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為村,不分界邦
以鏡頭記錄當地人文生活
每年夏天,我都會去一次海邊。今年,我來到了合浦縣黨江鎮南流江入口處的衝積島上,一片生長著茂密紅樹林的灘涂邊,發現了一個秘密,也順便解開了多年來的一個困惑。
這個困惑,可能也困擾過大多數人——明明是四季常綠的樹木,為什麼偏要叫「紅樹林」?
原來,這種生長在海邊灘涂中的植物,在周期性潮漲潮落的海水浸泡中,會在樹皮中形成一種單寧酸。當樹皮被削下來,單寧酸被空氣氧化,樹杆就會變為紅色。「紅樹林」就是這麼來的。
該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這種「名不副實」的植物,卻是實實在在的「水陸兩棲」扛把子。
它們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的潮間帶的灘涂上,能夠同時適應海洋和陸地兩種不同的環境。漲潮時,海水浸沒茂密的樹幹,翠綠的樹冠冒出頭,鳥兒滑過水麵飛向藍天;退潮時,根系裸露出來開始呼吸,紅色、灰色的螃蟹在泥土裡橫衝直撞,魚兒在淺淺的水下嬉戲。在海與地之間,形成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
而要坐實「水陸兩棲」扛把子的位置,靠的是紅樹林的這個「獨門絕技」——胎生繁殖。就像很多哺乳動物懷胎生娃一樣,它們的種子成熟後不急著脫落而是繼續留在母體上發芽,將胎根長成莖,逐漸變成幼樹後,再從母體脫落掉到海灘的淤泥中,幾小時後就能紮根生長成為新的植株,獨自抵禦海浪的衝刷。
它們根系也很發達,很多支柱根從樹幹的基部長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穩固的支架,讓它們在海浪的衝擊下屹立不倒。除了支柱根,為了吸收足夠的氧氣,它們還形成了向上生長露出土壤的「呼吸根」。這些強大的根系不僅支持著植物本身,也成為了一道預防風浪、保護海堤的天然屏障。
因此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
2004年,印尼大海嘯導致近30萬人罹難,滾滾而來的海浪衝向印尼、泰國、印度和斯裡蘭卡,但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省沿海一帶的村民卻幸運地躲過了這場災難;
2017年,我國第4號颱風「塔拉斯」從海南島南部海面擦過,狂風大作,暴雨如注,但是這場颱風造成的損失卻遠遠小於往年……
能抵禦連鋼筋混凝土都難以承受的颱風和海嘯衝擊,紅樹林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紅樹林還有促淤造陸、預防赤潮、過濾鹹水等生態功能。也是一個天然的棲息地,有一套完美的食物鏈轉換體系,是眾多魚蝦蟹貝、昆蟲、植物和鳥類的天堂。
強大的生態保護能力,也催生出了欣欣向榮的生態經濟。我想,這是紅樹林對紮根於這片灣區人民的另一種饋贈吧。而這種饋贈帶來的影響,在養鴨人的身上特別明顯。
很多人都知道,廣西北部灣的紅樹林,是「養鴨聖地」,起沙流油的海鴨蛋,多出自於此。很多人在這片廣闊的區域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養鴨基地。
這次非常幸運,參觀了許三娘在紅樹林邊的養鴨基地,也從中發現了合浦這些「做鴨」人才知道的秘密。
我們到達基地的時候正好碰上退潮,灘涂上滯留了許許多多的魚蝦和蟹貝,第一次見到這麼密集出現的海灘生物,特別壯觀。
別看這些小蟹一聽到動靜就迅速鑽進洞裡藏起來,再敏捷的身手也逃不過海鴨們的「精準狠」的嘴。沒錯,這些魚蝦蟹貝們,是海鴨們天天享用的營養餌料,得益於它們為海鴨提供純天然的豐富蛋白質,讓海鴨們可以產下風味獨特、令吃貨們嘖嘖稱讚的海鴨蛋。
望向遠處,紅樹林下的灘涂,還有淺淺的海水,就像是海邊的一塊牧場。想著海鴨就生活在這裡,每天從鴨捨出來,經歷一段長跑,奔向淺灘,盡情捕食,開心戲水,累了就回到灘涂邊短暫歇息,真羨慕它們能在這麼美好的環境下簡單快樂地成長。
許總說,這就是紅樹林對養鴨人的饋贈吧。得天獨厚的生態系統,孕育出這種天然美味,紅樹林裡的這個秘密,我們都想讓更多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