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9日訊 近日,哈爾濱市建國公園內一位身材魁梧的漢子悄然走紅了,他能單手拿起兩個碩大的鐵球,並在手心轉動,令人稱奇。這個玩鐵球的漢子就是有「龍江鞭王」之稱的奚成義。咱黑龍江像這樣的「牛人」還真不少,有手藝精絕的「牛人」,有身懷絕技的「牛人」,今天,就跟小編走近咱龍江的「牛人」們,看看他們都有啥絕活吧!
資料圖。
在建國公園附近、奚成義的住處,記者特意找來一臺電子秤稱重,兩個球的總重量為10公斤,直徑為11.3釐米。記者試著拿一下鐵球,單手只能放一個球,兩個球別說轉動,就是放都放不住。然而,這兩個大鐵球在奚成義的手心內不僅能停住,而且還能夠慢慢地轉動,一圈,兩圈,三圈……最多時能夠轉動30多圈。記者在網上搜索,國內玩鐵球的人也很多,但兩個球最重的也就是18斤。
據奚成義介紹,他今年53歲,出生在佳木斯樺南縣農村,從小就喜歡玩鐵球。幾十年過去了,他從未間斷過,鐵球在他手上越玩越重,直到今年能單手轉動20斤大鐵球。據了解,2014年,在哈打工的奚成義,曾在北京國際武術文化交流大會一舉奪冠,由此獲得「鞭王」稱號。2017年3月17日,奚成義帶著重達53斤重的鞭子和20斤重的大鏟,在第十五屆香港國際武術節比賽中,分別奪得空中抽鞭子和舞大鏟冠軍,同時還獲得本屆武術節金雞獎。
稿件內容由東北網新聞頻道製作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轉發或鏡像,違者必究。
大慶「牛人」有絕技:苦練三十載如今可單手劈斷花崗巖
梁久林,老家在明水縣鄉下,目前是中國功夫絕技鐵砂掌研究會會員,被行家們稱為鐵砂掌大師。14歲那年,村子來了一個雜技團,他們表演的絕活兒讓老梁十分佩服。
當時雜技團需要一個挖坑埋帳篷的人,年幼的梁久林急忙報了名,人家一看是個孩子,說啥都不要。他最後承諾,只幹活兒和學藝,不要一分工錢。從此,梁久林走上了習武的道路。隨後的歲月裡,他拜師學藝,和師傅一起浪跡江湖。經過30多年的刻苦學習,如今他不但可以用鐵砂掌劈斷花崗巖石條,還能用鐵頭功撞斷石柱。
老梁向記者介紹了他練功的各種器具以及超百斤的大石鎖,隨後進行了現場劈石的演示。老梁不但有絕活兒,還為人隨和,在薩爾圖,只要一提到昌華貨站,或者提到會劈石的「梁老三」,可以說是沒有不知道的。
在老梁貨站門前的臺階下,堆放著許多擺放整齊的石條和石柱,邊上的鐵凳子邊角被磨得鋥亮。他拎起一個很沉的布袋說:「這裡面全是綠豆大小的鋼珠,是我專門練鐵砂掌用的,一般人是吃不了這個苦的,我這一練就是30多年啊!」
66歲老人將廢棉絮加工成精美工藝品
填充被子、棉衣的棉絮,時間長了就會被換下來扔掉,冰城卻有一位心靈手巧的老人,將廢棉絮加工成了精美工藝品,她就是66歲的退休老人趙戴麗。
趙戴麗自幼喜歡畫畫,曾用口香糖捏出56個民族人物,用廢報紙剪成5層立體剪紙畫。今年年初,她又突發奇想,利用家裡的廢棉絮在紙板上拼接小動物和小鳥。
經常去趙戴麗家參觀的市民王女士說,趙戴麗不僅會畫畫,還會木雕、寫歌詞和譜曲,她不僅自己在家創作,還定期教鄰居們玩手工,豐富了大家的晚年生活。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對趙大媽的手法嘖嘖稱奇了,但心靈手巧的趙大媽其實不只會用棉絮作畫,還能在蛋殼上手繪山水花鳥!
