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編織美好生活

2021-01-09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一針一線編織美好生活

  寒冷的冬天,來南康區坪市鄉譚邦村譚過生家裡詢問毛線拖鞋的人多了起來,一雙雙精美的毛線拖鞋在譚過生的手中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這個癱瘓臥床二十年的男人靠自己的一雙巧手,不僅勾出了一雙雙精美的毛線鞋,更編織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譚過生,2014年被評為譚邦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本來擁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在1998年,30歲的譚過生在挖煤礦時發生意外導致下肢癱瘓,無行動能力,只能躺在床上,他這一躺便是20年。「我和他是夫妻,不管他躺多久我都會照顧他。有他在,我們的家才是完整的。」妻子明六香說。20年來,明六香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照顧癱瘓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一邊要努力賺錢維持生活。白天她要下地幹活,晚上還接活兒給人編織毛線鞋,但是她從來不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表露半分委屈。生活的艱辛、家庭的變故讓這個家庭陷入困境。妻子的辛苦,譚過生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我是不是能做點什麼力所能及的事?」癱瘓了7年之後,譚過生決心要振作起來,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減輕妻子的負擔。他看著妻子熟練地編織毛線拖鞋,萌生了學習的想法,但是妻子卻笑著說:「哪有男人學勾鞋子的?男人也學不來。」妻子不教,譚過生就偷偷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譚過生把一雙自己勾的毛線拖鞋拿給了妻子,看著譚過生一雙被針頭勾破的手,妻子拿著毛線拖鞋又吃驚又感動。

  幸福的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賣出第一雙鞋子時,譚過生開心得無以復加,在長年累月的練習中,他編織毛線鞋的技藝也練得爐火純青,每一雙毛線鞋上的動物圖案都栩栩如生。夫妻倆忙裡忙外地賺錢養家。譚過生沒有因為癱瘓而陷入迷茫,沒有因為不幸而放棄自己,即使癱瘓在床,依然不等不靠,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為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

  如今,十裡八鄉的鄉親們都知道譚邦村有一戶人家勾的毛線鞋子質量好、樣式多。每當家裡需要婚嫁用的毛線鞋都會提前找譚過生預定,一家人的生活也越過越好。譚過生的兒子聽話懂事,如今也已經成家立業。妻子的不離不棄,譚過生的堅持和不放棄,映照出了一幅最美家庭的和諧畫面。

