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歷史劇的或是對中國歷史有些了解的人,估計對「早朝」這個詞都不陌生。藝術作品裡的早朝往往是皇帝威風凜凜地坐在龍椅上,各級大臣穿著不同品階的官服,或端著或攥著奏本摺子,一同商量國家大事。
抱有平定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雄圖的帝王,幾乎日日忙於早朝,那些不太正經的皇帝,則是苦於春宵夜短不早朝。以上都是早朝在外行眼裡的刻板形象,實際上早朝的制度西周就已經存在,而且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三千年之久,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於早朝。
一、早朝的內容
大部分人對於皇帝早朝,就了解個皮毛,大概就是皇帝召見大臣,大臣拜見皇帝,雙方討論一下這種。不同的朝代,早朝也是不盡一樣的。
1、雙箭頭的朝禮
我們這裡以明代的早朝為例,早朝是個雙箭頭的事,君主臨朝,謂之:聽朝、視朝,臣下趨朝,曰之:朝參、侍朝。明朝將朝分為三類:大朝、朔望朝和常朝。其中,大朝是最為重要的,在正旦、冬至和萬壽聖節舉行,此出的萬壽聖節指的是皇帝的生日。
這三個日子,都是大會朝班,百官四夷上表稱賀。朔望則指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百官公服行禮。這兩種朝會均在御正殿舉行,更多是一種禮儀,目的在於行朝賀之禮,在這兩個會朝上不議論政事。常朝才是符合普通人眼中的早朝,常朝分早朝和晚朝,我們重點看早朝。
2、磨人的早朝,早起的皇帝
據史料記載,早朝的舉行的時辰常在「昧爽」、「漏盡」、「星存而出」。從最後一個星存而出大家可以看出,早朝不是一般的早。昧爽指的事天剛破曉的時候,與影視劇裡陽光高照的場景相悖。
為了能夠趕上早朝,皇帝需要起得更早,大概三更太監就得叫皇帝起來,只有年幼的皇帝,才允許他賴一會兒床,因此很多人說皇帝大多為所欲為,生活逍遙無邊的說法是有偏頗的。
3、早朝規矩多
進宮的規矩也多,鐘鼓司的宦官需要鳴朝鐘,敲朝鼓,百官等候在門前,得了鐘鼓的信號才可以進去。進到宮門裡,文武百官分兩班入朝,文左武右,大臣依照品階排好。這還沒完,鐘鼓司開始奏樂,音樂聲響起,皇帝再進來,侍衛保護皇帝,立在左右。
等皇帝坐好,兩班齊進,向皇帝行禮叩拜。拜完了,負責的官員先謝皇恩,再清點官員人數。這一切都弄完了,才會進入商議國家大事的環節。各衙門按照次序上奏摺,該匯報匯報,該彈劾彈劾。各種事物匯報完畢,再唱事畢,鳴鞭駕興,待到皇帝離開,百官歸位,各司其職。
這樣繁瑣的場景每天發生,有時候遇上惡劣天氣,也很少停止早朝,只允許官員穿著雨衣。各廟忌辰也很少停止上朝,不過著素服,止鐘鼓。唯一停朝的是后妃、親王薨逝,輟朝儀一日到三日不等。
4、嚴苛和關懷雙管齊下
很多人以為百官入朝是指所有官員都得入朝,其實不然。去除等級不夠的小官員,年事過高的大臣只需朔望朝和大朝上朝即可,參與常朝的人並沒有那麼多,生病的官員同樣允許退班,仔細看下來,嚴苛的制度也不乏些許人情味。
早朝上不僅有嚴肅的政事,依照舊例,早朝還會在令節賜食,皇帝壽辰和千秋節賜長壽麵,立春有春餅,元宵盛圓子,端午發粽子,重陽做重陽糕,臘八吃麵等。又如官員上朝雖需要穿公服,但每年三月會諭百官穿羅,五月頒扇,十一月傳戴「暖耳」。
由上可見早朝制度的完備。明朝的早朝制度森嚴,明初的皇帝也多有勵精圖治的美名,然而「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現象卻在明朝中後期屢屢發生,雖是後話,但早朝制度和君王的政治能力確有掛鈎的事實不假。
二、為何君王需要日復一日的早朝?
