臣之間的感情。遠在西北的年羹堯也隨著大流上了一份奏摺,本來這也屬於正常操作。
  • 在明朝的大臣上早朝,竟然是個危險活動,一不小心會被踩死
    古代作為官員生活是比百姓好許多的,也是許多的讀書習武之人想要達到的目標,但是當官就像是現在的公務員一樣,是需要每天都要上班的,不同的是他們的上班比現在的公務員可辛苦的多了,他們上班的內容就是上朝。而上朝最辛苦的、對官員的折磨最大的要數明朝了,有一些上朝的規矩簡直就是不太人道的。
  • 萬曆皇帝10歲即位,在位48年,卻有28年沒上朝,不是因為懶
    在位48年,有28年不上朝,但王朝依舊正常運行,這在明朝是前所未有的,更在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極其罕見的。 朱翊鈞在28年裡沒有去上早朝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 為什麼現代射箭運動員的箭囊開口朝前,而古代箭囊的開口朝後?
    然而,現代反曲弓運動員所使用的箭囊,卻和古代的箭囊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通過上面兩幅圖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射箭運動員的箭囊,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而且開口朝前,所以放箭之後,箭羽斜著向上朝前。在很多古畫中,中國古代弓箭手的箭囊大部分也是懸掛在腰間右側的,但卻是「反著」懸掛的,開口朝後,箭羽斜著向上朝後。類似的箭囊在現代射箭運動中也有一些人使用,因為開口相反,所以習慣上稱之為「反向箭囊」。
  • 魏徵不過是一名凡人,為何掌握著神仙的生死?你看他手裡有什麼
    但是,在西遊原著中,卻有不少非常厲害的凡人,連神仙都怕他們。比如滅法國國王、雙叉嶺獵戶等等。最厲害的,應該算魏徵了。魏徵是李世民身邊的大臣,也是歷史上真實有過的人物,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了。可是,涇河龍王為了與袁守誠打賭,私自更改了聖旨,結果觸犯了天條,要被砍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