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重要的是,面對生活中的磨難,我們如何去克服。講述脫貧經驗,記錄時代變遷。脫貧系列報導三部曲之《我的蹲點日記》,這一次帶您走進脫貧戶王洪巖的勵志故事。
記者 魏璇桐
現在是早上五點五十,我們這一次的目的地是海倫市德倫村。出發這麼早也是因為德倫村距離海倫市比較遠,有70公裡。我們這一次拜訪的人也比較特殊,他是一位肢體殘疾人。雖然說情況比較特殊,但是他脫貧的速度一點都不慢,而且我聽說他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王洪巖今年36歲,因為小時候曾患有小兒麻痺,導致肢體殘疾,是德倫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記者到達德倫村的時候,天已經亮了。王洪巖把兒子浩軒捂得嚴嚴實實,只露出了一雙小眼睛。每天這個時候,他都要送孩子去鎮裡的學校上學。
德倫村脫貧戶 王洪巖
浩軒,上學得好好學,不能跟小朋友吵架,因為同學之間要互相尊重,聽見了沒?
小浩軒雖然年紀小,身上卻有著同齡小朋友沒有的沉穩氣質,不吵不鬧,總是安靜地聽著爸爸的囑咐。孩子送到學校後,王洪巖一天的工作也開始了。
記者 魏璇桐:這些都是您的作品嗎?德倫村脫貧戶 王洪巖:對,這些都是。記者 魏璇桐:天啊,這個長城剪紙剪得也太好了吧。
王洪巖在開工作室之前,因為身體原因,一直沒有機會工作。2012年,在海倫市殘聯的幫助下,王洪巖拜師學藝,開始學習剪紙。慢慢的,空虛無助的生活,開始變得充實有樂趣。開了工作室之後,收入開始逐年上升。這間工作室是海倫市殘疾人聯合會為王洪巖選址租的,在這裡創作他不需要承擔任何費用。這些年的經歷,讓王洪巖的狀態有了很大變化。
德倫村脫貧戶 王洪巖
沒學剪紙之前,靠我爹媽養著我,迷茫,內心特別灰暗,不像現在,一天樂呵的。
王洪巖母親 孫杰
不一樣,真不一樣。我兒子最先掙錢的時候,給我兒子樂壞了,那時候,他摳他那套玩意兒也真下力啊,貪黑起早地摳,一個檯燈都摳碎了。
王洪巖曾經的迷茫,現在已經被創作剪紙作品取代。現在沒有自卑和失落,有的是對當下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自從剪紙工作室成立之後,他的作品已經遠銷廣東、河南、吉林、遼寧等多個省份,年收入能達到2萬塊錢。
記者 魏璇桐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像王洪巖王大哥這種情況,就是在學習了剪紙這項技能之後,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其實在海倫市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培訓基地,它是專門為特殊群體培訓,教會他們掙錢的技能。我現在就在海倫市特殊群體網紅培訓基地的門口,我們去看一下,這個培訓基地到底是怎樣為特殊人群培訓的。
進入到培訓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個既專業也很簡潔的直播展廳,工作人員說,這裡有兩個直播展廳,一個帶貨直播間。在這裡直播的都是經過培訓的殘疾人。牆上擺放的都是學員的手工藝品,王洪巖的剪紙作品也掛在這面牆上。每周的固定時間,有專門的老師在培訓室給大家上課。除了教一些手工藝技術之外,順應現階段新媒體的發展,這裡還專門開設了如何在網絡上直播帶貨的課程。
海倫市殘疾人聯合會 理事長 李佔友
我現在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培訓之後,在家就可以在網上做直播。不僅自己能掙錢,還能養活別人。
2018年的數據統計顯示,我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中,有四成以上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脫貧路上的「攔路虎」,在這次脫貧路上並沒有「攔路」成功。我們看到的特殊群體,都是可以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們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他們對生活充滿了期許。人生在世,我們所有人都一樣,一起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版權歸新聞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請聯繫我們
圖片來源:黑龍江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