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水城乾涸、秘魯「納斯卡線」被毀...世界上十大正在消失的...

2020-12-06 每日旅遊新聞

對於愛旅遊的人而言,最可怕的事情或許就是有錢、有時間了,可景不在了。事實上,這樣的擔憂並非妄想,氣候的變化、森林的砍伐、旅遊業和工業的發展,都是的全世界的自然景觀遭受到嚴重後果的影響,一些美景的逐漸消失已成事實,更甚者已經消失,再也無法目睹。

今年1月底,就在人們在為能欣賞到152年才一遇的「超級藍血月全食」而心喜之時,在世界的一個角落,卻因為此次的天文奇觀使得一座因水聞名於世的城市乾涸了。

水城威尼斯的乾涸與下沉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日報導,1月31號晚,152年一遇的「超級藍血月」引發全球關注的同時,也給義大利東著名旅遊城市威尼斯帶來了極寒天氣和低潮,而乾冷的氣候和低潮最終導致威尼斯水道乾涸。

一夜之間美麗的威尼斯水城變成了黑色水渠和黑色河底。

▲視覺中國

據報導,這是威尼斯連續第三年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兩年前,威尼斯的河道水位曾一度低至70釐米,這一次數據顯示則低了60釐米。

因水而使得旅遊也火起來的威尼斯,乾涸這一怪異現象使得當地每天的船運量和水上計程車的業務因此大打折扣,大部分的船隻只能困在乾涸的河床上。

雖然威尼斯出現了水道乾涸的現象,但是需要清楚的是,比起這個,這座城市每年更要面臨的是數次洪水的侵襲。

有數據顯示,威尼斯正以以往五倍的速度下沉著。科學家還發現這座城市正在向東歪斜,在過去的十年間,它每年往亞得裡亞海偏移2毫米。

當然,當地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措施,在延緩威尼斯的下沉與便宜。當地建立起一套防禦系統,來防患海浪的侵襲,並在威尼斯礁湖的3個進水口建設了自動門,用來防洪蓄水。

但是需要認識到的是,不管是乾涸還是下沉,對威尼斯這座城市的美景有所嚮往的朋友也是抓緊時間吧。

秘魯世界遺產「納斯卡線」被毀

位於南美洲西部的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的納斯卡線是世界考古學家的未解謎題之一。

它擁有2500以上的歷史,由地上的石頭或土壤堆積,或是在地上刻劃而成圖案,共有總長度約13000公裡的線條,組成了800多個圖案,包眾多深幾十釐米、長几百米到幾公裡不等的巨大線條,以筆直的直線和箭頭型為主,也有幾何圖形和動物圖案,如蜂鳥、捲尾猴、魚、花卉等。

雖然它的形成與保存至今都是個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肆意妄為的環境裡,它的保存很艱難。

據BBC報導,當地時間1月27日,40歲的卡車司機比戈(Jainer Jesús Flores Vigo)無視禁止通行標語,直接朝「納斯卡地畫」開過去,在遺蹟內長100米、寬50米的範圍留下輪胎印,比戈隨後遭到當地警方逮捕。比戈表示,因為自己路不熟,以前從來沒有開車到這邊過,加上車子又有機械故障問題,才會偏離道路。

然而,這並非是「納斯卡地畫」首次遭到破壞。2014年12月8日,在聯合國利馬氣候大會期間,綠色和平組織一些成員擅自進入禁區,用黃布條組成「改變時刻來臨 未來是再生能源」的巨幅標語,以此對聯合國氣候大會施壓。由於他們未按規定穿上特製鞋,在地畫保護區內留下了許多足跡,破壞了古蹟。2009年的一場大雨將一個納斯卡線條圖案衝毀。除此之外,當地企業為了發掘地下礦產也毀壞了一些圖案。