雞蛋殼家家都有,多數被扔進垃圾桶。然而,在趙大媽家裡,雞蛋殼卻被賦予了新的「生命」。經她巧手彩繪,被畫上人物、山水和花鳥的蛋殼成了一件件色彩斑斕的藝術品。
68歲施麗華巧手做面花兩手不停揉捏胖鯉魚「活了」
今年68歲的施麗華是施氏剪紙的第三代傳承人,同時也是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她不僅擅長剪紙,還做得一手好面。每到春節和元宵節,施阿姨就會自己動手製作面花。
施阿姨手中拿著一塊發好的麵團,兩隻手不停地捏來捏去,只用了兩三分鐘的時間,一條胖胖的鯉魚就完成了。施阿姨用剪刀在魚尾剪了幾下,最後用兩粒綠豆給魚裝上眼睛,鯉魚頓時變得栩栩如生,惹人喜愛。
「我每年做的面花有魚(寓意連年有餘)、石榴(寓意多子多福)、桃子(寓意長壽吉祥)、蝴蝶(福的象徵)等,就是為了給節日增添一份喜慶氣氛,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託。」施阿姨說。
木雕重彩傳承人翟孟義:刻畫龍江人的瑰麗生活
在翟孟義的家中,一百多平米的住宅就像一個微型博物館,展示著翟孟義不同時期的作品。濃墨重彩的《東北粘豆包製作圖》,粗獷細膩的《薩滿神韻組雕》、《彈琉琉》、《滑雪橇》等以北方兒童遊戲為題材的木雕重彩版畫貼在牆壁上,每一個角落都能讓觀賞者駐足停留欣賞片刻。
已經61歲的翟孟義說起雕刻仍是神採飛揚,早在1957年,他就接觸了木頭雕刻,後來上了班,他的雕刻更是有了「用武之地」。翟孟義說,他從小在哈爾濱市阿城區長大,一直在大山裡生活,小的時候他用柴火堆裡撿來的木頭刻木雕,將山裡的礦石撿回來磨顏料,黑土地農村的風土人情就是他的創作素材。
翟孟義希望他的作品能全面地、忠實地、立體地記錄和保存民間藝術,記錄黑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一切,讓後人可以目睹昔日黑土地的瑰麗生活。
民間藝人:小布頭巧手拼出「寶貝」
在第十屆中國龍江國際文化藝術產業博覽會哈爾濱展位上,民間藝人陳淑萍展示著用碎布頭製作的老虎枕、虎頭帽、小花鞋等手工布藝作品。這些在很多人眼裡沒有任何價值的碎布頭,經過陳秀萍一雙巧手加工,多次在省內民間工藝比賽中獲獎。
橄欖核上雕刻十八羅漢看看微雕能人張海波的手上功夫
橄欖核雕刻是手工工藝的代表性雕刻。能在橄欖核上雕刻十八羅漢,這種技藝就屬於微雕。在哈爾濱就有一位能在橄欖核上微雕的手藝人,他就是張海波。
據張海波介紹,他今年41歲,從小就喜歡美術。2012年,一次在地攤上發現一串用橄欖核雕刻的十八羅漢,買回家後愛不釋手,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微雕這一行。也就是在當年,他南下廣州拜師學藝,兩年後學成歸來,就一直幹到現在。
在微雕過程中,受核本身的局限,一般都是採用立雕、浮雕的工藝。還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狀、麻紋、質地,因材施藝,精心布局。這樣,一件精緻橄欖核雕作品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橄欖核微雕作品,不僅局限於它的觀賞價值,它身價已經扶搖而上,成為收藏者與投資者的青睞對象。
(整合自東北網、生活報、大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