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通訊員 吳行
1月26日,河南第一批支援武漢醫療隊出發,到達武漢的第三天,他們就在武漢市第四醫院,站上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
趙敏,兩個孩子的母親,一雙老人的獨生女兒,因為是河南大學淮河醫院的醫生,披著白衣戰袍的她請戰上一線,而那一夜,她徹夜未眠,淚流滿面。
1月26日至今,已過去20多天,這20多天,只要得空,只要體力還行,趙敏都會寫下戰「疫」日記,她說,日記是寫給自己的,也是寫給長大後的孩子們看的,同時,也是寫給上蒼,希望她的祈禱能被實現。
今天,河南商報記者要拿她的部分日記給您看,希望我們一起努力,並堅定地相信,祥和的「過年感覺」還會再來。
【戰「疫」日記——報名】
除夕,我下夜班,和家人其樂融融的迎接鼠年的到來。
初一,和家人去超市購物買禮品,準備初二回老家走親戚。可初一夜間,接到通知,醫院要組建支援武漢醫療隊。
報名時,我的腦子裡一下子想了很多,有過片刻糾結,可是,在突然爆發的疫情面前,每一個醫務工作者應該都會做同一個決定,即便我並不知道到了武漢後,我會參與哪些工作。
於是,我報名請戰上前線。
於是,那一夜,我徹夜未眠,箇中滋味。
【戰「疫」日記——抵達戰場】
初二早上六點半,醫院對我們進行了防護培訓,並對我們千叮嚀萬囑咐。
乘坐高鐵,我們來到了武漢。從列車上下車,已是晚上七點,車站出奇的安靜,只有河南省醫療隊隊員走路的聲音和行李箱滑輪的聲音。
出站大廳,所有的商戶都關著門、黑著燈,路燈也少了很多。除了醫療隊隊員,幾乎看不到其他的旅客。在忽明忽暗的燈光下,大家走了很久,有三輛大巴來接我們。
行李裝車,人員落座,開往住處。
從高鐵站到住處,車開了一個多小時。
晚上七點多到八點多,本該是城市最繁華熱鬧的時段,但此時,一路上幾乎看不到來往的車輛和行人,安靜,很安靜的城市。
大巴一路暢通無阻,來到賓館,安排房間。這個賓館只有我們醫療隊的隊員入住,每人一個房間,不能開中央空調,謹防交叉感染。
雖然有些疲憊,但這一夜,還是無眠。
【戰「疫」日記——籌備物資,積極應戰】
既然要進隔離病房,我們就不能打無準備之戰。
我們是來救治患者,與疾病做鬥爭的,我們在精神上不能垮,體力上要足夠健壯,而我們的大後方——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各位領導給了我們強大的物資支持:「缺什麼,儘管說,我們是你們堅強的後盾。」大家哭了,這一次是感動感激的淚水。
我們要面對的是新型冠狀病毒,這個病毒看不到,卻可能摸得著。做好防護,保證工作質量,才能醫患雙贏,所以,我們把進病房前、在病房工作中、出病房後的每一個細節都想了又想,制定詳細的工作流程。
我們也把工作中和生活中需要的物資做了詳細的計劃,當我們把物資計劃發給醫院時,院領導說全力保障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所需。我們在前線真是不勝感激,有了這份保障,我們就是有了鎧甲的戰士,無所畏懼了,更加有戰勝病魔的信心。
接下來,為了安全,我們就要剪頭髮了。
沒有專業的剪刀,借了一把普通的剪子,向酒店保潔人員要了一個大的垃圾袋,剪開垃圾袋就是理髮圍巾。女隊員的頭髮要剪短,男隊員的頭髮要剪得更短,安全第一,沒有造型。剪刀鈍,剪起來慢,還夾得頭髮疼。但大家都排著隊,相互調侃著,拍著照片。
陰鬱慢慢散開,我們要上戰場了。
【戰「疫」日記——查漏補缺,沉穩應戰】
去病房工作幾天了,每天下班大家都會商討一下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讓我們明天的工作做得更好。