已被帶走的馬爾他「藍窗」

對許多旅遊愛好者而言,尤其是還尚未去過馬爾他的人而言,「藍窗」的消失絕對算是2017年發生的旅遊一大憾事。

藍窗是整個馬爾他戈佐島最為著名的景點和必遊之處,位於一個懸崖的盡頭,由石灰巖形成的天然拱門,透過大門,遊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壯觀景色。

地質學家之前就曾警告過相關部門,石灰巖正在遭受侵蝕。2016年,遊客們被禁止在懸崖上走動並在其下航行。但藍窗還是難逃厄運,2017年3月8日上午9點40分,藍窗坍塌並墜入海中。

除了以上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旅遊景點以外,還有一些直接知名的旅遊景點也在走向消亡。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趁著這些景觀還在,趕快去看一眼他們吧。但是需要記住的是,他們已經很脆弱,也請去看他們的你們善待、珍惜他們。

澳大利亞大堡礁

位於南半球、縱貫澳洲東北沿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

大堡礁的南端離海岸最遠有241公裡,北端較靠近,最近處離海岸僅16公裡。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在礁群與海岸之間是一條極方便的交通海路。它於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但是這樣一處絕美的自然景色,由於水質的惡化和氣候的變化使得大堡礁極度惡化。周邊城市用水過度,湧入大堡礁的水質不斷惡化,氣候變化也像一道催命符;此外,遊客的湧入,遊客的各種手掰珊瑚礁以及船隻漏油等等,都使得大堡礁的生態環境瀕臨破碎。

有數據顯示,過去的30年內,大堡礁的絕美的代表珊瑚礁的面積已經大幅萎縮。

英格蘭的象徵多佛白崖

位於英國英吉利海峽比奇角的多佛白崖,被認為是英格蘭的象徵。

白崖實際是由細小的海洋微生物以每年0.015毫米的速度沉積而成,從白堊紀開始,至今已經1億3千萬年,沉積從下面的海灘中上升了500英尺(約152米)高。

多佛是英國最接近歐洲大陸的地方,距離法國的直線距離只有22英裡,站在陡峭的懸崖邊,肉眼就可以隔英吉利海峽望見那片陸地。

於人為破壞,多佛白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侵蝕。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白崖正以每年12英尺(32釐米)的速度後退,而幾個世紀前這一速度僅為每年0.8英尺(2釐米)。

馬爾地夫下沉問題加劇

被許多人奉為蜜月聖地和婚紗招拍攝地的馬爾地夫,其下沉問題是眾所周知的。

因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使得如馬爾地夫這樣的島國都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有數據指出,馬爾地夫93個島正在遭受海水侵蝕。換句話說,可能再過個100年就真的只能坐著潛水艇欣賞它了。

聽說,當地政府也在準備修建人造島嶼以供居住,但是這應該不是很多人去馬爾地夫想看到的。

當然,需要提醒的是,由於近日馬爾地夫國內發生動亂,外交部與國家旅遊局都多次發文提示近期不要赴馬爾地夫旅遊。還是等一切恢復了之後,再去吧。

中國萬裡長城

對於我們自己的長城,應該沒有人會再說不知道了。

有一份報導曾稱中國長城的三分之一都已消失。自然損害、人為破壞和保護措施的不完善,導致約2千米的城牆化為塵土。人民日報報導稱目前長城只有八分之一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明代建成、擁有700多年歷史的長城因為建築用地擴張被推倒,或被遊客損毀。

想必有些人還記得2016年,一些部門用水泥修復長城的事情。一條充滿歷史感的石頭建築就這樣被修復成了一條平滑的水泥路。只能說,氣憤都不足以形容看到水泥長城的複雜心情。

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死海

死海以其高含鹽度的海水而聞名世界。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鹹水湖。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死海,享受漂浮在海上的感覺,據說死海裡的泥還有保健功效。

科學家發現死海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乾涸。水位的下降的原因是死海的水源-約旦河的補充不斷減少而造成的。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死海水面已經下降了40多米。此外,以色列、約旦兩國的鉀肥公司的過度取水也在加劇它的萎縮。