(文章來源:贛南日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枯葉與編織 | 細枝末節的美好
    Susanna將落葉與鉤針編織結合起來,將原本平凡的、沒有生命力的枯葉變成了精巧的迷你雕塑。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之所以是美好的,是因為它的短暫,而不是永恆!不是嗎?
  • 毛線編織高大上地毯,純手工製作,附詳圖教程!
    說到毛線,又想起了外婆曾經織毛衣的日子,衣柜上總堆滿了五顏六色的毛線球,而我偶爾會淘氣把毛線球踢在地上當玩具,外婆拿起毛線針無可奈何的敲了敲我的頭;想起外婆織毛衣時,我像只小蜜蜂般圍繞在外婆身邊,讓外婆教我織毛衣,外婆示範的格外認真;記得在昏暗的檯燈下,外婆為了織出更好看的毛衣花紋,一邊翻書,一邊推聳著直往下掉的老花鏡,一針一線,織錯了又返工,用半個月的心血為我們編織成一件毛衣。
  • 竹子的細工編織,優雅的像蕾絲編織!DIY手工竹編工藝!
    而與竹子利用相關的竹藝,一直是日本民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著很多的流派,包括樂器、兵器、竹編等,其中有一百多種的編織方式。今天要介紹日本京都女竹匠Ogura Chiemi,繼承和延續了古老的竹編工藝,但同時將現代感融入到作品之中。
  • 哪些小物件可以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今天,就來盤點一些生活中好用不貴,又能大大提升生活品質的小物件。01一隻白色搪瓷杯像陽光、空氣和水一般美好的不需要加以修飾,可以用來喝茶喝咖啡,煮奶茶,乾淨而又耐用。06一塊方方正正的桌布柔軟質地,好看又實用,與白色搪瓷杯,白色盤子放置在一起,美好的相得益彰
  • 享受美好生活,你需要一張這樣的吊床。
    一款懸掛式吊床椅SWINGREST是德國製造商DEDON,為菲律賓錫亞高島度假村的戶外生活體驗室,設計製作的系列產品之一。設計師從度假勝地別墅的超高天花板中獲得了靈感,從而創作SWINGREST吊床椅。
  • 編織幸福生活——茂名信宜竹編從鄉間走向世界
    中國人使用竹器歷史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竹器就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生產生活工具,從書簡到樂器、房屋交通、家具器皿,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懂竹、最愛竹、最會用竹的民族信宜市以竹器編織始於明清時期,早期產品主要是谷籮、米篩、簸箕、竹籃各種生活用品,且以自產自銷為主。信宜的竹編規模化生產,是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
  • 非常有立體感的毛線拖鞋編織圖案花樣,看看是如何手工編織的吧
    有手藝懂編織的您可以考慮下如何為自己編織一雙時髦漂亮的居家毛線拖鞋吧。下面這款毛線鞋的編織花紋非常有立體感,圖案很是喜歡,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它是如何編織而成的吧。 要製作出如此精美的拖鞋,您需要準備的只是棒針和毛線。
  • 七首暖心詩詞,卸下生活的沉重,歲月安好!
    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的問候,讓人感到溫暖;冬日裡熊熊燃燒的爐子、夏日裡涼爽的微風,讓人感到溫暖;迷茫時,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柔和的話語,也讓人感到溫暖……有一些溫暖,不期而遇,突然而來,卻溫暖了我們的心,讓我們感受愛和美好,忘記了生活的煩憂,歲月安然幸福。
  • 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
    生活中,很難事事順心,但要事事盡心;可以不出人頭地,但要盡心做好自己。5、沒有比較,就顯不出長處;沒有欣賞的人,烏鴉的歌聲也就和雲雀一樣;要是夜鶯在白天雜在聒噪裡歌唱,人家絕不以為它比鷦鷯唱得更美;多少事情因為逢到有利的環境,才能達到盡善的境界,博得一聲恰當的讚賞。
  • 雙手編織幸福生活(決勝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31))
    喬福軍很早就扛起生活的擔子,趕著毛驢車上鎮裡拉貨。身體狀況所限,只出車,不出力,一趟比別人少賺些,但他起早貪黑,多跑幾趟,一年下來,賺的不比別人少。沒幾年,一家人賣掉兩間土房,到齊齊哈爾市區打工。喬福軍和舅家表妹合夥買了一輛小三輪跑運輸,為了「趴活」,夏天和著衣服在三輪車裡蜷縮一宿是常事。後來又開出租,倆人輪換,人歇車不停,就為多賺一些辛苦錢。
  • 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
  • 月星力推「美好生活體驗官」 無死角感受美好生活
    中國財富網訊 近日,月星集團啟動了「全球誠邀『美好生活』共創者」大型招聘活動,涉及高級決策執行層、高級經營管理類、高級運營管理類和高級專業人才等百餘個崗位,其中,「美好生活體驗官」職位引發廣泛關注。
  • 智慧賦能美好生活 2019美好生活創造者高峰論壇圓滿落幕
    本屆論壇峰會延續了「助力美好生活」的思路,以「智慧賦能美好生活」為主題,引入更具時代前瞻性的議程設置。不論是近年來不斷翻紅的「國潮」文化,還是強勢崛起的IP跨界,整個潮經濟大趨勢,正在快速襲來。此外,峰會還討論了新時代下如何幫助企業進行品牌構建,贏得新一代消費者;在5G、AI、VR等技術新產業環境下,企業需要做哪些部署和準備,引入怎樣的新力量才能激發企業變革,產生實質性的價值等話題。
  • 渝北 美好生活觸手可及
    渝北 美好生活觸手可及文明城區引領 民生實事夯基點擊圖片查看版面「即將過去的『十三五』,對於我們普通的市民生活來說,就是一個字:美。」家住渝北區寶聖東路501號的李小敏說,「因為文明城區的持續提升,讓我們的生活環境真正體現了文明、和諧、美好。」
  • 門道文化|竹編:織藝繪夢,用匠心傳承美好
    竹之清淡、正直與堅韌的美好品格,世代相傳。先民因地制宜、因才施用,將竹子編製成一件件實用精美的用品,正所謂竹編。古語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竹編工藝也大多集中在南方,這是因為南方溼熱, 利於竹子生長, 獲取成本低. 北方則不具備這樣的優勢,這導致了南方竹編工藝的大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精緻優美的工藝品。
  • 蜘蛛,自然界中的「編織大師」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匠心獨具的老朋友,一位自然界裡本領高強的「編織大師」。蜘蛛最高超的本領就是在叢林樹木、屋簷角落等各種空間編織出大大小小,精美絕倫的網。對蜘蛛來說,這網的作用可大了,它不僅可以用來捕獲蚊子、昆蟲等美食,甚至還能幫助它們抵禦天敵。那麼,蜘蛛的網是怎麼編織出來的呢?這要歸功於蜘蛛的一個特殊器官:絲腺。
  • 針法:幾款常用的棒針編織符號的解讀與編織方法
    上下針編織  這是棒針編織的基礎針法。正面採用下針、背面採用上針進行編織。  反上下針編織  與上下針編織一樣,同為一種基礎針法。正面採用上針、背面採用下針進行編織。  平針編織  基本採用下針的編織方法。正面背面所有編織行均用下針編織。
  • 從「美麗中國」到「美好生活」
    我想最有意思的,可能有兩個口語化的詞彙:一是「美麗中國」;二是「美好生活」。不約而同的「美」,簡單明了、朗朗上口,組合在一起甚至還有著漢語言對稱的意外韻味。「美麗中國」出自胡錦濤同志所做的十八大報告,眼下已成為不折不扣的網絡熱詞。在百度輸入「十八大美麗中國」關鍵詞,能找到相關結果約1610000個。顯然,「美麗中國」觸動了網友最柔軟的神經,引發了網友最深切的期待。
  • 龍江縣:巾幗扶貧在行動 巧手編織「小康夢」
    龍江縣景星鎮北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立巾幗手工編織志願服務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為群眾託起致富「小康夢」。豐富文化生活 織密「幸福網」目前,北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現已成功培養出40餘名編織手法嫻熟的巾幗志願者,為當地婦女百姓提供手工藝編織培訓,並輻射到附近村屯,累計受益群眾達1300多人。