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年的經典電影《阿甘正傳》中,智商只有75的主人公阿甘(湯姆·漢克斯飾)穿越了幾十年的美國歷史,發現自己頻頻出現在重大歷史事件中。在獲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時,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維持著與他所愛的人的關係。
電影的開始是一根羽毛在風中飄動的鏡頭,失重而又超然,伴隨著艾倫·西爾韋斯特利標誌性的背景音樂。這根羽毛在空氣中四處飄動,穿過小鎮,從一輛汽車底下穿過,最終落在了阿甘的「髒破」網球鞋旁邊,當時阿甘正坐在一個公交車站的長椅上。
那麼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敘述電影呢?接上一篇,今天我決定單獨寫一篇文章來討論電影中的「羽毛」(關於其他內容可以翻看上一篇,這裡不做贅述了)。
羽毛可以被看作很多東西——隱喻生命的隨機性;是宿命論的象徵,表達了生活中無法控制的事件,這些事件造就了我們現在的模樣;我們存在的任意本質;被命運之風帶走的童真無邪;還有最簡單的是運氣。在《阿甘正傳》中,羽毛象徵著所有這些,都是阿甘駕馭生活的方法,給了他巨大的機會與勇氣,把一個智力遲鈍的人原本被動的生活變成了輝煌而豐富的歷史。
在影片的最後,當阿甘在珍妮(羅賓·懷特飾)的墓前時,他說:「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有著各自的命運,還是只是到處隨風飄蕩,但我想也許兩者都有。」也許兩者同時發生,正是這句話有力地說明了羽毛的重要性。雖然羽毛完全是在微風的吹拂下在空中移動,但它還是設法找到了阿甘的腳。它那稍縱即逝、無關緊要的運動軌跡都是有形的,就像生命本身在當下是靈活可塑、不可預料的,但在回顧起來時卻可以量化。
我們再次看到羽毛隨著影片結束而結束。從阿甘的母親去世,到布巴的戰死沙場再到因愛滋病死亡的珍妮。在此期間美國長期深陷越南戰爭泥潭,之後又發生水門事件,還有與蘇聯一直存在的「冷戰」,整個世界看起來並不和平。等到丹中尉在戰爭中失去雙腿後,世界來到了相對和平年代。而阿甘也開始了他傳奇的職業生涯,逐漸成為一個捕蝦大亨、一名「桌球外交」的運動員、還成為了橫穿美國的越野跑引領者。當他發現他有一個兒子(與珍妮的),並剛剛把他送到校車上。這也象徵著一種循環,另一個階段的美好、幸福生活的開始,這將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羽毛也讓我們知道生活是不公平的。阿甘出生之後因為腿的問題,不得不戴上腿部支架。珍妮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對她進行性侵犯,這影響了她的一生。丹中尉打破了他沒有死於戰場時所堅持的家族傳統。哲學家薩特認為《阿甘正傳》是對人性與人性狀態的一種區分。人類都存在於同樣的條件下,作為這個地球上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實體而存在。但是,由於我們個人的自由意志,我們在這種「共通」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完全獨特的。
《阿甘正傳》強調的其實並不是命運或與命運相關的概念,而是我們人類處理呈現給我們的事物的方式。阿甘不夠聰明,不懂害羞,也不會輕易放棄任何機會,所以他帶著孩子般的熱情走進每一個場景,掌控自己的生活。
他從母親那裡學來的哲學,比如「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道出了這部電影的存在主義主題。就像一個人永遠不知道一塊巧克力裡面有什麼一樣,你也永遠不知道一根羽毛會落在哪裡。我們在生活中都是浮在水面上的,一部分可以控制自己的決定,一部分可以隨環境的變化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