按照以上數字,死海消失的日子都可以扳著指頭算了。

玻利維亞恰卡塔雅冰川

位於玻利維亞安第斯山脈,海拔5300米的恰卡塔雅冰川,曾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勝地,也曾是全世界最高的滑雪纜車的所在地。

儘管遊客不多,但一些滑雪愛好者願意冒險前往。然而在1940到1982年間,冰川從222,967平方公裡縮小至139,355平方公裡。1996年它縮小到79,990平方公裡,2005年幾乎消失殆盡,只留下赤裸裸的山坡。恰卡塔雅冰川的消亡對玻利維亞的滑雪運動和旅遊業造成直接影響,依靠冰川融水謀生的農民、商行以及城市居民也將成為被殃及的池魚。

中國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世界級珍貴文化遺產,其瑰麗的建築、彩塑、壁畫藝術,堪稱研究中國佛教史和藝術史的鮮活博物館。有人甚至稱:「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但近年來,敦煌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嚴重威脅著莫高窟,土地沙化引發的風蝕、粉塵等,導致莫高窟一半以上的壁畫和彩塑出現變色、脫落等問題。這座文明寶庫,可能在我們這代人眼中逐漸消失。

編輯 | 王真真

本文為新京報每日旅遊新聞(ID:xjblvyou)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相關焦點