去醫院接班前一個半小時,要吃飯填飽肚子,但不能喝太多的水。接班前一個小時準時坐上大巴出發去醫院。到了醫院,穿上防護服只要不到下班時間,儘量不去上廁所。
我們使用的是不同渠道捐贈給武漢市第四醫院的物資,廠家不同,型號不同,帽子、口罩、防護服、手套、鞋套等等或有或無。我們每天要看群裡的通知,缺什麼,就帶上自己的備用物資。防護服型號不同,隊員之間相互調整,每個班次準備的物資數量都是固定的,沒有多餘,不能浪費。
進到病房中,要熟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既要保護自己,又要做各項積極治療。
要熟知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病情,我們護理人員很辛苦,除了常規治療,要餵飯餵藥,還要協助翻身拍背,更換床單被罩,清理大小便,擦拭身體。一個這樣的患者需要兩三個護士去完成護理工作,做下來肯定是全身浸透,護目鏡中的霧氣化做水滴,順著面頰留下來,還無法擦掉。
我們醫護人員要熟知情緒焦慮的患者,多與患者和家屬溝通,消除他們的恐慌和焦慮,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戰勝疾病。
為了保證病房環境的衛生,我們的護士負責噴灑84消毒液,清理每個房間的生活垃圾和病房的醫用垃圾。我們的護士進了隔離病房,就像一個陀螺,因為他們穿著防護裝備,所以只能慢慢地轉動,很難停歇,很勞累。
離開病房,如何消毒,如何脫下防護服、護目鏡、帽子、口罩等,我們的感控人員做好了流程,儘量讓大家從容有序、安全規範地完成。
每天的工作是辛苦的,但是大家的工作態度從不懈怠,遇到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共同解決,讓我們胸有成竹,沉著應戰。
每一天都精彩,有意義!
【戰「疫」日記——過年的感覺】
過年的感覺,是到了病房有合適的N95口罩和防護服。基本防護到位,每位隊員頓時戰鬥力滿格;
過年的感覺,是每一次下班大家在大巴上集合,雖有疲憊,但鬥志不減,清點人數,一個不少——真好;
過年的感覺,是今日工作順利,返回途中,看著窗外的風景,談天說地,從櫻花到美食,從黃鶴樓到長江,我們永遠心存美好;
過年的感覺,是餐廳有雞蛋、有牛奶、有肉。每天體力的消耗,我們很需要這些高蛋白食物的補充。細嚼慢咽,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過年的感覺,是武漢的晴空萬裡。太陽的力量是巨大的,照亮了萬物,更照進了我們心裡,讓大家朝氣蓬勃,努力向上;
過年的感覺,是我們不再做物資計劃,平安回家!
【記者手記】
2020年,庚子鼠年,一場突然到來的疫情,讓這個春節換了種「年味兒」。
從帶著點心和禮物到親戚家拜年,一家人吃個年夜飯才算正兒八經過年的理念,到見屏如面、視頻拜年成最暖心和流行的拜年新方式;從逛廟會、賞花燈、遊景區,到人人成大廚,涼皮成為新網紅......
我們說,一場疫情的日漸向好,離不開所有人的齊心協力,離不開大家共同堅守的「不出門」準則,但與此同時,經歷過此,也會讓很多人懂得什麼才是最真。
等這場戰「疫」過去時,
等我們又回到之前的平和、有序、欣欣向榮裡,
等我們又可以看到霓虹閃爍、車水馬龍的城市,
等我們重新過起公園散步、親友歡聚的生活,
等我們重拾K歌、逛街、看電影、吃火鍋的日子,
請你一定記住:
沒病沒災,就是最大的福氣。
平靜安穩,就是最好的人間。
好時光、小風景,願你隨心、用心、珍惜!
(河南商報編輯 施尚景 吉倩倩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