依照前文所講,早朝所處的時間段很早,昧爽大概在北京時間早上五點左右,也就是說,皇帝甚至需要在凌晨三點左右起來,如此日復一日,煞是辛苦,究竟是為什麼要做到如此呢?其實過去不像現在,信息傳播的速度不是很快,資訊更新得慢。
每日上朝,總有幾天其實無需召集那麼多人商討,何況議論政事不僅在早朝,前文中點明常朝還包括晚朝,而且許多帝王為了將政權緊緊握在手中,很多事情獨自決斷。一個情報甚至傳不到大臣手裡,皇帝從專人那裡直接獲取,就像清朝的軍機處,軍事情報快馬加鞭,直接面聖,清朝的中央集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種種現象說明日日早朝沒有什麼必要性。這種制度綿延三千年,出現了好幾種說法。
1、一日之計在於晨
首先是我們大部分人都能想到的,早朝有點像我們讀書時候的早自習和早讀,清晨通常被認為是最適合處理嚴肅問題的時段。早朝的早,有很多好處。首先是聖軀志慮清明,早上人的頭腦比較清醒,能斷事。
再一個是朝廷氣象嚴肅,像個討論大事的樣子。再者是整晚守衛的侍從們能夠稍微休息一下,整理儀容,免得疲憊。起早的當然不止皇帝,大臣也不能怠慢,很多需要上朝的官員常在城南居住,方便上朝,每天星月未散,大臣們便得趕到皇宮裡來。
2、 天子坐堂上,將聖恩灑向子民
第一種說法是:早朝除了政治意味外,還有一層神話色彩。他們認為:皇帝每天在天蒙蒙亮的時候就端坐在大殿上,是為了追尋太陽的腳步。古人認為,當太陽升起,將自己生命的光輝照耀在大地上時,世間的「小太陽」。
或者說太陽的代言人——天子,也要將自己的光輝灑在大殿上,普照到江山的每一個角落,讓皇恩普照臣民。帝王不僅要按照太陽的軌跡,「順四時,行月令」外,還要效法太陽每日的運行,早起處理事務。這是典型的君權神授,作為大多數君王的說辭,拋開類似劉邦出生那樣神化的傳說。
一般的皇帝即位時也都會請示下神明,算是給百姓們一個交代,讓自己的位置坐的更加安穩。
謀朝篡位的會說自己是有上蒼庇佑,年紀很小就當上皇帝的會說是上天輔佐,諸如此類的說辭有很多,他們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利用君權神授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我們常說形式主義要不得,但實際上形式主義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它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不管是執行者還是觀看者都會有意無意地產生使命感和責任感。早朝的考究,可以算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了,這種說法中早朝是君權神授的一種形式象徵。
早朝自上到下,都是件大事,皇帝和大臣都需要為了早朝正衣冠,百姓也會根據你皇帝上朝的次數判斷你是否屬於一個好皇帝,長久地堅持下來,能讓統治者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
但是這種說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若完全依照上述意見,也不能讓所有人信服。
3、原始的太陽崇拜
於是出現了另一種說法:早朝不僅是為了朝拜皇帝,更是為了朝拜太陽,即朝日。此言中的太陽,特指朝陽旭日,這就是皇帝和百官起早的原因,為了不錯過那短暫的日出,五點前到大殿上是很有必要的。
《漢書·郊祀志》中記載:「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冬至作為一年的開始,朔月作為一月的開始,夜半作為一天的開始。這裡面朝朝日,就是朝拜初升的太陽。
我們根據前人整理的關於西周早朝的主要事項裡,包括後來的早朝,幾乎沒有需要在早晨太陽升起前就要處理的。早朝的象徵意義和神話意義甚至大於它的實際意義。
《呂氏春秋·孟春紀》中寫道,皇帝早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朝日,正好證明了早朝的本來意義就是朝拜初升的太陽,只有拜完了太陽,才算得上「告朔」、「行令」。基本上一個統治制度的建立,都是需要信仰的,統治階級不僅需要平頭百姓對它信仰,他們自己更是需要這樣的信仰。
古代遇上天災人禍,朝廷不止會賑災,也會鼓勵皇帝或其他身份尊貴的皇親國戚祈禱上蒼。既然你說君權神授,那麼如今降下了災禍,也是統治者出了問題,是你做錯了事,降下的懲罰。
沒有哪一個統治者希望看到這樣的場景,古代的帝王他們本身就是虔誠的,更何況對太陽的崇拜早已有之,早朝的出現早成定局。
三、早朝拜日引申出的「風水」
我們中國人買房,大多講究一個坐西朝東,即房子背著西面,朝著東面。不僅一家一戶遵循此法,大多城市的建築和布局也是如此。外行人以風水揣度這種行為,實際上這樣坐北朝南的設計是遵循古法禮制和原始崇拜的。
中國先人崇拜太陽的歷史源遠流長,《遼史》有記:「遼俗東向而尚左」、「國俗凡祭皆東向」、「御帳東向」、「四樓門屋皆東向」。崇拜太陽的契丹族人從上到下全都以東向為尊貴,不僅契丹如此,中原地區有著同樣的崇拜。
小到平頭百姓的住所,大到繁華城郭的布局,東向成為了歷經幾千年的流行經典。當然現在人建房不止出於此種考慮,科技發展,我們更是研究了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析了季風和日照,加之傳統規矩,才形成了如今房屋的布局。
四、結語
總而言之,沿襲三千年的早朝文化,與我們影視藝術作品中所描繪得大不一樣,中國先人的原始崇拜和對自然的敬畏使得歷代帝王順天應人,不改古法。如今的我們,摒棄了古代文化的糟粕,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不能消磨。
大自然孕育人類,誕生文明,生生不息,天命人為,相互作用。我們只有常懷對自然的敬畏,保護環境,不要妄圖主宰自然,才能長遠地發展,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青山綠水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禮記》
《史記》
《國語》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