  • 英媒:「水城」威尼斯河道乾涸 竟是「超級藍血月」惹的禍
    乾涸的威尼斯【環球網綜合報導】義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被曝河道乾涸,缺水的原因竟然是這幾天備受關注的「超級藍血月」。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日報導,1月31號晚,152年一遇的「超級藍血月」引發全球關注,而這百年一遇的奇觀吸引人們關注的同時,還給義大利東著名旅遊城市威尼斯帶來了極寒天氣和低潮,而乾冷的氣候和低潮是導致威尼斯水道乾涸的主要原因。
  • 體驗秘魯納斯卡文化
    納斯卡文化大約在公元100年至750年達到頂峰。以秘魯為基地的秘魯人既有藝術又有精神,他們留下了各種有趣的遺蹟。這些遺蹟中有著名的納斯卡線條。這些在沙漠地面上的地質遺蹟可能會比它們在理解納斯卡生活方式上更令人困惑。無論如何,它們令人肅然起敬,吸引了大量遊客來到秘魯南部。
  • "水城"威尼斯沒水了 英媒:"超級藍血月"惹的禍
    「水城」威尼斯的河道已經乾涸。(資料圖)  近日,義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被曝河道乾涸,「水城」竟然沒水了。而英媒稱,威尼斯缺水的原因竟然是近來備受關注的「超級藍血月」。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1月31號晚,152年一遇的「超級藍血月」吸引了全球關注,而這百年一遇的奇觀吸引人們關注的同時,還給義大利東著名旅遊城市威尼斯帶來了極寒天氣和低潮,而乾冷的氣候和低潮是導致威尼斯水道乾涸的主要原因。
  • 著名「水城」威尼斯沒水了,「超級藍血月亮」是否有責任?
    然而在海外網2月2日報導中表示,義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竟然河道乾涸,沒水了。更有英媒表示,威尼斯缺水的原因竟然是最近備受關注的「超級藍血月」惹的禍。主要因為「超級藍血月」出現時,還給義大利著名的旅遊城市威尼斯帶來了極寒的天氣和低潮,而乾冷的氣候和低潮是導致威尼斯水城水道乾涸的原因而且威尼斯已經連續三年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巧合的是藍月亮是三年出現一次。
  • 秘魯納斯卡地畫 顯現千古巨貓像
    納斯卡地畫。南美洲秘魯南部沙漠裡神秘的納斯卡線,最近又發現一幅新的圖案,看起來應該是一隻貓。考古學家估計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這一幅圖案的畫風樸拙充滿了童趣,跟以往發現的作品風格不太一樣,所以也引起了許多不同的猜測。
  • 神秘納斯卡線條:秘魯古文明消失之謎(圖)
    納斯卡文明以縱橫秘魯沙漠的「納斯卡線條」而聞名,但關於神秘的納斯卡文明如何消失,以及納斯卡線條如何製造,一直是縈繞在科學家心中的難解之謎。目前,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1500年前,由於納斯卡人大肆砍伐森林開墾農田,從而最終導致這支人類文明的消失。人們對納斯卡文明的直觀性認識都是源自可在高空中直接觀測的納斯卡線條,由於這些神秘線條圖案所在沙漠環境缺少樹木,逐漸該地區的沙漠峽谷變得無法種植足夠的農作物。目前,人類考古學家檢測了秘魯海岸南部殘留的納斯卡文明廢墟,發現了在6世紀時期相應的人為性「災難事件」。
  • 倒扁圖騰今揭曉 仿秘魯納斯卡線彰顯人民力量
    「百萬人反貪腐行動」總部在4日上午公布象徵圖騰,表示靈感則是來自秘魯古文明,所留下的「納茲卡」圖案。(臺灣東森新聞圖片)  人民網9月4日電 謎樣般的秘魯古文明「納斯卡線」,9日即將在臺灣出現!
  • 從飛機上看秘魯沙漠,有些巨大又奇怪的線條,納斯卡線
    可以在秘魯利馬以南200英裡的沙漠中找到。在一片長約37英裡、寬約1英裡的平原上,刻著各種各樣的線條和圖形,自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以來,這些線條和圖形一直困擾著科學界。這些線條筆直,有些彼此平行,許多相交,使得這些線條從空中看起來就像古老的機場跑道。
  • 秘魯再現神秘「納斯卡線」,長達37米的巨貓圖形,為2000年前作品
    比如世界各地目擊的不明飛行物、美國51區、麥田圈、通古斯大爆炸等等。而秘魯文化部日前宣布發現新的「納斯卡線」,他們在沙漠找到了一個「巨貓」古代圖騰,其歷史距今超過2000年。難道這又是外星人的傑作?據悉,這隻「千年巨貓」位於首都利馬以南400公裡的伊卡沙漠(Ica Desert)裡,為秘魯文化部在制定旅遊新路線時意外發現。
  • 秘魯納斯卡巨畫 一見傾心
    我到秘魯工作後不久,就有朋友告訴我,在秘魯西南部伊卡省納斯卡地區有一個十分壯觀而又神秘的巨幅地畫,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值得一看。於是我們選擇一個天空晴朗、氣候宜人的日子,有幸到這裡一遊。果真大開眼界,景觀令人震撼,至今仍回味無窮。從利馬市到納斯卡鎮可以坐飛機或火車,也可以自駕車前往。
  • 秘魯再現神秘「納斯卡線」,長達37米的巨貓圖形,為2000年前作品!
    而秘魯文化部日前宣布發現新的「納斯卡線」,他們在沙漠找到了一個「巨貓」古代圖騰,其歷史距今超過2000年。難道這又是外星人的傑作? 納斯卡線(Nasca Lines)是一種巨大的地理標誌(圖案),圖案為各種植物、動物的形狀,主要分布在秘魯利馬以南400公裡左右的秘魯沿海平原上,推測由南美古老的納斯卡(Nazca)文明創造。
  • 納斯卡線到底是誰畫的?
    今天講這個號稱是外星人造訪過地球最有力的證據——納斯卡巨畫。納斯卡巨畫又叫做納斯卡線,是在秘魯納斯卡高原沙漠上有很多巨大的畫。最早是在1972年剛好有飛機飛過秘魯,然後人們就注意到地上有許多線,以為是路。過了10年,一個考古學家到沙漠裡去看,這不是路,彎彎曲曲是些線條,應該是畫。
  • 秘魯納斯卡地畫藏著2000年的謎
    【環球時報駐秘魯特約記者 孟可心】近日,秘魯文化部宣布,在著名的納斯卡沙漠地區又發現了一幅新的地畫。納斯卡地畫又稱納斯卡線條,分布在幅員500平方公裡的荒漠沙地上。根據其特徵,學者認為該地畫屬於帕拉卡斯文化晚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 日本女記者破壞秘魯納斯卡巨畫 或被起訴(圖)
    日本女記者破壞秘魯納斯卡巨畫,或被起訴(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阿根廷Infobae網站1月7日報導,在秘魯納斯卡沙漠上存在了2000年之久的巨型線條圖是世界上尚未解開的幾大謎團之一去年12月8日,「綠色和平組織」因非法進入該保護區,並在巨型蜂鳥圖旁鋪設黃色標語,而引發秘魯國內的強烈不滿,同時,該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疏忽的問題也被持續關注。本月6日,秘魯媒體再次曝出一則新聞,稱日本某電視臺在2013年曾派攝製組非法進入該保護區進行拍攝,一名日本女記者甚至躺在了巨型線條上,引發秘魯輿論的譴責。
  • 南美洲最令人不解的謎——秘魯納斯卡荒原上的神奇巨畫
    當時大批古董在這裡被發掘,裡面包含難得一見的彩陶和紡織品,作為殉葬品的這些古董引起全世界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注意,在人們前往納斯卡探究緣由的時候,發現了更令人驚奇的事情:乘飛機在納斯卡上空俯瞰到下面連綿不絕的山脈上有許多幅巨大神奇的圖案。這些巨型圖案有的是非常精準的幾何圖形,如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有的是動物和人物的圖案。所有巨畫的輪廓清晰可見,每個圖案都有幾百平方米那麼大。
  • 秘魯發現長37米貓形地畫 比 的納斯卡地畫還要古老
    秘魯發現長37米貓形地畫 比 的納斯卡地畫還要古老時間:2020-10-21 12:40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秘魯發現長37米貓形地畫 比 的納斯卡地畫還要古老 【秘魯發現37米貓形地畫,距今2000多年】海外網10月17日電當地時間16日,秘魯文化部宣布
  • 最近,在秘魯納斯卡線條遺址區,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圖像
    「這個圖案幾乎看不見,即將消失,因為它位於一個相當陡峭的斜坡上,容易受到自然侵蝕」,不過,秘魯文化部表示,它在過去的一周內已經得到了清理和保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4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納斯卡線條,從被發現開始,就一直是個謎,人們好奇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它們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外星人有沒有參與?各種各樣的問題。
  • 秘魯納斯卡地區發現約2000年前貓形地畫
    秘魯考古人員近期在納斯卡地區一處山坡上發現一個長37米的貓形地畫,估計它已有大約2000年歷史。秘魯文化部19日在新聞稿中說,貓形地畫刻於人跡罕至的乾旱山坡上,線條寬度從30釐米至40釐米不等,以石塊群相連。考古人員起初利用無人機探索時發現這處地畫,但由於它「位於陡峭山坡上且遭受自然侵蝕,難以看清,即將消失」。
  • 2000年前巨型貓圖被發現,秘魯納斯卡荒原:真假成爭議焦點
    神秘的納斯卡線條大家早有耳聞,但最近在秘魯的納斯卡荒原上又有驚人發現,據BBC報導,該地發現了一隻巨大的貓圖像,長度超過37米,據專家鑑定,這隻貓的創作時間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但這風格和現代靈魂畫手十分相似!
  • 2000年前巨型貓圖被發現,秘魯納斯卡荒原:真假成爭議焦點!
    神秘的納斯卡線條大家早有耳聞,但最近在秘魯的納斯卡荒原上又有驚人發現,據BBC報導,該地發現了一隻巨大的貓圖像,長度超過37米,據專家鑑定,這隻貓的創作時間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但這風格和現代靈魂畫手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